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佛人心清淨,淨心念佛淨心聽。”佛教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對於人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提及僧人,世人眼前皆浮現出遠離世俗、視金錢如糞土的印象。但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僧人也不免染上俗世的色彩,變得精明而又市儈。馬未都就曾表示:日本僧人的面相讓我非常吃驚,國內有些寺院太熱鬧太着急。
和日本相比,我國的歷史比他們悠久太多,僧人的數量也遠非日本所能匹敵。但日本僧人的臉上卻是平和的,充滿了佛性的光輝。而中國的有些僧人,腦子裏想的全都是金錢與利益。
馬未都眼中的國內寺院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直到親自去了寺廟,馬未都才對如今國內的佛教產生了濃濃的擔憂。
當僧人們的口中談論的都是股票與金融,香客們很難相信他們能夠獲得真正的清淨。誠然僧人也需要正常生活,但既然選擇了皈依佛門,身上的銅臭味還是輕一些為好。
由於馬未都那次來到寺廟的時間較晚,接待他的僧人顯得頗為不耐煩。香客來到寺廟本來是想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平靜下來,但誰又能想到僧人比他顯得還更為急躁。
面對這樣的情景,馬未都顯得有些哭笑不得。他感覺自己來到這裏交的不過是智商税,連僧人都不再有堅定的信仰,自己這樣的香客來又有什麼意義呢?
然而這般的場景並不在少數。早些年,我國的少林寺就有在海外成立少林文化中心的打算。但令人遺憾的是,澳大利亞政府並沒有批准這一項目。
很多人聽到這一消息,覺得這是佛教文化在澳大利亞沒有傳播開來的緣故,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件事,還真不是澳大利亞政府故意為難少林寺。
少林寺要成立的海外文化中心,並不是單單一座寺廟這般簡單。它還涵蓋了高爾夫球場、酒店以及住宅項目。它不過是披上了少林寺的外衣,做的卻是實打實的生意。即便澳大利亞信奉佛教的人很少,但是當地政府也表示這樣的行為非常不妥當,因此沒有批准。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許多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就連清淨的佛門聖地,如今處處也都充斥着金錢與利益。
許多人選擇皈依佛門,不再是為了心中的信仰,而是為了寺廟所提供的優厚待遇。然而宗教畢竟與生意不同,很多得失是無法衡量的。但若是寺廟的僧人都是這般投機取巧的人物,香火的延續都成了一個令人苦惱的難題。
日本僧人究竟什麼樣
反觀馬未都見到的日本僧人,則更符合傳統意義上僧人的形象。他們雖人數眾多,但臉上都湧現出無限的平和。且不論對於佛法的理解,但憑着他們的面相,就能夠感受到濃濃的“佛性”。
在馬未都的心中,中國的佛教遠比日本歷史悠久的多,理應更加虔誠才是。但現實卻狠狠扇了他一巴掌,令他鬱悶不已。
日本佛教是北傳佛教之一,由唐朝傳入日本,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隨着在當地的傳播,日本佛教也與中國佛教產生了比較大的差異。
由於日本佛教不要求僧人吃素,甚至還可以娶妻生子,因此引來了中國佛教徒的不屑與不理解。但令人奇怪的是,雖然日本佛教對於僧人沒有過多的限制,但是他們往往表現得更為虔誠。
一部日劇《朝五晚九》,讓更多的中國人瞭解到了日本僧人生活的現狀。
拋開劇中誇張的部分,如今日本僧人確實是體面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不少日本女性都將嫁給僧人視作一件光榮的事情。僧人的妻子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家務,還要與香客保持密切的聯繫。
在佛教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皈依佛門之人的構成非常複雜。甚至出現了僧尼合宿的醜聞,尼姑生下僧人孩子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了改變混亂的現狀,日本也曾嚴厲地約束過僧人的行為,但遺憾的是收效甚微。
迫於無奈,日本只能對僧人實施寬鬆的管理制度,因此吃肉、喝酒、娶妻、生子,都是日本僧人可以做的。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一觀點在日本僧人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實行寬鬆政策之後,日本僧人混亂的情況不僅有所改善,僧人們還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本職工作上。
此外,由於日本僧人也可以養育子女,他們的孩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也會加入僧人的行列,這也讓日本僧人的整體素質越來越高。
中國寺院急需改變
在各行各業飛速發展的今天,連寺院也不能落後於時代的腳步。但在這種改變之中,越來越多的僧人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的確,隨着經濟的發展,真正想要皈依佛門的人少之又少。我國佛教的日益衰微,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為了將寺廟的香火延續,僧人們也不得不採取各項手段。
就拿供奉香火一事來説,隨着手機支付的快速普及,香客們很難隨身攜帶紙幣。為了保證香火的供奉,僧人也只好與時俱進地在功德箱上貼上收款碼。
此舉一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看似遠離世俗的佛門聖地,此時此刻似乎也變了味道。面對爭議,有些寺廟選擇就此放棄革新,逐漸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有些寺廟則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將自己的本心拋之腦後。
因此我國的寺廟急需找到改變的方法,既能保持寺廟正常的開銷,又不會沉迷在金錢的誘惑之中。
這一點日本寺廟就值得中國借鑑,他們承擔了日本的喪葬大小事務,既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又能夠保證社會影響力,便於佛教更好地傳播。中國的寺廟也要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
我國寺廟的未來發展之路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馬未都所説的情況確實存在,但如今我國的寺院已經做出了一些改變。
在過去,僧人是一個沒有門檻的行業,很多走投無路的人,會選擇在寺廟謀求一條生路。而如今,要想在寺廟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也要有一定的個人實力。
就拿北京龍泉寺來説,就以高學歷的僧人而聞名於世。
龍泉寺
這裏的僧人中不乏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他們原本有着光明的未來,卻因為對佛學的熱愛,選擇到這裏當一名普通的僧人。但幸運的是,龍泉寺的主持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他利用這些高學歷僧人的優勢,讓他們承擔更加重要的任務。
很顯然,龍泉寺找到了自己的發展之路,那便是吸引高學歷的僧人彙集於此,將寺廟的名聲推廣到全國各地。
憑藉僧人的校友資源,龍泉寺與許多高校展開了密切的合作。只要是信奉佛教的學生,都能夠在這裏深入的交流。而這一點,對於龍泉寺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意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除了吸引優秀的人才之外,寺廟還應該培養僧人的綜合實力。
許多人猶豫是否要皈依佛門,就是怕自己有一天會後悔。此時的自己沒有學歷也沒有工作經驗,前途可謂一片渺茫。唯有讓僧人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才能夠不被時代所拋棄。
因此我國寺廟未來的發展之路還是在僧人身上。讓他們少一些急躁,多一份對佛教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