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農業生產中哪些觀點有誤解?

  提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如何從零開始運營一個設施項目,我想結合一些自己的經驗,在知乎上總結一下自己的一些經驗和看法,不知道怎樣操作合適?


 

  剛看到一個評論,確實,需要説明,我的觀點可能並不適用於糧食作物或者國家嚴格監管的經濟作物。

  首先説明一下,現在的我已經不是數據流了。自從我熬夜幫諮詢公司朋友編數據以後,我對所有所謂的統計數據都表示懷疑。我談的都是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和觀點,儘量以非學術的語言表達出來。謹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同行發表不同意見。

  1,自己種的菜是最安全的。

  非常不好意思,這個真不一定。這取決於你的土壤情況和水源情況。我工作過程中曾經勸一些種植者做過土樣和水樣分析,很多地方都發現重金屬超標和農殘超標的情況。這種背景下,即使你再避免農藥使用,也不能得到 -- 至少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菜了。

  2,打了農藥的菜都不安全。

  我儘量不用專業術語。歡迎業內人士監督觀點。表達上就免了。農藥只有吃到一定量,人才會有問題的。很多農藥,量小的話,自己的體內就解決了,對身體影響很小。關鍵是吃入量。而給作物打藥以後,都會逐步降解的,有快有慢。所以為了保證安全,就有要求,每個藥在打了多少天后才能出售,因為降解,肯定已經對人安全。當然,還是少打藥好,打藥好貴的……

  3,不打藥也能種莊稼。

  其實很多人都自己不打藥能種出莊稼的。但是農民伯伯不打藥是真不敢種莊稼的。請大家不要覺得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不打藥,產量太低,是會虧本,或者活不下去的。

  有些人會説,啊,那為什麼我的種的那麼好。請這樣的朋友算算自己的產量和時間消耗,當你有個幾畝地時,你還能照顧得過來嗎?還有,真正的天地,四周也有別人的地。就算你真能把自己地裏的蟲子捉乾淨,還能保證別人地裏的蟲子不過來?還有病害,高温下中午一場雨,真就欲哭無淚了。所以,至少,以我這個級別的能力,還是無法做到完全不適用農藥的。

  4,中國食品標準太低,不能高,高了就賺不到錢,就沒人種地了。

  據我現在操作來看,農藥使用的很多限量規定和國際都是接軌的,當然是不是抄的,後期會不會繼續更新就不知道了。所以這個環節,中國的標準並不低。但是國內農藥使用標準跟不上節奏,有明確限量的很多農藥都是停產的過期產品。沒過期的農藥如果在作物上沒有註冊又不能用,特別是偏門的園藝作物,所以經常抓狂啊……

  農產品入市沒標準是真的,幾乎任何品相的農產品,任何生產背景的農場品都能賣出去。有的時候我真覺得不可思議。這裏我可能會得罪一些人了。還是委婉一點,如果有有經驗的同行來説説,在公司 + 農户管理模式中,如何保證農藥的安全使用?

  農藥使用標準執行不到位是絕對的,各種千奇百怪狗血的理由。其中有幾個原因:種植户小,多,散。查不過來,也罰不下去。把人家逼死了就不和諧了。違規成本幾乎沒有。很多種植者小學都沒畢業,和他們根本解釋不清楚如何正確使用農藥。

  標準嚴格執行會不會導致行業全面萎縮甚至虧本呢?不可能,因為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產的少了,價格自然會提上去。剛需存在,不至於導致行業全面虧損。可問題是,如果別人都執行了標準,而我不執行,我產量更高,是不是就能大賺呢?又沒有人監督得了我,我為什麼要執行?

  所以,不是不能執行,而是很難大家一起執行。

  5,中國農產品價格太低!

  我覺得真心是高啊。(可以討論,謝絕人肉!)為什麼?有人説在國外合着多少人民幣一斤,那是!可是比較實際購買能力,荷蘭 2500 歐最低工資買 2 歐番茄,和中國 2500 塊工資花 2 塊買的番茄可真不是一回事。如果一樣標準的蔬菜,我認為還是中國的利潤高。有人又説,那為什麼中國農民賺錢這麼難?在我看來,國內普通散户種植者這麼低下的種植效率都還能生存下去,不正説明價格相對高嗎?國內也有一些大規模種植户,或者採用公司加農户模式,或者基本處於虧錢狀態,其實他們效率更低,怎麼能不賠?

  (那天太晚了,而且是用手機打的。其實這個問題我自己覺得回答的非常不滿意,嘗試重新回答一下)

  分兩個方面來説:

  好品質產品價格狂高,這個可以在網上搜搜。超市很多時候銷售的一些產品,價格已經超越國外超市價格了。更不用提越來越多的進口農產品了,相信沒有人會覺得比生產國價格還低的。有人説超市價格高主要高在流通環節。進口農產品越來越多,難道國外種植者會降價進入中國市場?

  絕大部分次品都還能銷售出去,相同情況下,很多次品在國外只能用作二次開發,甚至銷燬的。我們公司現在的二等果就是直接填埋,能有 30% 比例。其實所謂二等果,很多品相還是很好的,略有瑕疵,最終成本是要轉嫁到好果裏面的。有人偷偷拿一部分在周邊城鎮販賣,能買到 40 元每斤。坑爹啊……銷售次品,這對老外來説是無法接受的。而中國本土種植者其實很少有這種顧慮。你想想,打完了果第二天摘了都能賣(這句有誇張的成分,但也是可能發生的)。

  綜上來看,其實國內種植者的生存空間還是沒有想象中那麼小的。可事實上我們很多種植者收入並不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1、種植面積太小,產量低,產品存放期段,可操作空間小;

  2、信息不對等,分級銷售做得不好,話語權少;

  3、產品比例不好,次品太多,好產品太少(甚至少到不用分級),影響平均價格;

  4、無法穩定供貨,無法做到生產預期,就無法與超市等進行溝通;

  5、行業農產品供應期集中,短期競爭過大,產品相對過剩;

  6、生產效率低,單位平米產出量少。

  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歡迎補充。所以種植者實際收入其實並不高。特別是只有幾畝地的農民,生活還是非常艱辛的。

  6,公司 + 農户管理模式是模式創新,是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上面説到農民生產效率低,收入並不高,那麼普通公司 + 農户管理模式的企業能有多大改變?

  這種模式首先縮短了流通環節,為農户與超市溝通的搭建了橋樑。這點是需要肯定的。有的公司前期提供了更加優質的種源,中期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後期統一銷售,提高了自身談判權,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可是回過頭説,真正能夠做好上述工作的公司,我能看上眼的還真不多。而且,真有這樣能力的公司,會選擇僱員制,而不是農户分散管理,分析見後。

  因為這種管理模式存在如下一些困難:

  首先,從本質上説,還是普通農户種植。單位平米有效產量和成品率並不可能有質的提高;因為不能有質的改變,因此其實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是:政府補貼、減少的流通環節、被忽略的種植者勞動成本。

  其次,食品安全的監控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再次,還需要防止同類型企業不良競爭。這種無差異的競爭是爭鋒相對的。經常也是拼得血肉模糊,當然,還是有人樂在其中。

  不斷有資本湧入農業行業,這是選擇最多的管理模式,原因:這是最容易進入的模式,對資本方自身要求最低,前期比較容易操作。

  但是我並不看好這種方式。

  7,公司自己運營的農業生產之路是行不通的,是賠錢的。

  這個觀點非常普遍,這來自無數先輩十幾年血的教訓。絕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答案。

  首先要説明是的,公司運營,比普通種植户需要一定的運營成本,而且無法忽視僱傭者的勞動成本。所以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利潤來保證生產持續下去。這部分錢從哪裏來?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國內我見過很多公司運營的錢來自如下幾個方面:

  1、政府補貼;

  2、大集團內部利潤補貼;

  3、土地變性和在開發;

  4、政府投資,企業運營;

  5、生態旅遊、觀光采摘;

  但是,會採用加強集約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來獲得利潤的公司鳳毛菱角。(花卉倒是見過一些企業,蔬菜零星一兩個了)我稱這是“劍走偏鋒”。這些企業基本上所有上層精力都放在與社會,特別是政府溝通上了,這就回答了 @Mukhtar 提出的問題。是的,這裏面很多企業生產效率其實可能更低。而就是上述這些企業,給所有人灌輸了這樣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公司化運營之路是行不通的。

  8,生態旅遊,觀光采摘的模式未來很有前景

  我提到這個話題,可能有人反對。現在很多人做觀光采摘還是賺錢的。

  我不反對一定規模的這種公司存在。可這個對農業生產來説只能作為一個分支,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意義並不大。而現在這麼多資本的湧入,所以,我不看好這個模式,而且它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生產了。上面我説過這是一種“劍走偏鋒”的方法。這種模式入門很容易,前期發展快,對投資者自身生產水平要求低。但是各家差異化非常小,我認為未來肯定有一波不小的衝擊會出現。一旦消費者趨於理性時,很多都可能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

  9,今年賠死了,農業不賺錢

  首先説兩種論調:

  每當某些菜價格漲得離譜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説,哇!今年種 X 菜的人發財了,富死了。比如經典的“豆你玩”,“蒜你狠”等等。而當一個時候大量農產品積壓而無法賣出去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説,哇!做農業就是這樣不賺錢。以前看過報道,印象最深的就是農產品全部爛在地裏,農民全家自殺。

  相對於一些大田作物的生產和銷售,園藝產品更大比例的趨向市場化。當然,我知道某些農委每年都會組織大量人力物力作出保證城市菜籃子的努力。其結果,我只能笑而不語了。

  產品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價格隨供求關係的波動。這點初中就學了。絕大部分農產品都不斷得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銷售價格高,生產者蜂擁而來。生產面積劇增,產量過剩,市場無法消化。生產價格大跌。農產品銷燬。大比例生產者退出這個產品的生產。產量減半,價格上漲。

  因此,面對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不同級別的種植者所採取的處理方式往往不同:(通常情況,不代表所有種植者絕對這樣,受到生產者個人認識、市場信息的反應、作物的生產特點等影響)

  1、散户、小規模種植者一旦碰到價格低谷,是最先可能選擇退出的這個產品市場的。

  2、中型種植户通常會選擇壓縮虧本的農產品生產規模,添加新農產品項目;

  3、大型種植者步伐會更加穩健,通常不會輕易減小原有生產規模,但是也有可能會添加新生產項目,增加生產規模,平衡銷售壓力。

  綜合看來:

  1、對於散户種植者,撤出生產意味着原有投入下,可能是不賺錢的。或者某個階段(一茬)是虧本的。很多散户種植者會轉向新產品的生產(往往是近年來比價熱門的農產品),由於自身生產效率低,市場重新擁擠,因此可能繼續賠錢。

  2、中型種植户中會存在一種現象:生產品種多,每年都是有賠有賺,不斷在進行產品比例調整,很容易抱怨今年什麼虧錢了,早知道不種了,什麼賺錢了,早知道多種點。產品品質往往不會很高,量也不足,所以每年銷售壓力都很大,價格上總要吃虧。

  3、大型種植者往往產品品質不會是最好的。但是貴在量足,產品品質穩定,所以往往有更高的定價權。由於沒有輕易減小原有生產規模。因此,有可能在價格好的時候,能夠賺得很 high。

  結論:

  1、農業賺不賺錢,剛需擺在那裏,種植者擺在那裏。餓着肚子搞不了社會主義。不賺錢的行業,是不可能存在的。

  2、賺錢與否,宏觀上説,是由長時間下的投入產出來分析的。

  3、對於小型種植者,因為投入小,轉型快,因此,可能一茬賠了,就是賠了。如果連續幾次轉型都失敗,那麼全年賠錢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4、對於中型種植者,因為品種多,計算時必須考慮所有品種全年收益,可能介於賺錢和保本中間。

  5、對於大型種植者,計算時可以不用糾結於一段時間內的價格,可以通過一年或者多年平均價格來分析,因此,基本都是賺錢的。只是賺得多少問題。

  10,現階段農業主要是靠降低人工及生產資料成本實現盈利

  在農業生產基地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觀點。我在進入種植行業前曾經與很多種植者爭論過,這也成了我進入這個行業的一個原因之一。至今,我還與很多種植者持不同的意見。如下觀點僅僅是基於我現在的實踐經驗得出的結論。因此,可能與不同種植者,基於不同生產風格及管理方式下,並不合適。僅作參考。

  先説結論:

  我原來在私企生產企業工作,現在在外企生產企業工作。

  我的基層工人工資基本都在 2500 / 月以上。這兩年平均在 3000 元 / 月。基本不加班。包吃住,過節還有福利。我還會爭取他們每個月有帶薪休息。

  我所用的設備如果不是進口的,就是國內頂尖的。當然,在我手裏的設備絕對沒有買了放着起灰的。所有設備都必須起到他們應該起到的作用。我也不會就撿着大的買,量力而行。所有設備的添置都是經過計算的。保證合理。

  工人工資約佔企業運營費用的 10%。如果我降低每人工資 10%,那麼我能省下 1% 的運營成本。結果可能是降低了 10% 的生產效率。最終讓我減少不止於 10% 的收益,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結果!

  與降低工人工資相比,我更願意提高工人工作時間效率。有更好的工資空間,我能篩選更高效,更敬業的工人。只要我決策明確,正確,他們能夠保證執行效率。這樣,我能夠獲得更好結果。

  穩定有效的設備能夠讓我減少工人的操作,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減少人工成本,提高產品均勻性和可預見型,保證銷售價格和產品競爭力,就是保證收益,同時也為提高工人工資創造空間。

  11、日光温室是中國未來農業生產發展方向

  我認為,作為中國未來農業生產發展方向,必須具備一個核心特點:具有最高的投入產出比,具有最高的生產效率。

  為什麼?

  因為,兩個種植者 A,B 生產相同農產品。A 每年穩定供貨,單位成本 3 元,品質基本可控。B 應季供貨,單位成本 4 元,品質變化更大。請問,B 的核心價值會是什麼?拿什麼與 A 競爭?

  好,回國頭來看,現階段,中國農業生產的最高投入產出比,最高生產效率的模式是什麼?——日光温室生產。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認為的。確實,日光温室生產給很多農户帶來收益提高,帶來更高產量。我們必須承認。

  可是,放眼世界來看,日光温室生產絕對不是最高效,最高投入產出比的生產方式。(此處省去論證,太長了,收不住了……)因此,日光温室承擔不起中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重擔。否則,我們就必須為中國農業嚴重擔憂了。

  我更加傾向於大規模設施化生產作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但是很多人會提出異議——為什麼現在國內絕大部分大規模設施化生產都是賠錢狀態?甚至我自己也説了,大部分都認為日光温室生產更有效率。原因是,國內從事大規模設施化生產的觀念和技術還非常落後。根本沒有發揮出設施應有的效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298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農業生產中哪些觀點有誤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