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經商之道有什麼特點
范蠡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名士,為春秋末期的著名人物,不僅是因為他在勾踐身邊數十年輔助他雪恥復國,更可貴的是范蠡懂得及時退出時政,離開朝政務農經商,為商業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成為民間的“文財神”,為後人瞻仰。
范蠡雕像
要説范蠡經商的路途中曾幾度成為富商,而且為人慷慨大方,錢財乃散盡去支助貧窮的遠房親戚或者困苦的兄弟百姓。他能成為商聖是因為他有着自己一套的商業理論和先進的經濟思想。
第一個是范蠡認為要任用賢人且要掌握當下的商品行情,把握好時機,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加上季節的判定,提供市場最需要的東西。千萬不可讓消費者等待你的貨物,這樣永遠慢市場一步,要準備他人想不到的東西,佔領市場的最高點。
第二個是要懂得掌握“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規律,可以將當下不需要的東西低價收購,再進行加工,成為消費者需要的物品,可謂是低成本製作,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個便是范蠡十分重視的一點,要講究誠信買賣,范蠡追求的是薄利多銷而非暴利買賣,平價的市場才能一直吸引消費者。而且一定要注重物品的質量問題,不可存在僥倖心理,建立消費者對自己貨物的信任度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點則是要因地制宜,選擇良好的商業地點,正如范蠡最後選擇了定陶,這樣一個貨物流通四通八達之地,很好的發展了各方面的經營。
第五點范蠡不怕艱辛,帶動家人一起奮鬥,還將所得財物分給很多需要幫助的家人和百姓,是為當時的慈善家,有良好的名譽。
史記范蠡兒子的故事
歷史上關於范蠡的兒子並沒有過多的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是范蠡一共有三個兒子,並沒有記載其姓名,可以知道的是在范蠡發家致富之前,大兒子便出生了,范蠡是帶着他大兒子一起勞作便富有的,而他的小兒子則是在范蠡定居定陶後出生的,可謂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少爺,不知錢財的來之不易。
范蠡畫像
《史記》中記載了范蠡“知子莫若父”的故事,是范蠡的次子在楚國因殺人罪被抓起來,范蠡知道殺人償命之説,但認為家有千金的孩子不該在大庭廣眾下被處死,遂讓其小兒子前往探視。
這時范蠡的大兒子聽到此事,覺得很生氣,自己作為家中的長子,弟弟出事理應大哥出馬,怎會讓小弟去辦事呢,便要求自己去辦。但是范蠡不肯,於是覺得委屈的范蠡長子,認為其父不信任他,便以死相挾,加上其妻相勸,無奈之下范蠡只得允諾。
於是在長子出門之前,范蠡讓他帶着數萬黃金前去楚國,且提前以書信交代楚國好友莊先生,囑咐其長子不可忤逆莊先生的意見。於是范蠡長子出門之前私自帶着其餘黃金出發了,到了莊先生那裏,將黃金給他。
莊先生為謙遜貧困之人,但非貪財之輩,暫收下黃金只是為了讓其信任他會辦好此事,於是在楚王面前多言幾句使其大赦天下。當時范蠡長子未聽莊先生建議回去,而是滯留楚地,為了多一重救出弟弟額保障,黃金贈與當地王貴。
得知楚王大赦天下,便認為白給莊先生黃金了,遂前去討了回來,莊先生以為他在戲弄他,很是生氣,故又向楚王説范蠡長子為救弟弟賄賂王貴,如今楚王大赦天下便是為了范蠡次子。於是楚王下令斬殺范蠡次子後大赦天下。
於是范蠡長子帶着弟弟的屍體回到家中,家中就只有范蠡一人不哭泣,他早就料到這個結果,因為其長子是在貧苦中變成富有的,深知錢財來之不易,而其幼子出生時家庭便富貴,不知錢財來之不易,所以長子不容易割捨黃金。
財神范蠡經商舉措有哪些
范蠡被民間稱為是文財神,以財神之位供之。出生貧寒的范蠡成功輔佐越王勾踐復國,也成功憑藉其精明的經濟頭腦躋身於富翁行列,所得之財曾數次散盡救助貧困之人,因此成名天下,被世人認為是位善於經營理財之人,也是位能廣散錢財的仁者,故將其奉為文財神。
陳坤飾演的范蠡劇照
范蠡的經商之道為眾人所敬仰,其對於商業的發展很有見解,商人之財取之有道,被稱為“陶朱公”,後來也有用此形容有財富之人。范蠡艱苦創業,所得財物毫不吝嗇捐獻出去,作為一名能賺錢又能散盡濟眾之人,范蠡深得民心。
本是越國復國的第一功臣,但是深知越王勾踐是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之人,便放棄高官厚祿,辭官而去,這是范蠡第一次散盡錢財。
范蠡到齊國之後,沒有很多錢財,便帶着家人投入耕種事業中,瞭解當地氣候,在他人不濟之時,范蠡還會給鄰居他們贈送自己的糧食。於是沒過幾年,范蠡財產激增,名氣之大得到齊國人仰慕,任其為宰相,范蠡深知這達到自己最高地位,不能多待,避免不祥之事,遂散財辭官而去。
於是范蠡選中交通便利,貨物流通的中樞地段定陶,定居於此,開始了他的經商路途,他以牲畜開始自己的貿易路,利用更好的牲畜餵食,使其牲畜肥碩靈活,甚有市場,因此開始漸漸達到財富過萬,為陶朱公,這次散財以救子。
范蠡面對財物猶如身外之物,取之有道,散之不惜。
范蠡圖片形象如何
范蠡是春秋時期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各方面均有涉獵,是一個難得的多才之子。他的一生跌宕多姿,在立功時辭官,在重農輕商時棄官從商,憑藉自己非凡能力和艱苦奮鬥聞名天下。
范蠡雕像
范蠡為人熟知的便是“三聚三散”、“三致千金”之事,而關於范蠡遷徙的原因均是為了保身,且兩次均改了名字,且説范蠡改的名字均有含義。
范蠡從越國遷到齊國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鴟夷子皮,這其中含有深意,則是范蠡為了紀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當初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處死還將其屍體裝入鴟夷拋入湖中。范蠡輔佐勾踐滅吳國時,范蠡列了六條夫差的罪狀,其中第一條便是殺死忠臣伍子胥,可見其在范蠡心中地位很重。
而且到了齊國的范蠡發家致富後,還不停的打聽伍子胥的兒子,因為其改姓便找了很久,後來找到了他,范蠡不僅給他錢財還教他如何賺錢,遂伍子胥的兒子後來成為富甲一方的富翁。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范蠡取這個名字是為懷念西施。
范蠡在一次遷徙到了定陶,改名為陶朱,人稱“陶朱公”,這可能與范蠡想遠離朝政之事相關,他一開始遠離越國是因為“敵國亡,謀臣亡”的遠見。後來從齊國到定陶是為了免去被推上宰相之位,陷入政事之險,遂以“逃誅”之意取名。
可見范蠡的高超智慧和鋭利眼光才可以謀得如此遠見,保全性命。
財神范蠡祠在哪裏
范蠡以軍事才能卓越和非凡的商業頭腦出名,是為春秋時期名人,其所呈現的商業才能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貨物的流通。且從一名貧民不斷充實自己成為輔佐君王之人再成為聞名天下的商人,為人謙厚,樂善好施,被大家尊稱為“商聖”和“財神”,故後人建范蠡祠以此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范蠡祠圖片
范蠡祠現如今一共有四處,分別位於浙江省諸暨、浙江省德清、山東省肥城、山東省滕州這四個地方,有的只剩舊址,有的則重新修建,不僅將范蠡生平事蹟更好的展現在眾人眼前,還增加了很多民間特色藝術。
浙江諸暨的范蠡祠主要以范蠡的政治才能和商業才能所作出的業績為展示內容,全祠由財神廟、魁星閣和三星廟構成,走廊兩側陳列着與范蠡相關詩碑,並且以彩繪壁畫形勢更加生動的展現范蠡才能。且有各塑像和人文事蹟來填滿范蠡祠的人文氣息。
浙江德清的范蠡祠,在1995年的時候進行大修,至今保存,范蠡祠周圍有蠡山祠戲台,是為“兩面台”可供觀眾任意觀看,成為一大特色景點。有蠡山八景,精緻且風景秀美,相傳范蠡與西施曾居住此地,因而成為歷來文人墨客遊覽吟詩之地。
山東滕州的范蠡祠如今卻只剩舊址,傳説此地曾有范蠡湖、釣魚台、西施放羊處。
山東肥城范蠡祠就在范蠡墓的旁邊,北宋之前,此地有一座較大的范蠡祠,從佔地面積等來看比現存的范蠡祠都要大,可惜現在已不存在。
商聖范蠡簡介生平
范蠡是越王勾踐成功復國的一個功臣,是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為越王勾踐身邊的一名謀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為人博學多才,謙遜有禮,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評。
范蠡雕像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三户邑,雖然家貧但對從小便有大志,熱愛讀書,十分刻苦。
公元前516年,二十歲的范蠡遇見好友文種,兩人趣味相投,在思想上也有着同樣的見解,後來兩人深知楚國政治腐朽,官府黑暗,他們空有一身本領卻不得起用,甚是失望。
於是公元前511年,兩人相約共入越國,投身於越王。雖為越王的門下,但是范蠡卻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長處,當時越國和吳國交戰之猛,後越國敗於吳國,范蠡和文種方被起用。范蠡提出委身求和的策略,委身求全以換來他日反攻時日,並獻上滅吳九策。
公元前490年。隱忍的勾踐得以反國,范蠡等人一同歸返,之後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在勾踐身邊為他輔佐提供策略,最終在公元前473年,大敗夫差,使其身亡,而在公元前468年,范蠡幫助勾踐重得霸業,成為一方霸主。
同年,范蠡便辭官而去,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泛舟五湖四處經商,范蠡為出色的商人,有着驚人的經商之道,所得之財均散盡以救濟貧困之人,為世人所稱道。
公元前448年,范蠡病逝,享年八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