她被国羽队员和教练亲切地称为“刘医”,她与国家羽毛球队朝夕相伴25年,迎来送往,见证了几代国羽人的成长与升华。她就是国家羽毛球队医务组组长刘翠萍。
国羽在今年9月到10月欧洲进行的苏迪曼杯和汤尤杯上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两冠一亚的成绩离不开队员们的努力拼搏,更不离开以刘翠萍为代表的队医们的辛勤付出。
其实在出发欧洲之前,刘翠萍的血压突然升高到170,身体不是很舒服,“要不要去欧洲,要不要和队伍说?”刘翠萍也一直在做着思想斗争,可是多年来形成的“不要给队伍添麻烦”的思想,让她最终选择了坚持。“名单都是提前定好的,我不去,也没人可换。那么多队员,比赛时间那么久,怎么办?”她到医院开了降压药,病情有所缓解后,就跟着队伍前往了欧洲。
从芬兰的苏迪曼杯到丹麦的汤尤杯,刘翠萍起早贪黑地给队员治疗,每天她要比队员早起,帮助队员牵拉、打固定。每场比赛结束后,又要帮助队员放松治疗,很多时候都要忙碌到凌晨才能睡觉。国羽主力队员在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后,就进入到连轴转的节奏,从苏迪曼杯到尤伯杯再到丹麦公开赛,长期处于封闭和高度紧张的状态,身心都很疲劳,25年的队医经验,刘翠萍深知这一点。“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伤病,作为队医我们就要时时关注,24小时待命。”
在刘翠萍和另外两名队医的共同努力下,国羽顺利地完成了欧洲的比赛,成功卫冕苏迪曼杯,夺得尤伯杯冠军和汤姆斯杯亚军。看到队员们取得好成绩,刘翠萍很开心,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看到他们的金牌,我是发自内心地开心,他们比赛的时候,我还在看台上呐喊,像我这样的年龄很少见啦!”
25年来,刘翠萍一心放在了国家羽毛球队,为了大家舍小家,“我妈这个人,队员可比我重要。”这是刘翠萍的儿子对她的评价。提及儿子刘翠萍也是充满了亏欠之情。2010年,她的儿子骨折,但第二天她却忍痛离开,陪着当时国羽女单主力王琳去德国看病;前段时间队伍在成都集训,儿子心脏不舒服,叫了“120”,她却无法在身边陪伴……类似这样的事情,这些年发生了不少次,但刘翠萍从来没有和队伍说过。“其实我们队医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难题,照顾不到自己的家庭。但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可说的,算是为体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队伍的25年,刘翠萍见证了国羽几代人的成长和升华。现任中国羽协主席张军、副主席夏煊泽等,包括教练陈郁、罗毅刚……全都是刘翠萍看着成长起来的,从小将,到冠军,再到教练、领导。看着队员从孩子到结婚再到为人父母。“我觉得这个是很神奇的。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多大了,还觉得自己很年轻。看见他们孩子的时候,‘啊,我这是什么年龄了?’一回想,原来我在羽毛球队已经待了二十几年了,我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
现在的国羽队员更是刘翠萍关注的焦点,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给队员治疗的时候,她会和队员聊聊天,给他们一些引导,有时候也会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2019年瑞士羽毛球世锦赛,女双组合陈清晨/贾一凡的成绩不佳,陈清晨一度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刘翠萍看到后,鼓励她:“你要保持微笑,这样会给你带来很多快乐和运气。”从那以后,陈清晨变得更加开朗,在场上展现了更加积极的状态。东京奥运会前,黄东萍也找到刘翠萍聊天。刘翠萍告诉黄东萍:“你一定能行,相信自己。”得到鼓励的黄东萍在东京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夺冠后她也特别感谢了刘翠萍。
25年的队医生涯,刘翠萍也在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发展更多技能。比如说针灸、按摩、复位、牵拉都要会,包括跟队出去要帮队员做饭。刘翠萍去过三届奥运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进村的医生就我一个,早上四五点运动员们就得起来,天色还未亮的时候就得去场地,比赛回来餐厅食物又不对中国人的口味,刘翠萍和其他工作人员就每天做两锅汤、两锅鸡翅。“那个时候又当厨师又当医生,但我觉得也是挺开心的,一方面能化解他们的紧张气氛,还有就是给他们也补充一点营养。”
虽然一直为国羽忙忙碌碌25年,但实际上刘翠萍的编制是属于山西体工队的,这么多年她一直处于借调状态。“当时想的就是借调,没想到自己一待就是二十几年。”现在她每次回到自己的单位时,周围人都开玩笑地说,“你不是我们的人,你是羽毛球队的人。”
刘翠萍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一心为了羽毛球,而这些都源于她的体育情结。刘翠萍曾是山西女排的队员,与周晓兰(中国女排1984年奥运冠军成员)是队友,后来因为受伤做了手术,告别运动生涯,之后进入了成都体育学院学习医学知识。“自己当队员无法为国家争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其他人实现。这就是我的体育情结,也是我一路走来的动力。”
25年与国家羽毛球队朝夕相伴,刘翠萍说:“羽毛球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她已经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付媛杰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