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齊國政治家晏子 在外交上的特點是什麼

晏子外交的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面對楚王的羞辱,他沉着冷靜,保持等着胸有成竹的面容,憑藉着自己的機智和口才維護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和個人尊嚴,不辱使命。在《晏子使楚中》展示了這位機智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風采

春秋齊國政治家晏子 在外交上的特點是什麼

《晏子使楚中》畫像

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當初晏子接到使命來到楚國,楚王卻因晏子身材矮小對其捉弄。於是便讓晏子從旁邊的洞進去,這番舉動,無非就是想以此來羞辱他,進而在羞辱齊國。於是晏子堅持不入,並説;“只有訪問狗國的,才從狗洞進去。”言下之意便是如果我鑽了狗洞,那楚國就是狗國,你侮辱了我,也是侮辱了你自己。在這裏,晏子就是這樣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讓對方自取其辱。而晏子拿起智慧的武器,不但沒使自己受辱,反而還讓對方蒙羞。

二、爭鋒相對、捍衞尊嚴

見到楚王后,楚王依舊繼續捉弄他,先是諷刺齊國沒有人才,後又諷刺晏子無能。對此晏子依然毫不示弱,他用“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等詞語駁斥楚王,之後假裝並順承他的意思“我無能”,在突然利用”因為我的無用才會被派遣楚國”進行反擊。晏子再次利用自己的機智聰明反擊了楚王。對自己而言,維護了尊嚴;對國家而言,捍衞了榮譽。

三、利用類比,巧妙反擊

但楚王準備誣賴他偷盜時,晏子便以“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來比喻,説明外部環境對內部事物的影響的道理,以此為由,順勢推導,再加上機智的辯駁,最終讓楚王低頭。

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宴嬰,又稱晏子。是齊國上大夫宴弱之子。宴嬰頭腦機智,能説會道。內輔國政,善諫齊君,有原則,處事靈活。出使時不辱使命,是國家尊嚴的捍衞人。司馬遷非常喜歡宴嬰,還將他比做管仲,他的幾次鬥智也是非常的精彩。

春秋齊國政治家晏子 在外交上的特點是什麼

晏子雕像圖

第一次鬥智: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了五尺高的洞讓晏子進城,侮辱他,進而一步來侮辱齊國,當然晏子很聰明,將計就計,只要楚王承認了自己的國家是狗國,他就鑽洞入城。就這樣,還沒見楚王的面,就給他當頭一棒。

第二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無人,譏諷晏子無能。面對再一次的侮辱,晏子再一次採用將計就計的方法,回敬楚王:齊國人多的就要裝不下了,然後通過貶低自己再來貶低楚王和楚國。表明面上似乎很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則是悄無聲息的回擊了楚王,就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

第三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人沒有出息,侮辱晏子偷盜。而晏子列舉了一個熟知的現象,再加以道德的論證表明,齊國人在自己國家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成了盜賊,究其原因不過是水土不同罷了。

從晏子同楚王的舌戰中就能看得出晏子聰明機智,膽識過人。面對自己國家的尊嚴,積極維護。試問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才,該是國家的一件幸事了。

晏子對齊侯問

“晏子對齊侯問”是來自《左傳》,是由左丘明寫的編年體事件,在這一小節裏,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關於具體內容讓我們細細品讀。

春秋齊國政治家晏子 在外交上的特點是什麼

午馬扮演的晏子劇照

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駐地等待景公回來,梁丘據也駕駛着馬車前來。景公説道;“只有梁丘據和我相同啊!”晏子:“梁丘據不過是相同罷了,怎麼能説協呢?”景公又問道:“和協與相同有什麼區別嗎?”晏子:“當然有差別,和協就像是做肉羹一樣,要用水、火、醋、醬、梅來調和魚和肉,經過火柴煮。再由廚師進行調味,讓味道恰到好處。君主吃了這樣的肉羹就可以平和心性。君主和臣子的關係就如同這般。君主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的,臣子之處不可以的,就能使可以的更加完善。反之也是這樣,君主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子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治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就沒有爭鬥之心。所以就如同《詩·商頌·烈祖》中説的一樣:“一碗好的羹湯,五味適中,拿來供君主享用,君臣之間就會和睦沒有鬥爭,用心平氣和來穩定朝政。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的,君主認為是這樣。他説可以的,君主認為不可以,他也説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因此不應當有相同的道理,就如同這樣。

晏子在這裏運用抽象的思維討論了君臣之間的“和”“同”很典型的代表了那時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


 

晏子的故事

宴嬰不死君難、棄個人小義而逐國家百姓之大“利”。齊景公三年,在宴嬰的勸諫和輔助下,景公逐漸知道了治國之道,逐漸掌握了大權,並且任命宴嬰為相大夫。關於晏子的故事很多,下面就例舉幾個代表事例。

晏子使出畫像

其一、景公派遣晏子治理阿縣。三年後,晏子聽到很多人在背後説他的壞話,很是不高興。晏子説:“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請再給我三年的時間,我定會讓你聽到有關我的好話。”果不其然,三年的時間到了,每個人都誇讚晏子。景公準備給予賞賜,但都被晏子拒絕了。景公就問他原因,晏子就對他説:“以前我鐵面無私,認真執法,別人都説我的壞話,現在我改變了做法,對待事物聽之任之,無為而治。所以都來誇讚我。原本的獎賞現在因該是懲罰,於是通過這件事後景公開始信任晏子了。

其二、晏子帶着齊景公進行微服私訪。當走進一家店,發現沒有多少人願意買鞋,而買假腳的卻是不少。於是就問原因,老闆解釋説,現在的君主濫施刑法,動不動就要處人刑法,腳就被砍了去。不買假腳的話,如何進行生產,養活自己呢。晏子還帶着景公進到了百姓的居住區。發現房子很是破爛,孩子們面黃肌瘦的在路邊乞討,景公看來很是有所觸動。

其三、景公喜歡出遊喝酒,晏子則想方設法讓他少喝。可是事與願違,景公又喜歡上了建造樓閣。晏子知道攔不住,就主動把工程攬到自己身上,然後增加預算,拖延工期,一撥又一撥的僱傭勞動工人,三年之後,工程完成了,受災百姓也順利度過了災難。

晏子以什麼著稱

一朝齊國宰相,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是“晏子”,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齊國的朝政,雖位居宰相職位,但他的家境並不是那麼的富裕,歷史上的他是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的。

晏子畫像

他曾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懇請治國,體恤農民,在齊國有很高的威望。雖然身居高官,但他的一生過的非常簡樸,不謀私利,廉潔奉公,在他的父親去世時,就大膽突破舊的禮節,從簡了事。即使做了相大夫,依舊過着清苦的生活。少食肉類事物,穿着簡樸,就連他的家人也是這樣。鄰居們對他的形容就是:“食不足,肉不給”。他還常常節省生活用品的開銷,把省下來的錢或者糧食拿出來救濟貧窮的人。他不僅吃飯節儉,在穿戴方面依舊不講究奢華。他一身布衣,就連一件禦寒的皮襖也足足穿了30餘年。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家人穿着也是樸素簡便,從來不穿絲帛材料製成的衣服。其次居住環境也是簡陋,居住的還是祖先留下里的房子,房子周邊僅靠市場,環境雜亂。當初景公想要給他換個房子住,也被拒絕了。

晏子曾在臨終前,叮囑他的家人辦喪事要一切從簡。後來他去世後人們根據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他的故宅,後人稱那裏為“清節裏”。從晏子一生的簡樸和節儉的行為實際很好的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張明鏡。

 

晏子御者之妻

晏子御者之妻,這篇典故選自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第二》,這則典故講述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另外,從另一個角度寫出了晏子的風度:不自滿,能夠做事謙虛謹慎,知錯能改。

“晏子御者之妻”畫像

在晏子擔任齊國的相大夫的時候,一天要出遠門。車伕在前駕駛馬車,而車伕的妻子則在門縫裏偷看他的丈夫。她看見自己的丈夫替國相駕駛馬車,坐在前方的傘下,揮動着鞭子鞭打着前方的馬兒,神情趾高氣揚,看起來十分得意。不奈,等到車伕回來後,一進門就聽到妻子要跟他離婚。車伕十分不解這是為什麼,妻子説:“晏子雖身材矮小,但位居國相之位,名聲遠揚。今天我見他出門,看得出他的志向和思慮都是比較深遠的,但常常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而你身材魁梧,卻當做別人的車伕,而你自己的表現看起來已將很滿足了,所以我要和你離婚。”自從聽了妻子的一席話之後,做任何事情都處處收斂着,也學會待人謙虛敬慎。過了一陣,晏子就覺得奇怪了,車伕怎麼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就問他怎麼回事,於是車伕一五一十的告訴了他。晏子就很欣賞車伕的行為,就封了車伕作為大夫。

這件事也主要説明了晏子在生活中為人低調,但是在這篇典故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反倒不是晏子了,而是車伕的妻子。她很會仔細觀察人,她從晏子的舉手投足間看到了做人的品格,並學以致用,教導自己的丈夫,樹立遠大志向。


 

晏子諫禱雨

《晏子春秋》一書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都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智,如:晏子諫禱雨等就流傳在民間。通過具體事例,反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閲讀一下。

晏子畫像

齊國天氣乾旱已經很多天了,齊景公便召集羣臣並詢問他們:“這裏已經很久沒有下過雨了,氣候乾旱,糧食收成不理想,老百姓們都在餓着肚子。我曾命令占卜氣候乾旱的原因,説是有妖魔鬼怪藏在高山裏和水裏。因此我的意思是想要多徵收一點賦税,來祭拜山神,你們説這樣可行嗎?”眾大臣低頭不語,於是晏子站出來説;“我認為不可以,祭拜山神沒有任何益處,山神用石頭當做身體,把小草樹木作為頭髮,天氣炎熱乾燥,長時間不下雨,頭髮將要枯黃,身體也很熱,它難道就不想要下雨嗎?祭拜它又有什麼處呢?”景公聽後又説;“既然祭拜山神不行,那祭拜河神呢?”晏子:“當然也不行,河神以水作為國家,魚蝦作為子民,天氣難耐,又不下雨,泉水會斷流,乾涸。它難道就不想下雨嗎?祭拜它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

景公:“那該怎麼辦呢,現在?”晏子則建議他試着離開奢侈的宮殿,住在鄉野間,和神靈們一起來請求下雨,或許能夠求得來雨呢?於是景公聽從了晏子的勸導住在宮外的鄉野間,結果不出三天,就下了大雨。農民百姓趁着這會兒開始插秧播種。隨後景公也感嘆晏子的的話就是有用。因為德行好才能求得下雨。從這一個小故事中就能看得出晏子心懷天下,善良無私的品質,哪個國家要有這樣的人士,應該算是皇帝之幸了。

晏子沒十有七年

景公善聽---這則典故出自於西漢時期的人物劉漢所編纂的《説苑·君道》。這篇文章通過齊景公射箭脱靶而羣臣喝彩的故事,宣揚了人臣敢犯顏直諫的可貴精神。這篇典故出現在晏子逝世17年後,也算為了紀念晏子。

晏子畫像

文言文中“晏子沒十有七年”的意思是晏子去世了將近有17年了,也是齊景公失去晏子17年了。有一天齊景公請各位大夫喝酒時,射箭卻脱了靶,明明是件不高興的事,堂上的大夫居然拍手叫好,於是景公瞬間變了臉色,棄弓而去。

過了一會,弦章進來。景公很是憂傷的對他説;“弦章啊!自從我失去晏子,已經有17年了,自他以後,我再也沒聽見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今日射箭,明明沒射中,卻迎來連聲叫好。”於是弦章回答:“這是臣子的無能,因為不夠聰明、不夠勇敢觸犯您的威嚴。”景公説;“那行,今天弦章是皇上,我是臣子。”

這時,進貢魚的官吏進來了,景公把這些魚賜給弦章。弦章回家的時候,裝魚的車擠滿了街道。便拍了拍車伕:“剛才在酒宴上拍手叫好的人都想得到這些魚。想起了晏子,那是晏子謝絕賞賜是為了糾正國君的錯誤,所以國君的錯誤才得以改正。而如今我對國王的幫助,沒什麼出色的,卻要來接受這些魚,確實有些與晏子的行為道義相違背啊。”因此他堅決不要這些賞賜的魚。

晏子名言

作為春秋時代的著名歷史人物--晏子,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評價。劉向還將他比作管仲,為人機智勇敢,作為一朝相大夫,能夠時時事事替帝王考慮,遠出他國,不僅僅保存了自己的尊嚴,還保住了國家的尊嚴。

晏子出使畫像

關於他流傳下來的名言有很多,就讓我們一一來解讀。

一、“衣莫若新,人莫若故。”這則名言是墨子告誡齊景公的話,而景公卻不領情,嫌故人知道自己的實情,摸自己的老底,不肯聽取晏子的勸誡。後來晏子辭去了官職,百姓不安,朝廷一片混亂,景公不得不將晏子請回宮中。這兩句名言就是來自於此,至今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這兩句話告誡人們不要一味的相爭,這樣只會導致禍端。而是要相互歉讓,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才能和睦安樂。

三、“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這兩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告誡人們為人處事的一些方法,近賢遠佞。表明在接觸他人時要有一定的謹慎性。

四、“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出自晏子的經典語錄,他告訴人們在任用他人時要知人善任,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若一味的看人的短處和長處,那就會是事情的成敗大打折扣。

五、“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這句話主要讚揚了剛正無私的品格,針砭了那些媚上壓下的人,至今都有借鑑意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14 字。

轉載請註明: 春秋齊國政治家晏子 在外交上的特點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