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風險,就是中年危機的時候遇到辭退。
無論公司説的多好聽,真不要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客氣,但人總要生活,那奔四的人以後都能幹什麼?
生活不是講幾個道理,就能生活好的,是實實在在的要面對問題,每個人都不容易特別是,男到中年,不如狗。
你是否已經到了中年危機的階段了!
2019年,一個公司內部裁員上了熱搜,正常來説一個公司內部裁員不至於會鬧那麼大的動靜,可一裁就是900人,而且都是各大名校的精英。
這個公司就是,市值1867億美元,全球最大的企業軟件公司甲骨文,因為裁員而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在被裁的中國研發區員工中,絕大多數都是37歲左右的工程師,他們畢業於各大名校,年薪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但如今,他們卻只能拿着橫幅,在街頭喊着口號:
“我們要工作!”、“孩子要上學!”、“為何下如此狠手!”
不再年輕或許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但更令人沮喪的,恐怕是擔心沒有實力來支撐中年時期家庭和工作帶來的壓力。
“中年危機”這個概念是精神分析學家埃利奧特.傑奎斯在1965年提出的。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高發在35~50歲,主要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很多人都在經歷這個階段。
中年往往被看作是人生中承受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養兒女,很多人還肩負着還房貸、車貸等經濟壓力。這些人一旦遭遇職場“滑鐵盧”,就意味着一個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經濟支柱。
這樣的資金模式經不起任何風波,如果發生意外,那一直緊繃着的經濟鏈就會斷掉,整個生活都會立即出現危機。
即使目前一切順利,但不再年輕的你,不感到焦慮嗎?
那麼35歲以後的我們該怎麼辦呢?
1、對以往的選擇不再耿耿於懷,與機會損失和解。
我們到了中年階段很容易經常去回顧以往的選擇,還會對以往的錯過的事情而感到懊悔,而且會假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會多麼多麼的美好。
我們從前的“機會損失”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我們每做一次選擇,都會損失掉其他的可能性。
對於我們的過去,會有懊悔和遺憾也都是正常的,也恰恰説明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看到自己的價值,而沒有為人生設定唯一的選項,而且,我們選擇哪一步都是有得有失的,沒有哪個選擇是最好的或者説是最對的,我們選擇的就是最適合我們自己的。
過去了就過去了,不需要再耿耿於懷了,學着與我們的過去和解吧!
2、為有存在價值的事創造空間。
讓我們很多中年人在工作中感到乏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工作只具有改善型的價值,只有機械的不斷處理和解決問題,而沒有創造性的空間。
到了中年我們需要提升自身的存在價值,去感受生命的意義和自我成長的事情。
比如在工作中去創造有趣的工作環節;業餘時發展一項愛好;做一些公益性的工作等,以此來平衡重複性工作帶來的空虛感。
在工作中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種空虛感,就會讓自己陷入“無腦”的工作中,工作就顯得毫無價值,到了中年的我們也將變得毫無生氣可言。
3、打造自己的個人能力庫。
《增廣賢文》中説:“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中年的我們要隨時做好被淘汰的可能,現在連“鐵飯碗”公務員之類的都有淘汰制度了,如果不能達標就有可能被勸退。
所以,我們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也不管多大歲數了,都要有不斷學習的精神,那句“活到老,學到老”的話真的一點都沒有錯,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有可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才有資本與越來越年輕的一代PK。
總而言之,中年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力反抗,沒有能力去支撐我們所面臨的尷尬境地,我們要有不放棄的決心,不斷地督促自己向前走,才有可能避免在中年危機普遍的今天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