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碏殺子大義滅親?背後深層的政治考量,關乎春秋早期天下大局
春秋早期的衞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州籲弒君篡位,隨後州籲又被衞國大臣石碏[què]聯合陳桓公殺死。由於石碏的兒子幫助州籲弒君,所以石碏堅持殺掉了自己的兒子石厚,留下大義滅親的典故。
左丘明對石碏的評價是“為大義而滅親,真純臣也!”但是石碏殺子真的只是為了大義嗎?作為一個老到的政治家,這個行為背後也有一些政治考量。
【時代背景】
州籲弒君發生在公元前719年,這一年,在位51年的周平王剛剛去世一年。距離西周滅亡也只過了半個世紀。
鄭莊公此時正是打着周王室的旗號,開創春秋小霸的基業。而後來稱霸的齊桓公,此時恐怕也很快就要出生了。
可以説,這是一個正值禮崩樂壞的時代,各國之間弒君篡位的情況愈演愈烈。在齊桓公稱霸以前,中原諸侯長期處於一個非常混亂的爭鬥時期。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複雜詭譎的時間段,衞國發生了弒君篡位的大事,而且衞國的弒君篡位很可能就是春秋時期第一個成功的,這開啓了弒君的先河。
【與鄭交惡】
其實在州籲篡位之前,有一個看似與篡位事件不相關的事情,那就是鄭國發生的內亂,《左傳》開篇的鄭伯克段於鄢。
鄭莊公打敗了弟弟共叔段,囚禁了自己的母親武姜。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722年,就在州籲弒君的三年前。
而這件事跟衞國的關係,就是共叔段戰敗後,就是逃到了衞國。從這一點看,衞國在當時跟鄭國的關係並不好,而衞桓公也收留了共叔段。第二年,鄭國就打了過來,但是沒有什麼結果。
恰好,州籲此時因驕橫奢侈,被哥哥衞桓公罷免了職務,於是出逃,並與共叔段成為了朋友。二人都是在跟哥哥爭權的人,可謂是臭味相投。
到公元前719年,州籲在石厚等人的幫助下,殺死了哥哥衞桓公,成為了衞國君主。當年,他就聯合了宋國,蔡國和陳國替共叔段攻打鄭國。聯軍包圍鄭國都城東門五天後撤軍。
【大義滅親】
後來的事情就是石碏大義滅親的過程了,他先跟兒子石厚説:“州籲弒君繼位,百姓不支持他,只有獲得周王承認才可以。”
石厚問父親,怎樣得到周王支持,石碏説:“陳桓公正受到周王的寵信,如果讓州籲去求他引薦,事情就能辦成。”於是石厚與州籲就去陳國求見陳桓公。
這時石碏也派人給陳桓公送信,説:“州籲和石厚這兩個人是殺害國君的罪人,我現在年過古稀,做不了什麼事了,請求您主持公道,殺死這兩個罪人。”
陳桓公得到石碏的書信後,命人抓住了州籲和石厚,派人通知石碏,讓石碏處置,於是石碏命人到陳國殺死了州籲和自己的兒子石厚。這就是石碏大義滅親的整個過程。
【事件前後的隱藏信息】
其實,上面的這些經過提供了一些較為隱晦的信息。
其一,鄭衞兩國在一開始就並不友好,經過共叔段和州籲的事情更是刀兵相見。
其二,為什麼要讓陳桓公主持公道,為什麼陳桓公也確實抓住了州籲和石厚呢?他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陳桓公在這次事件中一定也有自己的目的。
其三,陳國勾搭上了周王室,而陳國又與衞國和宋國攻打鄭國。別忘了,鄭國這時候是獨霸周王室朝政的。而就在幾年前,周鄭就已經產生矛盾,周平王晚年,兩國還交換了人質。
所以説,周王室是在支持陳國、衞國、宋國等,想要對付鄭國的。但是鄭國在前717年就去攻打陳國,前714年又攻打宋國。前710年,宋殤公死,宋、陳、衞、蔡聯盟隨之崩潰,前707年直接打敗了周桓王。這就看到當時整個事件的鏈條。
【大局真相】
有了以上三點推論,當時發生了什麼就大致能看清楚了。自周平王晚年,周王室就想擺脱鄭國對自身的控制,但是周平王的嘗試失敗了,還被迫與鄭國交換人質。
周王室當然不能就這樣算了,他開始把目標放在爭取陳國、衞國、宋國等諸侯上。當然,齊魯等大國也在刻意結交的範圍內。
而共叔段逃到衞國,很可能就是衞國已經表明立場,幫助周王室對抗鄭國,這樣共叔段也才敢跑過來,而衞國也不惜因共叔段與鄭國開戰。
也就是説,此時周王室與陳國、衞國、宋國、蔡國、許國等諸侯的反鄭國聯盟已經初步形成了。
而州籲繼位後,由於他是弒君篡位,這在周王室眼裏,就是犯上作亂了,周王室此時正承受鄭國犯上作亂之苦,這可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
而州籲角度看,想要取得周王室及整個聯盟的承認,避免即得罪鄭國,又得罪盟友的情況。他也必須冒險去求陳桓公。
可是對於周王室和陳桓公來説,州籲都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他既然能破壞禮法,殺害親哥,這就證明了州籲並不容易控制,而且篡位奪權本身就是整個集團深惡痛絕,要去對付的。
所以石碏的來信,讓周王室和陳國等整個集團都有了殺死州籲的理由。這時候就到了石碏大義滅親動機的關鍵了。
【大義滅親的政治動機】
因為殺死州籲並不是衞國人和石碏等大臣自己的願望,這同時是周王室和陳國等整個利益集團的共同願望。所以,經驗老道的石碏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如果石碏不希望衞國和周王室與陳國產生嫌隙,被聯盟猜忌。殺掉州籲的鐵桿支持者石厚就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州籲是周王室通過陳國殺掉的,如果不殺掉石厚,那麼石厚作為州籲的支持者,就會在衞國留下不穩定的因素。一旦石碏死後,石厚就有一定的幾率倒向鄭國,破壞整個聯盟的反鄭國大局。其實不管這個可能性大不大,只要可能性存在,那就是個大問題。
而更重要的是,石厚作為州籲弒君的參與人員,這本身也是被集團深惡痛絕的。而陳桓公讓石碏處置州籲和石厚二人,也是在逼衞國做出表態。
所以石厚的死,在政治角度説,更像是衞國對於確認自身政治立場的投名狀。也確保了衞國對組織沒有二心。
其實,石碏被迫殺死自己的兒子,這種行為不只是為了合乎道義,同樣也對國家利益有利,是有道義和實際的雙重價值的。
石碏作為一個政治家,對國家確實考慮到位了,甚至能忍痛殺死自己的兒子,也無愧“純臣”的讚譽。
【後續發展】
石碏犧牲了兒子,保證了周、陳、衞、宋、蔡、許集團的統一團結,但是他的苦心還是白費了。
鄭莊公並不會坐以待斃,他聯合了齊國和魯國,打着周王室的旗號,聲討宋國不遵從王命的罪名(很可能是欲加之罪)。對宋、許、陳等國連番打擊。
後來,由於連年征戰,百姓困苦不堪,宋殤公失去了不少的支持。最後在公元前710年被臣子華督弒殺,於是聯盟中的核心成員宋國退盟了。
宋國的退出宣告了鄭國的勝利,鄭莊公也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地位。
緊接着,周桓王失去了重要外援,只能選擇赤膊上陣。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衞、虢等國軍隊討伐鄭國,於繻葛開戰,結果周桓王大敗,自身還受了傷。周王室反鄭奪權大業徹底宣告失敗。
到周桓王臨死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若要復興周朝,必先廢除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