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陪伴孩子整個童年必不可少的必備品之一,對於自己心愛或者喜歡的玩具,很多孩子都不太樂意跟別人分享,甚至想獨自擁有。
週末我帶3歲的兒子去公園玩,他出門前總習慣帶1-2件自己的玩具。帶着玩具我們倆一起下了樓,到了公園後,我告訴兒子我要處理下工作上的事情,給一個阿姨打個電話,讓他在我能看得見的地方去玩。
大概過了有十幾分鍾額,兒子就回來了,看見他滿臉的不高興,於是我就問他怎麼了,他回答到:我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朋友搶了,他沒有徵得我的同意,上來就直接搶走了。我繼續問他為什麼不搶回來,他説那個小朋友的爸爸在那,我擔心受欺負。聽了兒子的回答,我撲哧一下笑了,心想這小子還挺謹慎。
我跟兒子商量了解決辦法,於是拉着他的手去找那個小朋友,見到那個小朋友後,我兒子説:不好意思,我要回家了,請把玩具還給我吧。那個小朋友看着比我兒子年紀小點,還是不太情願把玩具還給我兒子。於是我開口道:小朋友,這是哥哥最喜歡的玩具,你已經拿走玩了一會兒,現在我們要回家了,需要把玩具還給我們哦。
那個小孩抬頭看了看爸爸,這位爸爸面露尷尬,不好意思地説:對不起,孩子不懂事,搶了哥哥的玩具。轉身讓自家孩子趕緊把玩具還給我兒子。
於是我和兒子拉着手愉快地回家了。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玩具被搶,要麼覺得特別平常,要麼覺得孩子不敢搶的就是膽小,敢搶的就是膽大,其實不然,讓我們來簡單看下,面對自己玩具被搶,孩子的不同反應大概反應孩子的什麼性格吧!
1、玩具被搶,只知道哭的孩子--性格偏軟弱、內向
這類孩子可能平時社交能力不夠,或者和其它孩子玩的時間較少,在家比較嬌慣,家長一切事物都是大包大攬,導致孩子受挫能力差,遇到問題以哭作為解決方法。
2、玩具被搶,果斷地搶回來--膽大勇敢、懂得捍衞自己的權利
這類孩子有比較強的物權意識,懂得捍衞自己的權利,不會刻意去欺負別人,但是也不會讓別人來欺負自己。對於自己的利益會堅決維護,不會讓自己白白吃虧。以後不管會遇到什麼樣的事,他都不會膽怯,會勇敢的保護自己。
3、玩具被搶,懂得求助--做事比較謹慎、遇事沉着
這類孩子看到自己處於劣勢時,不會貿然行動,懂得藉助外力來解決問題,做事謹慎、沉着。
那麼面對孩子玩具被搶,家長平時該如何引導呢?
1、不過早干涉。大人過早的干涉,會使孩子學到“衝突是不好的”、“我沒有能力解決衝突”等觀念,也讓孩子失去了自己體驗衝突和學習解決衝突的機會。
因此:儘可能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不必“過早干涉”:安全範圍內。預期環境是可控的,沒有出現不可控的人身傷害等。(如果孩子們已經動手了,大人首先要做的是把他們分開。)孩子尚在等待和觀察的時候。還沒有動手,還在思考、猶豫的時候等。父母有時間有精力、後果比較可控的時候,不必過早干涉。
2、不替代解決。大人往往一看到孩子哭就着急了,會馬上告訴孩子怎麼做,或不要怎麼做。但其實,孩子有權體驗到任何成長中自然發生的負面情緒,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和安撫這些負面情緒(不高興,着急,生氣,委屈,挫敗感等),而不是拒絕和規避掉它們。
我們不需要當孩子“負面情緒”的消防員,而是成為孩子“負面情緒”可以安放的港灣。然後,再根據具體情境,向孩子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幼兒園階段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衝突。
那麼,給予以上原則,和這個場景,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安慰情緒,反饋需求。各自安慰自己的孩子,説出孩子的願望。堂姐的爸爸可以先安慰堂姐,説:“你想要回你的玩具了是嗎?”抱着孩子説“嗯,你有點着急。”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孩子説:“你還想玩是嗎?你還沒玩夠。”
2、幫助孩子從衝突中學習,採取積極的策略。比如,堂姐的爸爸可以説:“你可以想拿回來,但用手直接搶,別人會不高興的。”“你可以用小嘴巴先告訴妹妹,還給我,我要玩。”如果孩子語言發展有限,大人可以走過去幫助孩子發出這個請求:“你玩完了嗎?我要玩了,請還給我。
”幫助孩子學習最重要的社交規則: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立場,用語言溝通,而不是直接動手。我們則可以先啓發孩子同理堂姐:“堂姐哭了,她想玩了,她可能覺得這是她的玩具。”“下次我們玩姐姐的玩具,先和她商量好玩多久,或者交換着玩好嗎?”“你可以告訴姐姐,還能再給我玩一會兒嗎?”等。示範和演示給孩子看,要怎麼説,音量多大,做什麼動作合適等。也可以在家裏模擬練習,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互換角色體驗一下,幫助孩子內化學習。
3、做好孩子受挫的準備。哪怕我們教了孩子用嘴巴去表達、和別人商量,社交中還是會有別人不同意、被其他長輩干涉強行拿走等情況,所以,我們也要允許自己的孩子受挫,安慰和表示同情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