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是眾多三國名人中最受世人喜愛的一個,但《三國志》中對這位蜀漢猛將的記載,卻只有區區900餘字。隨着小説和戲曲的廣泛傳播,張飛真實的形象已經摻雜了太多的非歷史因素在內。
今天我們就來抽絲剝繭去偽存真,還原一個真實的張飛。1、張飛的身世
張飛是涿郡(今河北涿州)人,與劉備是地地道道的老鄉。劉備雖然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清苦,但從他拜名臣盧植為師,又結識家世顯赫的公孫瓚這一點來看,劉備在涿郡還是有一定宗族勢力基礎的。
但張飛就不同了,涿郡的世家大族中張姓並不在列。劉備在得到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後,開始招兵買馬,張飛和關羽就在這個時候加入到了劉備的隊伍當中。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可謂家喻户曉,但實際上,結義的只是關張,關羽因為年長几歲,所以“飛兄事之”。關羽在參軍前只是一個逃亡在外的平民,在極講究出身的東漢,張飛能夠把關羽當做兄長,可見,張飛的出身也是很卑微的,這也是他參加劉備的隊伍,以希望改變自身命運的重要原因。
但《三國演義》卻給張飛虛構了一個“頗有莊田,賣酒屠豬”的富户身份,就連劉備起兵的第一桶金都是張飛資助的,這顯然並不符合真實歷史。
2、張飛的性格
《三國志》對張飛性格概括了4個字“暴而無恩”,這讓後世對張飛形象的重構,總是脱離不了勇猛、暴躁這幾個標籤。
2.1勇猛而不暴虐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敗,帶着關羽、張飛暫時依附了曹操。也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的謀士郭嘉得以近距離接觸到了張飛。郭嘉評價張飛是“萬人敵”,足見張飛的確是十分勇猛的。
張飛的勇猛還體現在了據水斷橋一戰中。曹操在長坂坡追殺劉備時,負責打掩護的是張飛帶領的20餘騎兵,在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下,張飛瞋目橫矛,大吼了一聲“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成功阻滯了曹軍的追擊。
劉備將斷後的重任交給張飛,足見他對張飛的信任,這也印證了張飛“雄壯威猛”的形象記載。
但是説張飛“暴”就有點冤枉他了,張飛對自己的情緒控制是要強過關羽的。攻打巴郡時,面對守將嚴顏的言語刺激,張飛大怒“令左右牽去斫頭”,但當嚴顏以更強硬的語氣回懟説“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的時候,張飛馬上“壯而釋之”。
再如張飛對名士劉巴的仰慕,換來的卻是劉巴的嘲諷,説他只是個“兵子”,但張飛除了不高興意外,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報復舉動。
而關羽就不同了。劉備敗退夏口時,關羽對自己的君主公然表達了不滿:
“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當年跟曹操一塊狩獵,如果聽我的殺了他,怎麼會有今天的麻煩?)
孫權來求親,又是關羽辱罵東吳使臣。水淹七軍,面對俘虜龐德的強硬,關羽的處置方式是斬首了之,絲毫沒有張飛那種“壯而釋之”的胸懷。
張飛的心胸還體現在漢中太守的落選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在選擇鎮守漢中的大將時,所有人都認為張飛最合適,就連張飛自己也認為漢中太守非自己莫屬,但劉備卻火線提拔了還只是雜號將軍的魏延。作為功臣宿將,張飛對於劉備的決定卻並未表達任何不滿,這跟關羽要同馬超較勁形成了強烈反差。
2.2治軍嚴苛卻愛民如子
那麼張飛是不是“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呢?
從劉備時常規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撻健兒”來看,張飛對待普通士兵的確十分嚴厲,但這並不等同於張飛是個暴力狂,時常無故鞭打士卒。
從公元214年劉備取代劉璋任益州牧開始,張飛即被任命為巴西太守(今四川閬中),前後長達7年時間,留下了“虎臣良牧”的美譽,在閬中百姓眼中,張飛的性格更加具象,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行事魯莽的大漢,反而是一位嫉惡如仇、親民如子的好官。
可見,張飛的嚴苛僅僅針對士卒,而非所有“小人”。張飛治軍嚴格,與他所統率的軍隊有關。張飛所轄軍隊,是劉備多年來四方積累的精鋭,在曹魏大將張郃進犯巴西時,正是張飛率精卒萬餘人沿山路長途奔襲,把張郃打的全軍覆沒。一支善於攻堅的軍隊,離不開將領治軍的嚴格。
張飛死後,劉禪給他的諡號是“桓侯”,按照諡法:“克敬勤民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可謂是對張飛最精準的評價。
2.3寧可流落江湖的“忠”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東征,關羽戰敗委身曹操,而張飛卻下落不明。史書沒有記載張飛這段時間去了哪裏,但可以肯定的是,張飛並沒有因為兄長關羽降曹而前往投奔。
從君臣三人最終會合判斷,張飛在消失的一年時間裏,應該是流落江湖四處飄零的,直到他聽説了劉備的消息,才急忙前往投奔。可以説,張飛上演的是另一出“千里走單騎”。這份對劉備的忠和義,絲毫不亞於關羽。
3、張飛死因之謎
張飛死於部將張達、範強之手,至於張、範二人為什麼要殺張飛,史書沒有交代,倒是《三國演義》補充了一段情節,解釋説是因為張飛強令二人在3日之內製造出白盔白甲,二人無法完成,遂先下手為強。
《三國志》把劉備規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和張飛被張、範所殺堆疊在了一起,讓人產生一種很自然的聯想,張飛是因為鞭撾健兒自取其禍的。
但是,如果我們看下張飛的死亡過程,就會發現其中蹊蹺:從公元184年參軍,再到公元221年被害,37年的治軍生涯都沒有自取其禍,為何偏偏在即將與東吳開戰前突然被部將所殺?何況,並沒有證據表明張、範二人是受了鞭打責罰才決定反叛的。
劉備決定伐吳後,吳蜀已經處於敵對狀態,在大戰一觸即發的情況下,張達、範強居然能帶着張飛首級“順流而奔孫權”,出入蜀吳邊境暢通無阻,這顯然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張飛的死,絕不僅僅是自取其短這麼簡單。
4、明朝編造的2則謠言
4.1張飛是個書法家?
宋元以後,隨着重文抑武之風興盛,張飛的形象被有意地進行了儒雅化改造。明朝的楊慎説張飛是個書法家,涪陵有張飛“刁斗銘”,文字甚工,飛所書也。但這種説法其實是楊慎在南宋史料基礎上編造的謠言。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曾記載説:“大觀間( 1107—1110) 於廟前得三印及佩鈎,又耕者得刁斗於祠之北”。並沒有提到張飛,但到了楊慎這裏,卻成了張飛所寫,顯然毫無根據。
4.2張飛是個美男子?
到明朝萬曆年間,張飛的形象進一步文人化,董斯張《廣博物志》甚至聲稱張飛是個美男子,所謂“人中有張飛,馬中有玉追”。由於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先後成為劉禪的皇后,所以,這種説法也自然而然的具有了某種合理性。
但實際上,在明朝以前,沒有任何史書記載過張飛的容貌,古人選後妃,多考慮政治因素,不能就此逆推張飛一定是個美男子。
綜上所述,張飛作為真實存在的三國人物,以忠勇愛民、嫉惡如仇的形象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並昇華為庇佑一方的神祗。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文化在閬中》《全蜀藝文志》《輿地紀勝》《廣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