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映自己被欺負,三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對娃都是種變相傷害
孩子在外,遇到被欺負的現象很正常,如果你知道了,你會怎麼做?是讓孩子忍下去還是打回去還是採取其他做法?不同的做法對孩子有着不同的影響。
“媽媽,我被打了”,三位媽媽的不同反應,造就娃的不同性格
媽媽A:別就知道哭,別人怎麼打你,你就打回去!
結局:娃遇到事情習慣暴力解決,脾氣也愈發暴躁
浩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他回家跟媽媽哭訴,説他被同學打了,媽是個火爆脾氣,聽完之後訓斥浩浩就是太柔弱,並且説浩浩什麼也做不了,就知道哭,下次被欺負了別跟她反應,勇敢地打回去才是對的。
浩浩聽了媽媽的建議,捏緊了自己的小拳頭。
過了一段時間,媽媽發現兒子脾氣變得暴躁起來,做很多事情變得不耐煩,她要説兒子幾句,兒子還和她頂嘴。她剛想找兒子好好談談,就接到班主任電話説浩浩把一個同學打壞了,讓她去學校。
老師還和她反應説現在浩浩成了班裏的小霸王,經常和小朋友動手。媽媽回憶了一下,兒子變得這樣很可能和她當初的教育有關,這讓她非常後悔。
分析:
孩子後期變得脾氣暴躁且暴力,家長可謂是“功不可沒”,家長給孩子傳達的解決方法就是暴力,孩子得到了家長的首肯,自然會去這麼解決。
而且暴力解決問題,還會讓很多人害怕,他人的害怕反而會讓孩子有種征服他人的“成就感”,所以孩子遇事更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而不是腦子,再所以,孩子想速戰速決,所以變得暴躁。
媽媽B:為什麼人家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結局:孩子變得懦弱膽小,成為“軟柿子”
峯峯被同學打後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媽媽沒有安慰他,而是白了他一眼説:“那麼多同學,為啥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肯定是你自己有問題!”説完,媽媽就離開了。
峯峯很無助,不知道自己哪裏錯了。
後來,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特別膽小,連説話都不敢大聲,而且偶爾回家身上還有傷口,她問,孩子也不説,後來是從孩子的朋友那兒打聽到同班同學經常欺負峯峯,峯峯也不敢告訴老師家長,所以那些同學越來越變本加厲。
媽媽問峯峯為什麼不把這些事告訴別人,峯峯半天才説:“他們只欺負我,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
分析:
家長的否定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會更加懷疑自身問題,從而變得不夠自信。加上同學的反覆欺負,會讓孩子產生害怕的感覺,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懦弱膽小,還可能形成心理陰影。這個時候,就很危險了,因為孩子很容易對周圍感到絕望,從而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媽媽C:走,媽媽帶你找他算賬去
結局:孩子遇事越來越依賴家長,獨立性差
楠楠被同學打了後告訴媽媽,媽媽一聽,立馬拉着他的手去找被打的同學算賬。那幾個同學看見楠楠媽來了,都嚇得躲了起來。
楠楠媽把他們找了出來,告訴他們不準欺負楠楠,並且表示以後要是發現了,會回來收拾他們。另外,楠楠媽還把情況反映給了老師,並且聯繫了那幾個同學的家長,果然,楠楠以後再也沒受到欺負。
不過後來,楠楠媽發覺自己的孩子有事沒事愛找自己幫忙,很多事情明明是力所能及,他也不做。
分析:
有時候,家長提供過多的幫助,孩子會習慣於依賴,養成懶惰的習慣,他們覺得家長可以處理得很好,自己就不用費力了。時間久了,他們的獨立性變差,只想着依靠別人,生活也變得懶散起來,最後很可能發展成啃老族。
小編總結:
其實上述三位媽媽的做法,對孩子來説都是一種變相的傷害。孩子被欺負和家長哭訴,最需要的是安慰,家長可以先讓孩子哭,發泄情緒,並且好言相勸,合理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並詢問孩子打算怎麼做,找到合適的做法讓孩子解決。
當然,孩子解決後,家長也要詢問結果如何,如果不滿意,再找合適的方法,同時也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