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招商工作难度很大,新赛季的构想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商家对于我们的计划普遍抱着观望和将信将疑的态度,不轻易进入,装备赞助方面的事情始终没有落实。当时我们都觉得没啥希望了,整体形势十分严峻。
9月底的一天,有个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晋江有个企业叫安踏,想赞助CBA联赛,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我答应见面谈谈。
具体我已经记不得是哪天了,但那一天对CBA来说肯定是个良好的开端。安踏的老总丁志忠带着品牌管理总监胡众辉到篮管中心来见我。丁志忠给我的印象是很年轻、很精明也很果断,富有魄力,最关键的是很有诚意。
对我来说,安踏是个陌生的名字。他们以前也赞助过一些体育赛事,收效很好,企业也发展得很快,但影响并不大。因此,丁总雄心勃勃地想赞助一个更大的赛事,企业可以更快地上新台阶。他们有想法,我们有需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仅一个星期时间就谈妥了细节,确定了合作意向。
2004年10月,安踏与CBA签署了赞助协议,从2004年到2007年安踏连续三年成为“CBA唯一指定运动装备”赞助商。这个合同后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认为安踏打破了国际运动品牌垄断国内顶级赛事的格局。民族体育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第一次赢得了先机。
合同是签了,但是合同的执行过程却是困难重重。
安踏当时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产品质量与耐克、阿迪达斯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各运动队甚至媒体对安踏的实力均表示怀疑。这时其他运动装备品牌也加大了对球队、球员的渗透力度,不排除他们存在使我们这个计划流产的动机。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我们履行合同的难度。
运动员不愿意穿安踏的产品,俱乐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明里暗里鼓励运动员抵制安踏产品。崴脚本来是篮球训练、比赛中常见的伤病,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靠鞋能解决的问题,但运动员一旦出现了崴脚的情况,球队就把责任归咎于安踏的鞋不合适,把矛头指向了安踏并捎带着篮协。可以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安踏的日子都不好过。
面对这种情况,我的态度十分鲜明: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绝不能含糊,甚至不惜动用严厉的手段。一方面,我在俱乐部会议上给老总们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求他们服从大局,配合工作;另一方面我在内部一再讲,安踏是在别人不看好我们,也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进入的。我们一定要善待安踏,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事关中国篮协的信誉问题。
当年是我们第一次提出“服务赞助商”并付诸实施的时候,我就是要通过与安踏的合作,给其他企业一个信心。合同开始时我经常亲自过问安踏的事情,下达指令,解决问题,中篮公司为此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为实现平稳过渡,我们也同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在2004~2005赛季,球队还可以有自己的装备赞助商;以后一段时间,其他装备赞助商在向联赛缴纳一定的费用后,还可以让一些球员穿着他们品牌的比赛鞋等。
面对这样的困难,安踏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在产品设计上,他们请来了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在科技含量上,他们建造了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并与总局科研所合作;在生产制造上,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材质和工艺;在产品服务上,他们为每一位CBA联赛的球员测量脚形,定制产品。仅仅一两年时间,安踏迅速接近并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安踏的产品也从CBA走向了NBA。不少NBA球员都开始穿着安踏战靴在赛场上征战了。赞助CBA联赛大大增强了安踏的研发实力,促进其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反映了竞争对民营企业的推动作用。这段经历体现了安踏人永不止步的精神追求。
李元伟在CBA联赛商务推介会上讲话(4)
我想特别表扬安踏一位名叫杨春的小伙子,是他带领安踏的服务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俱乐部和球队对安踏产品的认可。这个过程超乎寻常地艰难,需要极度的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而且还要时常经受委屈、责难和不公;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韧劲儿,作出不懈努力。我相信他们这个团队虽然历经磨难,但一定能挺过来。现在想起来,当时签那个合同时大家都是需要勇气的,但勇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正如丁志忠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当时的CBA不是今天的CBA,当时的安踏也不是今天的安踏;但是这些年我们一起走过来,CBA在增值,安踏也在增值。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成长。”
是的,这些年来,安踏与CBA的合作堪称运动项目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样本。从安踏方面看,与CBA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科技实力的增强,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体育营销经验,最终成功上市,从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最终奠定了他们在中国体育装备市场上的领军地位。这几年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企业的快速成长。在2004年与CBA合作时,安踏一年的营业额仅31亿元,而一年后就达到67亿元,到2006年达125亿元,2007年达298亿元;2008年达463亿元,2009年达到587亿元,每年以近100%的速度增长。可以说,丁志忠先生以其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在企业成长的关键时期,选择与CBA合作,抓住了发展的契机,成为民族企业腾飞的范例。
从CBA的角度看,想当初,我们是心急火燎地四处寻找赞助企业,而现在寻求合作机会的企业纷至沓来,这是多么大的变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初与CBA签订运动装备合作伙伴协议时,每年仅需1 000万元(不包括运动装备投入),一些大品牌尚且犹豫不决,而到现在仅签一个CBA联赛指定用球,据说耐克就支付了约2 000万元;就连NBL联赛的运动装备,李宁公司现在也要付出每年1 000万元的代价,两相比较差别巨大。
看到安踏与CBA联赛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李宁公司和耐克都很后悔当初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安踏。李宁公司的高层曾跟我说:他们所有的运动装备里就数篮球鞋卖得最好,失去了CBA联赛这块阵地实在太可惜了!
对此,中国篮协的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骏业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先生曾经说过这块阵地实在太可惜了!
对此,中国篮协的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骏业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企业想参与到篮球联赛中来,那他就应该时刻想着如何让CBA联赛的品牌变得更有价值,联赛值钱了,企业的投资才有意义。”应该说,这反映了企业经营理念的差异。
这个赛季有点味道了
尽管前期的准备工作一波三折,历经艰辛,充满挑战,但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还是克服了障碍,新赛季如期拉开了大幕。
2004~2005赛季CBA联赛的开幕式在福建晋江举行,晋江市政府对开幕式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浔兴俱乐部更是责无旁贷地付出了必需的人力和财力,做了大量工作。与以往不同,这次的开幕式由公关公司提供整体策划,整个演员队伍都是从北京带过去的,还从上海请来了NANA TEAM拉拉队。
开幕式定在11月14日,当时我坐在主席台上观看整个表演流程,的确感到耳目一新,觉得这笔钱花得值。媒体也用激扬的文字报道了那天的盛况。
搜狐记者是这样写的:“霓虹灯为背景的映衬下,一个宏伟的八爪形灯架徐徐升起,随着烟花由地面喷出,场地中央一个巨型CBA篮球在劲爆的音乐声中从中间裂开。一个穿着传统太极服装的年轻人,以中国太极招式表演花式篮球。开幕式的现场气氛迅速被推向了高潮。”
接下来还有花式篮球表演、“狮戏篮球”表演、踢踏舞表演。在我这个50多岁的“老人”看来,节目安排很紧凑,充满了青春气息,把一个容纳4 000多人的体育馆搞得热火朝天。
最后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张发强宣布新赛季CBA联赛开幕,并同当地领导一起按动了一个精致的水晶球。场地两侧两支火箭飞向天空,点燃了“CBA”及“晋江”的字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赛季开幕式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
中国联通的品牌总监、留美归国的博士李先生是一个篮球爱好者,在现场观看了精彩的演出。他坐在我旁边,一边鼓掌一边对我说出了他的评价:“这个开幕式有点NBA的味道了。”
在新华社记者徐济成的一篇文章中,做过这样的表述:
“2004年应该成为中国篮球的‘新政年’,有很多‘第一次’值得回忆:中国男篮第一次聘用外籍教练;9岁的CBA男篮甲A联赛第一次取消了升降级制度;第一次实行南北分区;第一次采用一周三赛赛程;第一次改革商务模式,将一个冠名赞助商升级为三个战略合作伙伴;第一次引入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一次聘请专业体育咨询公司为联赛设计未来发展规划;第一次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为联赛进行咨询,并为各俱乐部总经理举行市场经济知识讲座;第一次提出‘服务赞助商、服务媒体、服务球迷’的‘三服务’口号;第一次自己出资聘请专业公关和执行公司为联赛服务;第一次为CBA联赛总冠军球队队员和教练打造价值连城的总冠军至尊钻石金戒……”
在我看来,这是一套组合拳,重拳出击,才能造出声势、打开局面,犹如在平静的港湾里推动小船,起步时很难,一旦动起来,水势风势形成了,随之就会迎风破浪,扬帆远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