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孔子為何崇尚易經 孔子思想和道德經的關係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認為,只要學了《易經》,就可以天上地上無所不知了。但實際上到底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還是個未知的問題。從古到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把《易經》全部讀懂。

孔子畫像

《易經》這本書也是指《周易》,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這本書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自春秋時代以上,中國的學術總跟易學一體,由伏羲氏畫卦到老子出關後之時,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就被儒家門徒奉為是儒門聖典,六經之首,而儒門之外。

晚年的孔子甚是喜歡研究書籍,而《易經》則是他最喜愛的研究之物。他在熟讀《易經》後,寫下了許多關於解釋《易經》的名句,其中就有提到如何做人和修身養性的問題。據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詳細的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説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據説當時的書,是用漆寫在竹簡上,然後在用以皮帶串訂,稱作“韋編”,而孔子反覆閲讀這本《易經》,連串訂的皮帶斷了三次,可以看得出,孔子是有多麼的喜歡這本書。

之後他記錄下了用來解釋《易經》的句子,還在《易經·繫辭上傳》引申説:“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主要是要告誡君子在説話方面要謹言慎行,不要隨便的亂髮言。

孔子道德經

關於《道德經》的主題眾説紛紜,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説法。對於他的作者--老子就在這部作品種呈現出不同的面相。關於他的內容很難理解,每個關於他的譯本也都是千差萬別的。

跪背《道德經》

作者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等各個方面很可能是失敗的,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也是説“修德”是為了給自身“修道”提供一個外部環境,而修身者更是要擁有寧靜的心情,所以缺“德”不可。關於《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對於《道德經》的內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見解。

而《道德經》中的“道”與孔子的儒家思根本就不存在矛盾和對立的一面,而且,孔子的思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也是不容置疑的。在《道德經》中告訴人們,人們所運用的“道”只能是從古至今的“道”的作用中體會它的規律和特徵。而孔子也正是利用了這一個原理來解讀了政治,並且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在政壇上混。而且孔子甚至知道自己不適合在政壇上任職,但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去阻止其他人走上從政之路,正是因為他深知“道法自然”的道理。在《論語》一書中,孔子的言論都可以體現“道法自然”的內核。但在事實上,任何經典語錄都會藴含着“道法自然”的內核。


 

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論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在教育方面、美學方面、史學方面、旅遊方面以及人生觀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孔子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説和禮説,主張個人層面上“仁”和“禮”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在經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孔子還重視民生,強調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美”和“善”的統一。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同時極為反對錶裏不一、名不副實。

孔子曾周遊列國,擁有豐富的旅遊經驗,也因此,在旅遊觀念上他有着較為深刻的理解。他提倡文化旅遊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遊,較為注重感受旅遊所感受的各種“美”。同時孔子還主張旅遊要適度,反對過度旅遊。

孔子提倡的人生觀念都比較積極向上,例如他主張與富貴相比,應該更重視道義;孔子還主張與人交往要真誠,要樂心助人等等。

孔子是個頗有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被世人所傳頌,他的各種思想不斷被世人借鑑。

孔子的主張

孔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根基是以道德來規範人的一言一行,貫穿了兩千年的歲月,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孔子主張仁和禮。仁就是與人為善,禮就是言行舉止等規範的總稱。在孔子以前,祭祖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孔子強調要尊重祖先,祭祀活動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

孔子畫像

孔子還主張妻子對丈夫,孩子對父親,晚輩對前輩,臣子對君主要絕對的尊敬和服從。這位聖人並不主張暴政。孔子的主張是國家為人民服務,不是人民為國家服務。人民的一切並不是因為國家的利益而存在。孔子主張君主應該要靠仁政而不是暴政來治理國家。孔子的主張比較保守,他相信黃金時代會再度降臨,極力勸説所有的人都能夠遵循美好的道德。孔子還主張中庸思想,這不僅要作為一種認知事物的方法來看待,還應該要把中庸融入到自己的品行中去。

可是孔子的主張沒有得到統治階級的接受,他只是一位非常具備創造力的改革家。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大混亂的時期,各國之間經常發生爭鬥。孔子在死後,他的主張普遍流傳開來。

在秦朝,孔子的學説遭遇了滅頂之災。秦始皇焚書坑儒,打倒了孔子學説。可是秦始皇的陰謀並沒有得逞。秦朝滅亡後,孔子的主張又在百姓中流傳。在漢代,孔子的學説被提高到百家學術之首的地位。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甚至成為了選撥官員的考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