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玄武門之變,淺析李世民迫弒兄殺弟的原因,李世民真是被逼的?
導讀:公元626年7月2號,唐高祖李淵正在和文武百官們開會,殺氣騰騰的尉遲恭,提着一把鮮血淋漓的寶劍闖了進來,向李淵報告説太子和齊王謀反,已經被秦王下令誅殺。這個歷史事件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瞭解了,沒錯,這就是大唐初期的玄武門之變。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李世民是一個老實人,不太會爭權奪利。所以,一直被老爸李淵和大哥李建成欺負,最後逼得沒法了,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大哥,逼迫父親退位。
可近些年,有專家在研究了大量史料以後,驚訝發現這李世民並不像傳説中那麼老實。相反,從他老爸起兵造反的那一天起,李世民就精心佈局,一步步走上了皇帝的位置。那他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咱們慢慢來説。
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奪位之戰
玄武門之變,是發生在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間的奪位之戰。唐高祖李淵前前後後一共生了4個兒子,除了老三李元霸英年早逝,那其他仨人都在朝中任職。老大李建成,是李淵親自指定的太子;老二李世民封了秦王;老四李元吉封了齊王。
不過,這三個兒子那雖然是親兄弟,卻一直鬧不和,旗幟鮮明地分成了兩派。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是一派,另一派就是秦王李世民。這兩派人馬多年來是明爭暗鬥不斷,不過一直鬧的都不大。直到公元626年7月2號,在皇宮的北門玄武門,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秦王李世民是大獲全勝。這件事影響非常大,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大家都把它叫做玄武門之變。
那麼,玄武門之變的內幕是什麼呢?一直以來是各種説法不一。有人説這是太子和齊王想造反奪權,早日登基,卻被李世民成功阻止;也有人説這就是典型的竊鈎者誅,竊國者諸侯。實際上這個兵變,本身就是李世民運作的結果。那麼,哪個説法才是真的呢?
李淵起義背後真正的策劃者:李世民還是李淵
玄武門之變牽扯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恩怨,而兩人的恩怨就要從李淵起義開始説起。公元617年,當時還是隋朝的隋煬帝楊廣統治整個帝國。不過,這位楊廣生性殘暴,不把人命當回事兒。所以他當皇帝沒幾年,各路英雄就紛紛起義,什麼程咬金、裴元慶、秦瓊等等,都是在這個時候起事的。
既然有人起事,那朝廷肯定要派人鎮壓。派誰呢?這李淵是最佳人選。原因很簡單,於公於私他都義不容辭。公家方面,他是隋朝的大官,山西太原留守,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省部級高官。
私人關係方面呢,他跟隋煬帝楊廣還是表兄弟。李淵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父親在李淵7歲的時候也去世了。所以,7歲開始李淵就成了孤兒。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媽,經常接他到宮裏面去生活。所以,他跟隋煬帝是從小玩到大的表兄弟。
不過,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個於公於私都絕對沒理由鬧事兒的李淵,居然在之後不久也起兵造反。這又是為什麼呢?關於李淵的起義,歷史上一直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根據史書記載,認為李淵起義是被逼的。那誰有這麼大膽子逼他呢?就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第二種説法認為,整個李淵起義都是李淵在幕後操作佈局。下面我們就這兩個説法,分別來説説。
李淵起義説法之一:李淵是被二兒子李世民設計,被迫起義
關於李淵起義的説法,《新舊唐書》都有記載,説李淵起事是李世民操作的結果。李世民先是讓劉文鏡去找他爸爸的好友裴寂賭錢,讓裴寂輸個底掉,再讓裴寂再去勸李淵。
還有一件事做的更缺德。隋煬帝在晉陽有個行宮,裏面有很多妃嬪。李世民和裴寂給李淵設套,灌醉了李淵。然後把兩名隋煬帝的嬪妃送到李淵的牀上,這下李淵可就犯了死罪。事情都做到了這個份上,李淵還能怎麼辦,只能造反了。
李淵起義説法之二:李淵起義背後完全是李淵策劃,李世民只是個很好的執行者
剛才我們説了,李淵昏庸無能,就連起兵造反,那都是被李世民設計強逼的。但實際上,從後來的一些證據來看,李淵絕對不昏庸,也不是什麼窩囊廢,畢竟好歹他是當了開國皇帝的人。
起兵反隋,表面上看全是李世民的功勞。是他幫老爸收買人心,也是他堅持要老爸起義。可我們仔細想想,那個時候李世民多大?才18歲。一個18歲的人,哪怕他是高官之子,他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手筆吧。
從歷史上來看,一直是李世民在上竄下跳,結交這個人,拉攏那個人,給裴寂花錢,給招攬的手下花錢。他錢哪來的?李世民當時是一個18歲的少年,他的錢只有一個來路,就是他爸爸。
所以,真相是李淵老謀深算,可礙於自己在這個隋朝當大官兒,他又和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他不好親自出面,他才讓兒子李世民走到台前來進行操作。
所以,為什麼説李淵深謀遠慮,老謀深算,這就是原因。於是,公元617年6月份,李淵在山西晉陽宣佈起義。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定都長安,正式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唐。
玄武門之變:李淵登基後立李建成為太子,為兄弟相殘留下禍根
李淵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立太子,定接班人。那麼,當時最大的兩個熱門人選是老大李建成和老二李世民。可是最終,李淵還是選擇老大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僅僅封了秦王。自古以來,按慣例都是皇帝的大兒子來當太子,這沒什麼問題,可李建成他是個什麼人呢?
史料《新唐書》裏是這樣説的,説“李建成資簡馳,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用咱們現代人的話來説,他就是一個沉溺酒色,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據説,一到打仗的時候,李建成就會找各種理由躲在安全的大後方,讓二弟李世民替他衝在前面。
那麼,問題來了,李建成真是這樣的一個人嗎?根據後來有關史料的記載,李建成並不像《新唐書》裏邊兒寫的那樣,只喜歡打獵,遊手好閒,是個什麼都不會的花花公子。相反,他在很多方面做的比李世民還要好。
首先他並不遊手好閒,也不愛好女色,從來沒把精力花在女人身上。他喜歡打獵沒錯,但打獵其實不是什麼遊手好閒,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愛好這個。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還還喜歡打獵,以至於很多大臣都上諫反對他打獵。
至於好色,就更説不清了,因為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説李建成好色。這方面李世民反倒能找出很多故事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弟媳都被他劃拉到自己的後宮裏去了。
再一個,不管是打仗還是治理國家,李建成都很有能力。有些難題,李世民用武力解決不了,李建成卻可以給你辦的漂漂亮亮的。比如説,李世民在平定河北的過程中,拿下了竇建德。人是殺了,但河北地區沒有真正得到安撫,所以他的大軍剛剛一撤走,竇建德的部下劉黑闥就又起兵。
這個時候,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意見就不同了。李世民的意思還是要打,但李建成就有不同意見。他認為這些人並不是天生想要造反,只是官逼民反,不給他們出路,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他們還是會反。所以,只能安撫。
最終,李淵派李建成去安撫河北,所以劉黑闥的起兵,後來就很快被平定下來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平定,是人心思定。從這些方面來看,李建成一點也不差。李淵堅持要他當太子,也絕對算不上昏庸,人家確實有這個能力。但是,不管怎麼説,李淵的這個決定,為8年後李世民在玄武門外親手殺死自己兄弟埋下禍根。
兄弟矛盾激化原因之一: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
後來,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之間的矛盾一步步加大,後來還鬧到了手足相殘這一步。有人歸納了,那就是李淵的“四不該”。什麼叫四不該?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許了一個不該許的諾;喝了一頓不該喝的酒;封了一個不該封的官兒。
下面咱們先説第一條,殺了一個不該殺的人,此人是誰呢?他叫劉文鏡,是李淵起兵初期的重要功臣。李淵建國分封羣臣,讓劉文鏡當了一個大官。不過,劉文鏡在心底裏還是很不服氣,為啥呢?跟一個叫裴寂的官員有關。
劉文鏡和裴寂都是建唐初期的重要功臣,但是兩人後來發生了矛盾,原因是因為李淵更欣賞更信任裴寂,所以裴寂被封為宰相,這就比劉文鏡的官階大的多了。所以,他對裴寂就有意見了。於是,公元619年的夏天就發生了劉文鏡案件,這案子是怎麼回事呢?
劉文鏡對裴寂比自己官大很是不滿,外面他不好説什麼,就經常在家生悶氣。沒想到一次在家裏喝酒的時候就罵裴寂,甚至拔刀亂砍,説早晚殺掉這個老傢伙。
偏偏這些話呢,就被他的一個小妾給聽見了,就去告訴她哥哥。她哥哥呢,又到朝廷裏面去告狀,説劉文鏡要謀反,要殺宰相。這麼一鬧,事情就嚴重了。
李淵當時是龍顏大怒,馬上派人把劉文鏡抓了起來。抓了以後怎麼辦呢?當時,在朝廷裏有兩種意見。一是該殺,另一種是不該殺,可以留他一命。那麼,在這件事上,李淵和裴寂是同意殺的,而李世民是不同意的。至於太子,沒有看到相關記載,所以太子的意見不清楚,但是我認為是支持該殺的。
那麼,太子李建成為什麼支持殺掉劉文鏡呢?這裏面就涉及到了歷朝歷代的一個常見現象,站隊。圍繞劉文鏡這件案子一共有5個關鍵人物,皇帝李淵、宰相裴寂、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劉文鏡自己。
這5個人其實早就分成了水火不容的兩派。皇帝、宰相、太子是一派,是屬於文官系統;而李世民和劉文鏡則是領兵出征,主持軍事工作,屬於軍隊系統。所以,李世民保劉文鏡就很正常了。
最終結果嘛,就是在李世民都出面保劉文鏡的情況下,李淵仍然下旨殺了劉文鏡。現在看來,李淵實際上殺劉文鏡是一種殺雞駭猴的態勢,就是告訴李世民,你功勞再大,你也是我的手下,是我的兒子,你不能夠有糊塗心思。
最重要的是,李淵這個人特別求穩,他更願意跟古代那些帝王一樣,就是立自己的長子為太子。自古以來,皇位繼承最關鍵的不是繼承人的資格和繼承人的能力,而是繼承人的穩定性。所以,從西周就開始了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其實就是為了強調繼承人的穩定性,而李淵就是這麼一個人。
既然李淵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意長幼之分,那他對李世民四處拉攏人心的做法自然就特別反感。他一直想找個機會敲打敲打李世民。剛好這時發生了劉文鏡事件,劉文靜是李世民的鐵桿小弟,本身也立了很多戰功。
所以,儘管有李世民苦苦求情,可李淵還是毫不猶豫的下令殺了劉文鏡。實際上,我覺得殺劉文鏡是一種殺雞駭猴的態勢,也就是對李世民的敲打。劉文鏡也倒黴,剛好就撞到了槍口,稀裏糊塗的把這小命兒給丟了。
可是,軍隊系統的武將們就不這樣想了,他們覺得李淵就是昏了頭了,被裴寂和太子蠱惑了,讓人心寒了。尤其是對於那些擁有戰功的人,都覺得很不公平。那無論是軍隊系統,還是功臣之中,李世民都是代表。所以,劉文鏡事件過後,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經加大了不少。
兄弟矛盾激化原因之二:許了一個不該許的諾言
下面再説李淵許了一個不該許的承諾。公元624年夏天,李淵去了玉華山避暑,軍國大事就由太子監國。可沒想到,舒坦日子沒過幾天,突然就有人上山給李淵報信,説手握大權的太子李建成居然沒有請示李淵,私下裏面秘密運送鎧甲。
私運鎧甲這個事就嚴重了,唐朝的法令規定,只有皇帝才可以決定鎧甲武器的運輸調動。老李派人一打聽,還真有這事。於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李建成這小子想造反。因為太子李建成雖然深得寵幸,可他手裏沒兵。而秦王李世民掌握軍隊,人手下有一幫能征善戰的大將。
所以李淵認為,李建成是想打造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就趁着這一次李淵上山避暑的機會,李建成讓他的死黨慶州都督楊文幹,招募了大批的兵勇,還私下裏派人送去了大量鎧甲。幸好,負責運送鎧甲的將領膽子小,不敢擔責任,就連夜上山向李淵告密,這才暴露了。
李建成這一鬧騰,着實把李淵嚇出一身冷汗,他認為李建成這次是為了對付李世民,可保不準那天他兵強馬壯,是不是就會對自己這個老爸動手。看來還是老二李世民靠譜,掌握兵權多年,仍然對老爸是畢恭畢敬。
這麼一對比呢,李淵心裏面就有了主意。他先是派人去楊文幹那裏打探了一下虛實,結果發現這楊文乾果真起兵叛亂了。然後,李淵就連夜召來李世民,不僅給他派了任務,還正兒八經許諾,平叛歸來就讓李世民當太子。
有了老爸的許諾,李世民是心花怒放,連夜點齊兵馬就出發了。結果當然是沒有懸念了,僅僅4天就打的叛軍是全面潰敗,楊文幹自己也被部下殺了。眼看太子的寶座已經在向自己招手了,李世民興沖沖的班師回朝,連家都沒有回,直接就來到了皇宮。
可是,李世民萬萬沒有想到,這回他又是空歡喜。為啥呢?原來到了皇宮以後,李世民就發現本該當場兑現諾言的老爸不見了,玩起了失蹤。不僅如此,時間一天天過去,皇宮內外卻一切如故,彷彿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
也就是説,叛亂平定以後,有功的李世民依舊是秦王,有罪的李建成依舊是太子,甚至李淵都沒有對李建成進行過任何處罰。那他最後處罰了誰呢?他只是流放了一批太子府裏的謀士,此外還流放一個人。誰呢?李世民手下的一個小弟。
這就有問題了,太子的親信造反,太子沒有遭到任何處罰,相反李世民手下的一個小弟反倒被流放。李淵這不明顯的賞罰不分嗎?這事兒的確讓人想不通。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史料記載來看,是李淵耳根子軟,本來答應李世民的。經過嬪妃的説情,結果還是沒有廢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就失信於李世民了。但實際上呢,我們翻看後來的史料發現,這件太子叛亂案很可能是李世民搞出來的,李淵就是發現了真相,才做出以上決定的。
咱們前面説了,太子李建成很有能力,做事是滴水不漏,想抓到他的把柄,讓李淵討厭他,很難很難。那怎麼辦呢?思來想去,李世民認為大哥主動犯錯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辦法,就是主動製造一件事兒,來讓李建成犯錯。
順着這個思路,李世民就策劃出了轟動一時的太子叛亂案。李淵也在這件事上做出了承諾,要把李建成降為蜀王,把李世民立為太子。那麼,太子叛亂案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呢?
這裏我們簡單説下過程。整個事件的佈局,李世民分成了三步。第一步,那就是讓李建成感覺到自己有危險。《新唐書李建成傳》裏面有記載,李淵問李建成,“為什麼要動手”。李建成是這麼説的,“説秦王到處賄賂嬪妃。我不能坐受其禍。所以安危之際,決在今日”。
從這句話看,李建成反倒是受害者。李建成覺得有危險,就趕緊結交楊文幹,還派人給楊文幹運送鎧甲。這時候,李世民的第二步又來了。他把負責運送的頭目給收買了,讓他上山給李淵報信。李淵收到報信兒,那肯定要派使者去楊文幹那裏打聽虛實。
而這個派去的使者宇文穎也是李世民的人,結果楊文幹還真就起兵了。那麼,問題來了,楊文幹起兵明顯對太子不利。只要一起兵,太子就脱不了干係,那他為什麼又要起兵呢?這就跟宇文穎的態度有關了。
楊文幹本來沒準備叛亂,就因為宇文穎説了某些話,給了他錯誤的暗示,這才讓他真的動了手。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認為一定是宇文穎説了一些話,誤導了楊文幹,從而激起了楊文乾的叛亂。
你看,從製造緊張氣氛,到派人報信兒,再到誤導楊文幹,那都是一環扣一環。而結果呢,剛才我們説了,李世民的計劃落空了。李淵不僅沒有兑現重立太子的承諾,就連在處罰李建成手下的時候,還順帶着把李世民的一個心腹手下杜淹也給流放了。
很奇怪,李世民每一步都運作得很好,完全沒破綻。前面的李淵也相信了這一切。怎麼會才短短几天的功夫,李淵就突然改變了主意呢?這幾天裏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李建成雖然承認私運鎧甲,他有錯,可謀反這事兒他卻完全不知情;第二,李淵在派人徹查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個大疑點,秦王府裏的一個謀士杜淹似乎跟叛亂有關係。
所以,當時李淵發現了李世民的蛛絲馬跡,認為李世民和楊文乾造反肯定有關聯,李世民的謀士杜淹參與了這件事。弄清楚了緣由,發現這李建成可能被冤枉,李淵自然的就不肯兑現承諾,讓李世民來當太子。
但是,説李世民是幕後操縱,又沒有確實的證據,而李世民平定楊文幹叛亂也是有功的。所以,李淵乾脆就來個各打五十大板,在處罰太子部下的時候,也就順帶着把李世民手下那個杜淹也給流放了。而且這件事,也讓李世民徹底失去了老爸的信任。
兄弟矛盾激化原因之三:喝了一頓不該喝的酒
太子叛亂案是徹底失敗了。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也都沒説什麼,繼續各幹各事。可是,不就又發生了一件事,什麼事呢?鴻門宴。
公元626年的一天,太子李建成邀請了兩個弟弟,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過來喝酒。雖説以前曾經鬧過不少矛盾,可畢竟是親兄弟,表面文章還是要做做的。
所以,老二李世民還真的欣然過來赴約了,酒席上是賓主盡歡。李世民還喝醉了,是侍從李道宗揹回去的。既然是賓主盡歡了,那為啥要説是鴻門宴呢?因為就在當晚,李世民酒醉回府以後,突然是吐血不止,小命都快沒了。
剛剛在太子府裏面喝完酒,回來就吐血不止,那明顯是酒裏有問題,喝了毒酒嘛。這樣一來,一向有矛盾的太子李建成,無疑就是下毒的頭號嫌疑人。那麼,老爸李淵是怎麼處理這事兒的呢?
説出來又是讓人困惑不解。李淵在確認李世民僅僅是吐血,並沒有生命危險之後。居然下了這樣一道聖旨,説“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復夜飲。”啥意思?就是這李淵壓根沒有往中毒方面去想,也沒有追罰的意思。只是説李世民的酒量不好,以後太子你就別請他喝酒了。
這拉偏架拉的夜太明顯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怎麼能這麼偏袒呢?為什麼對老二就這麼冷漠呢?那麼,李淵的這個處理其實還有個解讀,這事很可能是李世民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在李建成請他喝完酒以後,他假裝吐血,試圖讓老爸李淵相信,李建成給他喝了毒酒,想毒死他。
但問題是,在太子府的時候,李世民只不過是有點喝酒喝多的樣子,被李道宗給背了回去。至於他的吐血什麼的,都是回他秦王府的事,全都是他自己説的,沒證據。搞到後來,苦肉計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李淵的處理也很簡單。他僅僅下了一道聖旨,説李世民的酒量不好,以後太子就別請他喝酒了。這不就是“羊來了”的古代版嗎?李世民以前説過謊,讓人失掉了信任,這一次,就別指望別人相信了。別説是沒喝毒酒了,就是真喝了,估計李淵也不會有多傷心。
兄弟矛盾激化原因之四:封了一個不該封的官
接下來再説這個不該封的官。不久之後,突厥人突然發兵攻打邊境,需要派人前去鎮壓。按説這帶兵的最佳人選,那肯定是立下了無數戰功的李世民。可宮裏傳來的消息,卻説李淵在太子的建議下,準備派老四齊王李元吉掛帥。
這一下子,李世民那實在是忍無可忍,必須反抗了。為啥呢?當時唐朝最會打仗的人就是李世民,如果李淵還信任李世民的話,就應該派李世民去打突厥。可是讓李淵派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元吉,這就説明李淵不再信任李世民了。
而李元吉也乘機向李淵建議,説他手下兵馬不夠,要李淵調李世民手下的核心人物給他。秦王府裏的這些個大將,那全都是李世民多年培養起來的,要是交給齊王李元吉來統領的話,就不僅僅是李世民自己被架空失去軍權的問題,那這些武將也有被一網打盡的危險。
電視劇《隋唐演義》裏面説了這樣一件事,李元吉攻打劉黑闥的時候,和他鬧過矛盾的大將羅成是他的搭檔。結果,在羅成出戰殺敵,受了重傷的時候,李元吉竟然下令關閉城門,不準羅成進來。導致羅成最後被萬箭穿心而亡。
有過這樣的先例,李世民敢把嫡系交給李元吉嗎?再不想好對策,自己的下場肯定很慘。緊要關頭,李世民的狠勁兒也上來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動手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殺了。
玄武門之變:矛盾激化的最終結果,李世民在玄武門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既然決定要把大哥和老四一網打盡,那得讓他們兩人聚在一起,這就要找一個合適的時機。怎麼辦呢?李世民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連夜進宮覲見老爸,説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居然跟老爸的後宮嬪妃們淫亂。
這也太離譜了,可是就這樣一個荒誕的理由,李淵居然還有點兒半信半疑了。原來,唐初的時候,後宮制度不是很完全,和後宮的嬪妃見面,甚至發生一些關係,也不是沒有可能。
結果李淵就急了,當場就拍板,説明天對峙。就這樣,李世民的目的達到了。至於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底有沒有淫亂後宮,根本就不重要,只要兩人能聚到一起,李世民的目的就達到了。
那在哪動手呢?李世民早就想好地點,就在皇宮的北門,玄武門。原因是這裏離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住處最近,要進宮對峙,他們心肯定很急,所以會走最近的路線進宮。再一個,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明面兒是太子的人。可實際上是李世民早就埋下的一顆棋子。
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第二天早上,震驚世人的玄武門之變,就按照李世民寫好的劇本兒上演了。這天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果然像這李世民預想的那樣,只帶了幾個隨從就來到了玄武門。在玄武門這裏,李世民早就已經等候多時了。
李元吉首先覺察到了不對,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弓箭,朝着李世民射了過去,一場大戰就在這一瞬間爆發。在李元吉射箭的時候,李世民在幹嘛呢?他也在射箭。不過,他的目標並不是李元吉,而是一直沒有出手的李建成。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李建成還愣在原地,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親弟弟,嫺熟射出那支要命的箭。一切的恩怨都在這一刻瞬間終結了。後面的事情,那就不用多説了,李世民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卻沒有射中李世民,自己也很快被人幹掉。
射殺了親兄弟以後,李世民又派人進宮反咬一口,説太子和齊王叛亂,已被他親手斬殺。到這裏,李世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3天以後,李淵就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軍國大事全由太子處決。2個月後,李淵再次下詔傳位李世民。很快。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正式登基。
所以,這些年有很多説法,説這李淵其實並不想歷史上説的那麼昏庸,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沒有那麼壞,真正心狠手辣的恰恰就是秦王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