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春秋戰國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晏子使吳的典故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宴嬰,又稱晏子。是齊國上大夫宴弱之子。宴嬰頭腦機智,能説會道。內輔國政,善諫齊君,有原則,處事靈活。出使時不辱使命,是國家尊嚴的捍衞人。司馬遷非常喜歡宴嬰,還將他比做管仲,他的幾次鬥智也是非常的精彩。
晏子雕像圖
第一次鬥智: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了五尺高的洞讓晏子進城,侮辱他,進而一步來侮辱齊國,當然晏子很聰明,將計就計,只要楚王承認了自己的國家是狗國,他就鑽洞入城。就這樣,還沒見楚王的面,就給他當頭一棒。
第二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無人,譏諷晏子無能。面對再一次的侮辱,晏子再一次採用將計就計的方法,回敬楚王:齊國人多的就要裝不下了,然後通過貶低自己再來貶低楚王和楚國。表明面上似乎很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則是悄無聲息的回擊了楚王,就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
第三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人沒有出息,侮辱晏子偷盜。而晏子列舉了一個熟知的現象,再加以道德的論證表明,齊國人在自己國家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成了盜賊,究其原因不過是水土不同罷了。
從晏子同楚王的舌戰中就能看得出晏子聰明機智,膽識過人。面對自己國家的尊嚴,積極維護。試問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才,該是國家的一件幸事了。
春秋戰國晏子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是一位聰明機智的,能言善辯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樸素的處事風格而聞名於諸侯。孔丘還曾稱讚他:“救民百興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畫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晏子的做事風格,充分的表現出了治理國家的忠誠與能耐。他不僅利用自己的身份,還抓住每一個機會,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税,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
在“治國之道”方面,晏子主張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説,並且很是推崇“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主動進諫君上賑災,深得百姓愛戴。不僅如此,他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貧苦百姓。
“勸諫藝術”方面,晏子善於進諫的特點早就被人稱讚,他的勸諫方式,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以一種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側面顯示了他在政治上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另外,他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或是鋒芒畢露,或是非常含蓄,亦或是嚴肅莊嚴、幽默滑稽。他能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自己的勸諫方式。從他的勸諫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內在修養,同時也非常佩服他的智慧。
個人修養方面,他是樂觀的代表,他常常説人到最後都是要死的,人生來就有生老病死,所以不論是誰都會面對。何不對死無所畏懼,常年保持樂觀的心情,讓自己的身心健康。
晏子使吳
關於晏子使吳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瞭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當時晏子出使吳國時發生的事情。
宴嬰畫像
一年,宴嬰接到使命出使吳國。在一天清晨,宴嬰進宮面見吳王,在宮門口等待了片刻,侍從傳了命來説:“天子召見”,宴嬰愣住了,吳國的國王什麼時候變成了天子。雖然當時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但各諸侯國人就稱他為“天子”,於是宴嬰立馬反應了過來。原來吳王這是向他炫耀國威啊。靈機一動,裝作聽不見一般。侍衞見他沒反應,再一次重複説道,宴嬰仍就裝作不予理會。侍衞見此招行不通,便在他耳朵邊又一字一句的説:“天子請見”。宴嬰又裝作很驚詫的表情看着侍衞:“臣受齊國國王受命,前來吳國,誰知我如此愚笨,竟走到天子的地方了,實屬抱歉,請予原諒,請問何處才能找到吳王?”侍衞很無奈再一次進去向吳王稟告,隨後只得傳命:“吳王請見”。説完,宴嬰一改前副姿態,立馬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向他行了禮儀。
回過頭一想,在整件事情上,吳王本想利用這個辦法對宴嬰進行羞辱一番,結果事與願違,自己到討得尷尬。但他似乎並不放棄進行羞辱宴嬰的心,於是裝出一副誠懇姿態説道:“作為一個國家帝王,想要長久守護自己的疆土,應該怎麼做,什麼方法比較可行呢?”宴嬰則機智的回答説:“要想一個國家長久,人民是最基礎的,只有先將人民的生活安定好,然後再是國家;先施惠,在責罰;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自己的威力去破會其他國家,不已自己的勢力來兼併他國。或許也只有這樣的方法了,相反的,危險就會將至。吳王聽完宴嬰的陳述,再也想不出什麼難題來安慰他了。因此,宴嬰再一次通過自己的機智頭腦,取得了出使的勝利。
晏子辭謝更宅
晏子春秋是中國古老的傳説故事集。作者詳細記錄了三朝君王與晏子之間的傳説和故事,裏面共有215個小故事,構成了完整的晏子形象。而“晏子辭謝更宅”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體現了晏子時刻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品質。
晏子雕像圖
這則故事是這樣的:齊景公想要給晏子換一個住房,他認為晏子的住房靠近市集,地勢較低,有狹窄,環境質量很差,根本沒法居住,於是想要晏子換到一個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去。但是晏子卻推辭了,他説道:“君王,您的先臣曾在這裏居住過,我不能夠繼承祖業,這房子對我來説已經是極好的了,更何況我的住處離市集較近,買東西也方便了許多,這樣有利於我的事情怎麼能勞煩別人給我蓋房子呢!”景公聽後笑道説:“你離近市集,知道東西的貴賤嗎?”晏子則回答説:“我私下裏也存過錢,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景公反問道,那你知道什麼東西便宜什麼東西貴嗎?由於這時期正是景公濫用刑法的時期,市集上有一些販子專門販賣假的刑具。所以回答説:“假腳貴,鞋子便宜。”景公聽後,心裏有些感傷,有一點憐憫之心。自此之後,齊景公就減少了用刑。
晏子辭謝更宅,一方面是為了接近羣眾,從百姓的生存情況,來更好地為國君提出有力意見,為百姓解決困難。另一個角度就是宣揚了節儉為民的治國方針。整篇故事體現了晏子不謀私利,為國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品質。
晏子為什麼使楚
關於“晏子使楚”的典故,我們從小就有一定的瞭解,記得在上小學時,這則典故就已經出現在了教學課本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重温和學習一下這則典故。
晏子使楚畫像
晏子在任齊國卿大夫一職時,因他協助並鎮壓了反叛軍,深得景公賞識。當時,晏子身材矮小,面相醜陋,但是頭腦靈敏,滿腹經綸,能説會道而著稱於世。在齊景公即位後的第二年,齊景公在出使晉國時態度狂妄,誇大其詞,引起了經過眾多人士以及帝王的的不滿。於是晉國派出軍隊想要對齊國實施攻擊和報復,以震懾性的方式警告齊國。剛開始,齊景公以為只是開玩笑,並不在意,誰知當晉國軍隊兵臨城下時才慌了起來,面對晉國的強勢進攻不得不投降服軟。通過這次的事件的經驗,景公真正意識到如果要以齊國的利量與晉國較量完全是以卵擊石,更本不能與晉國抗衡。於是就想到了以和鄰國楚國重修於好的方式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共同來抵抗晉國。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晏子被任命作為使者訪問楚國。
由於此時的楚國由楚靈王掌朝,當時的楚靈王桀驁不馴,目空天下,狂妄自大,對待齊國派來的使者也本着玩弄的態度。便命人打算羞辱一下齊國使臣“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宴嬰,於是呢這則典故就被後人記錄了下來,也是為了教育後人不要以貌取人的道理,從此這件事就一直流傳至今。
晏子外交的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面對楚王的羞辱,他沉着冷靜,保持等着胸有成竹的面容,憑藉着自己的機智和口才維護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和個人尊嚴,不辱使命。在《晏子使楚中》展示了這位機智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風采。
《晏子使楚中》畫像
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當初晏子接到使命來到楚國,楚王卻因晏子身材矮小對其捉弄。於是便讓晏子從旁邊的洞進去,這番舉動,無非就是想以此來羞辱他,進而在羞辱齊國。於是晏子堅持不入,並説;“只有訪問狗國的,才從狗洞進去。”言下之意便是如果我鑽了狗洞,那楚國就是狗國,你侮辱了我,也是侮辱了你自己。在這裏,晏子就是這樣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讓對方自取其辱。而晏子拿起智慧的武器,不但沒使自己受辱,反而還讓對方蒙羞。
二、爭鋒相對、捍衞尊嚴
見到楚王后,楚王依舊繼續捉弄他,先是諷刺齊國沒有人才,後又諷刺晏子無能。對此晏子依然毫不示弱,他用“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等詞語駁斥楚王,之後假裝並順承他的意思“我無能”,在突然利用”因為我的無用才會被派遣楚國”進行反擊。晏子再次利用自己的機智聰明反擊了楚王。對自己而言,維護了尊嚴;對國家而言,捍衞了榮譽。
三、利用類比,巧妙反擊
但楚王準備誣賴他偷盜時,晏子便以“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來比喻,説明外部環境對內部事物的影響的道理,以此為由,順勢推導,再加上機智的辯駁,最終讓楚王低頭。
晏子的形象
晏子是春秋時期一位節儉力諫的賢士,先後輔佐了三代齊國君王,作為春秋名相之一,他愛國愛民,在為其職位上,有着樸素主義的民主色彩。他生活簡樸,為官正直。對待君王,鞠躬盡瘁。
晏子畫像
在漢代劉向《敍錄》一書中,就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司馬遷還曾將管仲和宴嬰的事蹟合寫一本書為《管嬰列傳》。對於晏子的思想來説,在《晏子春秋》一書中有較好的見解。它表現出了晏子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同時,還提出了民主主義思想。總之,這本書中所表現的晏子的思想以及一系列經世致用的主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一些願望和要求。因此,讀過這本書的人,無一不對他感到欽佩。這位生活在2500年前的相大夫體恤百姓,剛正不阿的品質,至今人們還稱讚不絕。
其中在很多個環節故事中,將他的品德展現的淋漓盡致。《晏子辭謝更宅》中的他毅然決然的拒絕了賞賜。《晏子辭千金》中更是充分體現了晏子的高尚品德。文章通過一些簡短故事章節,精煉的語句將晏子生活簡樸、清心寡慾、樂觀豁達、處其自然的特點展露出來。他的形象也正一點一點深入人們心中,他一生簡樸,享年95歲。他的人物形象都值得我們的學習,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奮鬥自己的事業,都要像晏子一樣,身體力行,堅持不懈。就如同他説的話一樣:“做事情的人常常能成功,行走的人一樣也能到達目的地。”
晏子名言
作為春秋時代的著名歷史人物--晏子,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評價。劉向還將他比作管仲,為人機智勇敢,作為一朝相大夫,能夠時時事事替帝王考慮,遠出他國,不僅僅保存了自己的尊嚴,還保住了國家的尊嚴。
晏子出使畫像
關於他流傳下來的名言有很多,就讓我們一一來解讀。
一、“衣莫若新,人莫若故。”這則名言是墨子告誡齊景公的話,而景公卻不領情,嫌故人知道自己的實情,摸自己的老底,不肯聽取晏子的勸誡。後來晏子辭去了官職,百姓不安,朝廷一片混亂,景公不得不將晏子請回宮中。這兩句名言就是來自於此,至今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這兩句話告誡人們不要一味的相爭,這樣只會導致禍端。而是要相互歉讓,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才能和睦安樂。
三、“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這兩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告誡人們為人處事的一些方法,近賢遠佞。表明在接觸他人時要有一定的謹慎性。
四、“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出自晏子的經典語錄,他告訴人們在任用他人時要知人善任,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若一味的看人的短處和長處,那就會是事情的成敗大打折扣。
五、“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這句話主要讚揚了剛正無私的品格,針砭了那些媚上壓下的人,至今都有借鑑意義。
唐雎和晏子
作為同是中國歷史上的外交人物唐雎和晏子,兩個人都在外交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對於取得勝利果實的途徑和智慧確是不一樣的。對於外交,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下面就讓我們對比一下這兩個人物在外交上的不同之處。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乃是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不畏強權,敢於為國家利益而獻身。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子聰敏機智,能言善辯。在外交上很靈活,堅持原則。
但對於倆人的外交對比,有人認為唐雎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勇氣,能夠為了國家不怕犧牲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不怕強權,雖然也表現了對秦王心態的正確的把握智,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勇。能夠臨危不懼,不畏強暴;相比之下的晏子,則認為他在外交方面更多表現在智,他的應變能力很強,能夠利用局勢把自己的弱勢轉化為自己的優勢。並通過自己機智的頭腦,敏鋭的洞察力和思維、超人的口才,來諷刺自己的對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弱國無外交。”從國家形勢上來説,唐雎就像是解放前的中國外交家,而晏子就像是國力富強後的外交家。不一樣的背景,因此外交表現也不一樣。所以,對於一個好的外交家他們是沒有固定的成事思維,只有最適合的作事方法和審時度勢的態度,機智的頭腦才能在外交中隨機應變取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