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評價提升“雙高”治理成效

作者:楊劍靜(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有什麼樣的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作為風向標,科學的評價是實現“雙高計劃”目標的關鍵環節,關乎全國高職院校未來的治理方向。

  評價理念:更加註重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這也為“雙高計劃”的評價指明瞭方向,即要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位”的評價理念。

無論是高水平學校還是高水平專業羣,一定是基於人才培養的高水平,這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雙高”評價中更加註重學生的認知和感受,重在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也就是學校是否能夠提供學生滿足個體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使“雙高計劃”的建設成效真正落到人才培養上。

  評價重點:更加註重服務國家戰略

“雙高計劃”作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和職業教育“下好一盤大棋”的重要支柱之一,已經進入到了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更為宏大的層面。

粗略統計,197所“雙高”建設單位在“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北全面振興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均有佈局。因此,評價“雙高”建設不能單純地考量學校發展水平,更要將評價重點置於紮根中國大地,注重項目建設對推動國家重點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發展的服務度,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的支撐度,對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的貢獻度。

  評價指標:更加註重發展效益

現行的職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重視建設成效的總量和集成評價,標準清晰、程序簡單、結果可比性強,但對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資源相對少的學校或專業羣並不公平。

“雙高”建設的十項改革任務聚焦高職教育發展的若干核心領域,要在這些方面體現“雙高”建設資源的配置效率,就要在評價指標設計上注重對學校發展潛力和趨勢等成長性的評價,注重對學校、專業羣建設投入產出比的評價。這樣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的學校或專業羣亦可以通過更加高效的建設突顯出“高水平”,實現公平較量甚至彎道超車。

  評價方式:更加註重分類評價

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在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大方向下,“雙高”建設就是要引導學校把自己的特色建出來。同類學校、同類專業羣如何個性發展,目前尚難定論。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第一輪建設週期結束後,這些學校和專業羣放在同一個平台上,都應該有鮮明的辨識度。

“雙高”建設要引導專業羣個性發展,就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學校,評價方式上應實行多維多層的分類評價,通過“專用”的尺子來衡量不同類型學校的建設模式與建設成果。這有利於建立適用於各類高校特色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式,也能避免因為趨同建設而導致的“千校一面”,更加有利於專業羣在建設路徑上體現差別化發展。

  評價主體:更加註重多元參與

儘管第三方評價正在逐漸成為政府治理職教的常態方法之一,可是目前職業教育領域專業化、市場化的第三方評價組織還很少。國家推行放管服以來,雖然形成了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新格局,但實踐中仍有不少困難和障礙。令人期待的是,這個問題在立法層面已經即將有所突破。《職教法》修訂草案中,明確具備條件的行業組織、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等第三方專業機構可以依法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開展評價、認證。

需要注意的是,管辦評分離只是職能上的分離,不是職責上的剝離,管和辦依舊要對教育質量負責任。因此,“雙高”建設的第三方評價團隊必須是具有官方授權的專業組織,以保障可靠性。在評價建設成效時,更要吸納多元的評價主體,邀請政府智庫、同行專家及行業、企業界人士、資深媒體人士對院校建設成效進行綜合獨立評價。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家長、教師、用人單位等利益相關方在建設成效評價中應有的作用,要開展針對這些利益相關方的滿意度調查,以此提高建設成效評價的公信力,使評價結果更公正、更具代表性。

  (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現代治理視域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研究”〔20JDZD081〕的研究成果)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9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6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學評價提升“雙高”治理成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