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二戰以來,德軍的戰鬥力可以説是非常旺盛,利用閃擊戰的快速突進,在戰場上面獲得了很大的戰果。在別的國家還沒有做好準備之前,德軍就已經率先開戰。這種作戰方式,一開始效果也是相當顯著的,先後擊敗法國,波蘭,荷蘭,比利時等國。
這種作戰方式,提升了德軍的戰鬥力。可以説,德軍在二戰初期屢試不爽,一路橫掃,所向披靡。在和蘇聯正式開戰之前,大約是1941年的時候,當時德軍戰鬥力非常強。很多國家對德軍,都比較恐懼。
不過後來德軍的戰鬥力,開始呈現直線下滑狀態,直到二戰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德軍的戰鬥力從1943年開始更是直線下滑,主要是德軍東線戰場的拖累,以及西伯利亞寒冷天氣的到來。另外就是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歐洲,不管是從戰線還是人員裝備方面,對德軍的後勤力量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一、強勢的西伯利亞寒流
當時德國元首下令進攻蘇聯,現在看起來是德軍自取滅亡的道路。1941年進攻蘇聯之後,哪怕戰鬥力如此強悍的德國軍隊,在後來也開始有些“吃不消”。畢竟蘇聯主要都是寒冷地區,由於天氣嚴寒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對德國的機械化部隊以及後勤補給,都非常的不利。這個也是有先例的,就像當年軍事天才拿破崙,遠征沙俄,也是以失敗而告終。
尤其是寒冷的天氣以及大規模的雨雪天氣,對於戰士們的意志力也是一種考驗。畢竟蘇聯和德國兩個國家的位置是不同的,這種極端的天氣對於蘇軍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德國人真的是“受不了”。更關鍵的是,蘇聯疆域比較大,越往裏面越冷。
二、拉鋸戰的損耗
在1941年到1943年這段時間,正是蘇聯和德國正面交戰最激烈的時刻,也是二戰最關鍵的時刻。尤其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衞戰,當時這場戰爭延續了兩年多,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戰士死亡狀況非常慘劇,被譽為“二戰的轉折點”。
戰爭考驗的就是士兵的士氣,在二戰剛開始那個階段,德軍戰無不勝的戰績,的確提升了作戰能力。很大程度上蘇聯人改變了二戰的命運,不僅是擊敗了德軍,更是消滅了德軍主要軍事力量。等到這場戰役結束之後,德國人因為長時間在惡劣條件下作戰,意志力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軍隊人數完全降下來了,軍心大亂。
那個時候德國的部隊,都是一些裝備機械力量的部隊,而且還有野戰師,具有很強的作戰經驗。換句話來講,這些都是德國的主要力量,在戰爭初始攻打周邊國家,沒少發揮作用。
當時部署在東邊作戰的隊伍,前進的進攻態勢良好。但是由於戰線的不斷的延長,以及天氣的突然惡化,德軍在進攻速度上面,大打折扣。最重要的還是軍心也開始悄無聲息地變化,畢竟士兵也是人,挨餓受凍對士兵來説不算什麼,然而精神上的折磨卻非常痛苦。
隨着蘇德戰爭的爆發,德軍的損失一直在不斷加大,而且補充兵的素質,根本無法和原來的相比。另外隨着戰線的拉長,德軍的戰鬥力更是急劇下滑。
三、同盟國之間的互相幫助
二戰到了後期,蘇聯國家所實行的人海戰術,的確對德軍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擅長大規模作戰的二戰名將朱可夫的得力指揮,使得德軍在東線戰場上面,由主動變為被動。二戰剛開始的時候,蘇聯總共動員了2960萬人,到了戰爭結束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高達1136萬。再加上蘇聯強大的後勤支持,美英法等各國對蘇聯的大力支持,這是德軍所不能比擬的。
相對於德軍在戰員補充上面,士兵的作戰能力也開始大大降低起來。新兵上戰場的週期,由原來的4-6個月,變成了後來的6-8周。德軍士兵的素質比不上戰爭初期,新兵的作戰能力和老兵那是沒辦法比的。
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國的裝甲部隊損耗比較比較大,步兵部隊也未能倖免。此時德國的高級軍官,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指出如果不馬上採取措施,後果比較危急。果不其然,1944年,德軍全面崩潰,蘇聯在戰場上取得了優勢。當時德軍4個集團軍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打擊,中央集團軍羣幾乎是全軍覆沒,戰鬥力逐漸下滑,最後被盟軍擊敗。
總結
德軍的作戰能力的下滑,還有很多原因,如德國元首對於戰場的干擾,德軍進攻速度過快,再加上天氣不利,人員補充不足等。這直接削弱了德軍的作戰力量,於是德軍在1943年之後,戰鬥力開始直線下滑,直到二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