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名字怎麼讀 西漢宰相匡衡簡介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匡衡名字怎麼讀
匡衡是西漢的丞相和經學家。那麼匡衡怎麼讀呢?
匡衡畫像
匡,讀作kuang第一聲,有時候也會念作kuang第四聲或是qiang第一聲。匡有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種詞性,有糾正、幫助、估算、同“眶”意為眼眶。
但是匡衡的匡是一個姓氏,因此讀作kuang第一聲,與籮筐的筐是一個讀音。關於匡姓的起源有幾種説法,一種是説匡姓來自於春秋時期的一個封邑的名稱,這也是流傳的最廣的説法。還有説匡原來是一個國家的名字,之後演變成了匡姓,其餘的差不多都是由地名命名的説法。
匡衡的衡只有一個讀音,那就是heng第二聲,與橫的讀音一樣。一開始的時候,衡的意思是綁在牛角上的橫木的意思,之後逐漸演變出了三種詞性。
一種是名詞,可以指車轅前端的橫木、架在屋樑上或門窗上的橫木、秤桿,也是一個地名。一種是動詞,有稱量、衡量、橫貫、違逆、銓選的意思,而作為形容詞的時候,則有平正、梗塞的意思。衡有時候也能通“橫”,表示蠻橫、與縱相對的意思。
同時,衡也是一個姓氏,但是在這裏,匡是匡衡的姓氏,衡則是作為他的名字。所以,匡衡怎麼讀?匡衡讀作“筐橫”,是一位西漢末期的人物,有着丞相和經學家的身份,談《詩經》是他最為擅長的事情。流傳至今的“鑿壁偷光”故事中的那位小男孩便是小時候的匡衡。
西漢宰相匡衡簡介
匡衡是中國西漢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時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還是人們用來勸人學習的經典,而且他從小就飽讀詩書,尤其是對於《詩經》中詩句的含義非常喜歡研究,所以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稱讚,曾經和蕭望之、梁賀等人一起辯論,因此被推舉為官。
匡衡畫像
匡衡剛做官的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文筆官員,但是也幹得非常出色,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甚至被人稱為“才智有餘,經學絕倫。”可見匡衡對於經學的研究確實已經非常深入了。之後等到漢元帝繼位之後,匡衡因為表現出色,被封為郎中,後來更是讓匡衡在大殿之中為那些個官員講解《詩經》因此被封為丞相,匡衡就靠着自己對於經學的理解居然達到了古代為官的巔峯。
當時已經是西漢後期,走下坡路的時候,各種矛盾問題層出不窮,而且自然災害也比較嚴重,甚至產生了“日食、地震”,在古代這可是一個非常不吉利的現象,而且在當時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算是深入人心,所以漢元帝非常恐慌,急忙詢問文武百官,應該如何才能消弭上蒼的怒火,匡衡也是一個有才的人,更具當時的社會環境,上書勸告元帝應該倡導節儉,親近忠良,選拔人才等等,還主張以禮治國,這其中不少政策都正中要害,因此深受元帝的信任,對於當時的朝政產生了不小的正面影響,但是後來因為匡衡多佔了幾百畝的封地,加上他的兒子不給力仗着父親為官,酒後殺人,所以匡衡不得不辭職,被免職後,匡衡沒有顏面再回家鄉,死在了匡談村。
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
匡衡是西漢年間有名的大學問家,少年的家裏很窮,愛好學習的他沒有蠟燭來讓他學習,(看到這,小編我就非常想吐槽那些熄燈之前努力玩,熄燈之後在樓道學習的人。)但是匡衡應該不是這種人。那種沒有電的年代,沒有蠟燭,太陽下山了什麼都幹不了啊,但是匡衡還是很聰明的,偷偷地在牆上挖了一個小洞,(你以為他是要偷看鄰居嗎?)其實他只是單純的想要蹭點蠟燭光而已。
少年匡衡勤學苦讀
當時匡衡有一個同鄉叫做文不識的,雖然名字取得好像很沒有文化,但是其實他的家裏有着很多的書,於是匡衡就找上他,希望可以成為他們家的傭人,可以不要錢,只希望能夠讀他們家的藏書,文不識對於匡衡這麼愛好學習非常震驚,就答應了他,因此匡衡得以博覽羣書,成為了一個大學問家。
匡衡讀書有所成就之後,就經常給別人講《詩經》要知道《詩經》可是孔子編的,在那種尊崇儒學的年代沒有兩把刷子可不敢隨便講解《詩經》,而且人們還稱讚他能把人講的開懷大笑,可見匡衡對於《詩經》的理解已經非常深入了,有一次碰到街頭也有一個人在講,匡衡就去聽了,聽着聽着還和他辯論上了,那人説不過匡衡,慌張的跑路了,就連鞋子也穿倒了。
這個匡衡勤學的故事被記載在了《西京雜記》裏邊,這本書主要寫了很多西漢時期的奇聞異事,是當時有名的大學問家劉歆所著。
西漢匡衡是什麼家
匡衡曾是是西漢後期的丞相,著名的“鑿壁偷光”便是發生在匡衡的身上。而匡衡除了丞相的身份之外,還有另一個“家”的身份。那麼匡衡是什麼家呢?
匡衡畫像
匡衡是經學家,是一位西漢的經學家。那麼經學家是幹什麼的呢?
經學家指的是闡釋、註解、研究與宣傳儒家經書的學者,儒家經書便是所謂的“經學”了。儒家經書的基礎便是常説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而隨着各個學派的演變,在《五經》的基礎上演變出了“六經”、“七經”、“九經”、“十三經”等體系。
在漢代的時候,“六經”便是在《五經》的基礎上加了一本《論語》。在漢武帝登基之後,在儒家學士的建議之下設立了“五經博士”,之後在“六經”的基礎上又加了一本《孝經》,也就構成了所謂的“七經”了。
匡衡從小便喜歡讀書,小時候曾經“鑿壁偷光”。他喜歡探討詩句的含義,曾與當時的大文人蕭望之、梁賀進行了一場辯《詩》,他的言辭精美,談吐有據,從而受到了這兩位大文人的讚賞,可見匡衡對於《詩》的研究是如何的深入了。
在漢朝時期便開始推行經學了,就連漢元帝都多次聽匡衡講《詩經》,每每漢元帝做的不恰當的時候,匡衡都會以《詩經》作為依據來進行討論,勸誡漢元帝。他對《詩》的研究非常地深入,所以他是一位經學家。
西漢經學家匡衡墓在哪
匡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總體上來説他為人還算是正直,能夠針對當時的弊端提出切實有效的見解,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而他勤奮好學的故事更是無數人從小就學習過的,那麼這麼一個家喻户曉的人物,他的墳墓現狀如何呢?
匡衡墓
匡衡墓位於山東省嶧城區,在匡衡的家鄉附近,墓堆大約高達四米,直徑有35米,整個墳墓的園區都種滿了很多的林木,自墓穴建立以來就有不少的人因為紀念匡衡,前來弔唁,後來還建立了匡相祠,一直以來香火都不曾斷絕,直到乾隆年間,當時的知縣還重新修葺祠堂,並且請了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梁巘題寫了一塊石碑,這一行“漢丞相樂安侯祠記”也是梁巘晚年的經典之作,但是這麼一塊石碑一直以來都缺乏保護,經歷無數風雨,上面的字跡都已經有點風化了。
匡衡的墳墓一直以來都缺少保護,當時存世的那些匡衡祠也早已經變成了歷史的塵埃,甚至就連封土南部都曾經被紅衞兵挖了一個深坑,幸好還未抵達墓室,到了前些年更是落魄到了一定程度就連外面的一個石像都倒在了地上破碎了。匡衡墓的破敗沒落也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所以在後來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重新修葺匡衡墓,修復了這些年來破損的地方,並且還將匡衡祠堂內部的壁畫也進行了重新的繪製,使得整個匡衡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成為了近代保護文物古蹟的一大成功典範。
匡衡一生有什麼成就
匡衡從一個貧困的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最後得以成為一代大儒,甚至成為丞相治理天下,可以説他的一生是非常勵志的,那麼匡衡後期有着什麼樣的成就呢?他那麼多年,那麼辛苦的學習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西漢丞相匡衡
匡衡早年的時候努力學習,為此還不惜在自己家的牆壁上鑿了洞;做免費勞動力換取借書讀的機會。匡衡因此得以博覽羣書,其中匡衡研究最深入的還是《詩經》,而《詩經》在當時也是受到了很多學子的歡迎,因此匡衡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在幾次和人辯論詩經之後,匡衡被推舉為了官員,後來甚至成為了一個丞相,輔佐漢元帝,總理國家大小事務,可以説匡衡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自己的經學修養成為丞相的經典角色。
匡衡在位期間積極陳述自己的治國之道,並且經常引經據典讓人無法辯駁,這種做法也是當時才開始興起的,後來也一直流傳了下去,成為了很多文人學習的典範。後來在元帝后期的時候,宦官石顯專政,不只是干預朝政,還慫恿皇帝增加賦税,導致民不聊生,但是因為元帝的寵信,別人也奈何不了他,直到後來成帝登基之後,匡衡上書彈劾石顯,得以將他誅除,也算是他為當時的西漢朝廷做的最後的貢獻了,之後就被彈劾罷官病逝了。可以説匡衡的一生成就不小,從一個世代務農的寒門子弟,逐漸成長為一代大臣,甚至被封侯賜地,被後世人尊稱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