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時間管理訓練營裏有位很優秀的女生小A,去年就職某跨國諮詢公司。她大三設立目標每天背誦單詞,現在苦惱於詞彙量巨大,依然無法流暢地和國外合作者交流。
“開始對話頭腦就一片空白,我現在都讓同事出面交流。”
她的新年計劃裏,每個星期預留了15個小時的英語學習計劃。
我問她,為什麼要找同事出面,而不是磕磕絆絆多交流幾次呢。
“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
我測試了她的詞彙量,很認真地告訴她,已經不需要做任何準備了,結結巴巴多説幾次你就可以流利對話了。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
人的長時記憶存儲並非像硬盤一樣可以直接拷貝粘貼,認知心理學已經有大量研究表明,一個曾經被用過的知識,和從來沒有調用過的知識相比,在今後更有可能被再次調用。
對於學習,對於大腦,曾經的經驗存有很多誤導。
推薦一本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作者採銅,浙大心理學博士。知乎大V,貢獻過981個回答、獲得了538919個贊同 、124666次感謝。
“每個人都想努力,但使力的方向不對。某些書並不神奇,只是可以讓你使力的方向對了而已。”
心理學家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只是陪伴你解決問題。這本書也是一樣,主要解決自身學習觀念上的問題。
02
哪些事值得做
書本引入了兩個新穎的角度來評估:
一、收益值:可以是心智、情感方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
二、半衰期:這項收益隨着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很久。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對話。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遊戲;以“扶牆進、扶牆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多重複一組技能練習;認真地回覆一封友人的郵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參與一次網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社交媒體;使用社交軟件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我們平時最喜歡做、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比如玩遊戲,玩的時候非常愉悦,停下來後這個愉悦感迅速消退了。
再比如看綜藝節目,很多綜藝節目製作精良,有多位大牌明星助陣,讓觀眾身臨其境,大呼過癮。但一旦節目結束,就會頓覺失落。
我們會掉入一個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一次次把沙子撿起來,沙子一次次落下。然後重新來過。這個過程重複多次,仍舊得到相同的結果,每一天都在重複昨天的“故事”。
但是長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樣,它的收益可以累積和疊加。即使每一次事件的可見效益微乎其微,只要它的半衰期夠長,這個效益就可以傳遞下去。
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找到真愛、和大牛聊天、閲讀經典、練字……
03
怎樣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一、你為什麼要學習
我的朋友圈,存在這樣一羣人,去年學習人工智能,今年學習區塊鏈。每次談到流行話題都能滔滔不絕,當然你不能和他深入討論,最後能得到就是幾個名詞解釋。
他們沒有認真考慮過為什麼要學:很熱門?隱隱覺得對自己有用?get一個新知識點的滿足感?
我敢斷言,2年後他們就會忘光這些知識。
我有個舅舅,初中文化。春節時和他談起P2P,他對其本質認知之深讓我顫抖。轉瞬間我想明白,他是個成功的商人,追逐利益也要保障本金,對任何新興事物都要琢磨透才能參與。
這就是學習的兩種狀態,和學歷沒有關係。
我為什麼要學習?
從小進入高競爭環境的中國學生很少考慮這個問題。
真的要回答,大部分答案是要考試,要升學。
傳統學校教育中,學習者扮演“吸納者”的角色,這種學習中,知識在傳遞過程中的精確性、完整性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
這種學習方式,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
一旦脱離應試環境,曾經學到的知識用不上,忘得快。最讓人困惑的,還是失去目標和動力。
為什麼而學,原因真的很多。年會時上台表演需要學習唱歌跳舞,和戀人去海邊度假先學個游泳,去國外旅遊學習英語對話……
先決條件,是正確地理解和認知學習。
教育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和反思“直接傳遞”的學習模式,目標只是用靜態的知識把頭腦裝滿,他們認為,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建構式”,即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是由學習者主動建構而來 ,將新知識和舊有知識融合,構建自己的體系。
向自己提問,是成為好的學習者的第一步。
這裏有個關鍵的命題,問題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於已有知識的地基。我們對新舊知識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別重要。
問題引導下的學習,我們會連續不斷地構築着知識之間的聯繫,使他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二、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求知分為三個層次:信息、知識和技能。
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中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練技能,只求日日精進。
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衝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和橋。
我在前文提到的小A,她始終停留在信息和知識的階段,我則是讓她趕快把這些轉化為技能。
書本推薦三種方法操練知識,將知識技能化:
1、寫作式操練:閲讀時,我們對信息的理解和納入,常常滿足於從一個“淺表”的層面去理解它,寫作時,要進行信息輸出,我們必須分析知識的“深層結構”,觀察和調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深層關聯。
2、遊戲式操練:就是通過遊戲的方式,來操練知識,比如成語接龍、二十四點……之類的。
3、設計式操練: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個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總之,知識的操練,既是一種調用和提取,也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更是一種創造性的綜合,是深度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三、信息的提取和解碼
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
信息爆炸時代:新聞信息飛速增加、娛樂信息急劇攀升、廣告信息鋪天蓋地、科技信息飛速遞增、個人接受嚴重“超載”。
我們主動或被動地關注了太多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事、物,太多無用信息在干擾我們的生活。
書本提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來幫大家解決這個問題:
1、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
2、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
3、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
4、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紛擾。
面對大量信息,我們還要做深層次解碼。
在手機閲讀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困惑:一篇文章當時讀着酣暢淋漓,我們評論、轉發、收藏,也擋不住遺忘它的速度。
因為我們只做了最淺層的加工,沒有從深處審視。
解碼不同於我們一般所説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對字面意義的解讀,常以自動化的方式進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
以影評為例,好的電影作品承載着豐富內涵,隱藏在畫面、台詞後面。
影評人對於大眾的第一層價值在於定格,第二層價值在於再現,第三層價值在於提供那條通路的入口——解碼。
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龍》,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但是徐皓峯在《刀與星辰》中對其進行解碼,會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卧虎藏龍》表面上是一個道義壓抑愛情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男人尋歡的過程。”
著名的竹林打鬥戲,明看着周潤發追逐章子怡是為了追查線索,但視覺表現中,頗有一箇中年男子追求年輕女子的情感隱喻在裏面。
影評人會比較不同導演的手法,抽絲剝繭:
“同是表現深宅大院,李安和張藝謀全然不同。”
張藝謀的宅院不管有多廣闊,也依然顯得擁擠,後面的色彩也很扎眼,頻用長焦鏡頭,所以前後擠在一起,消滅空間,因為他本要表現壓抑,追求窒息感。
而李安的構圖,注意了建築本有的對稱均衡,色彩清淡,後景自然地暗濛濛一片,表現了“中空”感,呼吸順暢。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劇照)
簡單來説,解碼不外乎下面三個層次:
1、它説了什麼?給了我什麼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麼?它對我有什麼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的內部是怎麼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麼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對信息材料的解碼,需要用新知識來解構舊知識,是新舊知識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因而也會帶來既有知識體系的重新建構。於是,我們內在的知識結構就不斷動態地演變着。
如果我們也要尋找解碼的入口,書本給出了三個尋找入口的路徑
1、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2、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3、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四、知識的融合
對一個現實問題的解決,或者對一個現實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時調用不同知識譜系上的知識。
分離的知識,難以解答真正的現實。
但是,我們正統教育並沒有對知識的融合足夠重視。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思維模式:把一個大的東西分解為小的東西,再把那個小的東西進行細分。這種分解式思維的致命性缺點,就是一個事物的整體特徵以及各個部門之間的潛在關聯都完全被忽視了。
投資思想家查理·芒格認為只有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把這些學科中的基本理論變成用以觀察和分析現實對象的思維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維上的偏差和狹隘。
學會有意識地去分析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潛在關聯,通過不同知識的遷移、印證、互補,獲得啓發,甚至形成新的思想或者發現。
我們看到的許多大師是十項全能,正是這個道理。
▎五、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知乎有句名言: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客觀來説,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天賦差異,但這種程度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大。
人的智力水平差異是有限的,但後天努力就不一樣了。再加上當前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就意味着後天努力對人的改造作用可以説是驚人的。
一個事實出現了,淺嘗輒止的人可能一無所獲,而專注投入走到最後的人卻獲得了超額收益。
努力這件事需要我們反反覆覆認真地審視和思考:用什麼樣的策略投入時間和精力?怎麼樣有效地啓動,維持和優化一件事情的投入?
▎六、潛意識、圖像思考和工作記憶
1、潛意識
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問題想久了,就會按照某個熟悉的思路想下去,一旦這條路走不通了,就想不出其他的路了。因為人的思路,是特別容易限制在舊有的框架裏的,被過去的經驗困住。
遇到這類情況,把問題暫時放下,去幹些與之無關的事情,可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豁然開朗,這就是潛意識幫了大忙。
潛意識會幫助我們思考,即便在我們不主動去想一個問題時,它也會非常“勤奮”地為我們工作。更有意思的是,潛意識不會被我們的條條框框限制住,他會遊走在我們思考的角角落落。
在創意思維的經典之作——《創意的生成》中介紹了產生創意的五個思維步驟,其中潛意識思考佔據了核心的地位:
1、儘可能地蒐集原始資料;
2、重複“咀嚼”原始資料,構思初始創意;
3、中止有意識的思考,啓動潛意識思考;
4、隨時準備迎接“靈光乍現”時刻的來臨;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實可用。
可以看出,讓潛意識更好地有效地工作,必須向潛意識“投餵”足夠多的資料。有這些資料後,潛意識用它們不斷進行重新組合的試驗,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現。
我們頭腦裏住着兩個小人。一個是生產者,另外一個是監控者。我們平時做每件事情,這兩個小人都是同時工作的。所以,我們做事有章可循,弊端就是創造力被壓制了。要嘗試每天拿出點時間,把負責監督的小人關掉,讓負責生產的小人自由發揮。
心理學家發現,走神的人,他們的監控者也在走神,創造力測試中的得分可能是最高的。剛起牀,洗澡,坐車,散步,做家務的時候,監控者也喜歡休息,這個時候想問題,構思文章,往往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
意外、混亂,隨機會給我們帶來靈感,當然這種雜亂的效果應該是可控的,應該與有序的工作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2、工作記憶和圖像思考
人的思考依賴於工作記憶,工作記憶不僅能暫存信息,還能加工信息。
但工作記憶有個特點,能同時處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處理的信息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那麼部分信息就可能會忽略或者遺失。
而人在觀看圖像時,對圖像中信息處理是並行的。越是抽象的研究,圖像思考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越大。
圖解思考的基本原則是:
基於所思考的內容本身,自行創造或設計與其匹配的圖形式樣。
很多人喜歡思維導圖,但它也只是千千萬萬種圖形結構中的一種。
所謂選擇,就要權衡好本末輕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麼,最求什麼。
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並不是某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並且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優秀。
把時間主要投放在一個領域裏,以儘可能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如果你找到了一條別人都還沒有走過的路,只要把這條路走完,你就贏了。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在閲讀上花的每一秒,都會沉澱成未來更好的你。經典,是super們將人生智慧與你分享。大白羊是從業十多年的時政記者,傳播好的思想是我的使命。來吧,我們一起閲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