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276年最大的謊言,大清滅亡的禍根,正是這個皇帝埋下的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經典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帶來的話題是——清朝276年最大的謊言,大清滅亡的禍根,正是這個皇帝埋下的。

提起盛世這個詞彙,我們多數人都會想到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比較出名的盛世景象,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一個新興的詞彙出現在我們面前,它就是被部分學者稱讚的“康乾盛世”,即康熙和乾隆所創下的盛世。

筆者本人絕對不是一個憤青或者什麼民族主義者,但我是一個非常喜歡較真的人,像文景之治和開元盛世之類的,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實在是不好確認,所以筆者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一個康乾盛世到底是真是假(根據網上所説的,這個盛世具備變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發展平穩、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長迅速和疆域遼闊等特點)

上文已經提到了這個康乾盛世具備的一些特點,所以我們就這些特點來逐一論證,看看是真是假。

一、變革最多

這個變革就是指改革,也就是政策的變化。既然是盛世那麼這個政策變化就一定是有益的,對人民有好處的,但康乾盛世有嗎?説到這兒筆者又得打個假了,這個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少了一個字,那就是雍正的“雍”,而且這個雍字才是最重要的,起碼在這一章裏面(康乾盛世全名為康雍乾盛世)。

聖君康熙是一個只管打仗不管建設,乾隆則只顧着尋花問柳,所以改革就落到了雍正手裏。在雍正繼位後,大清的主要改革有:

1.反對循規蹈矩,就是要打破老規矩,樹立新規矩(雷聲大雨點小);

2.整頓吏部,以才能為主要選拔標準,這一步是落到了實處,確實有很多漢人上位了;

3.打擊朋黨,就是説朝廷裏只能有皇帝和臣子的關係,不能有第二種關係(千年傳下來的,雍正雖然有心但是無力);

4.嚴刑峻法,這個不解釋了;

5.養廉銀,給官員發放額外的俸祿,防止官員貪污;

6.建立密摺制度,低級官員也可以給他告密;

7.建立軍機處,將皇權集中施展到了巔峯;

8.廢除人頭税,攤丁入畝,這個爭議很大,不按人頭收税就導致人口暴增,但人口暴增怎麼養活他又沒管,攤丁入畝雖然百姓有田可種,但是將百姓按死在地裏也是事實,畢竟沒人敢輕易離開土地了。

總而言之,變革的地方很多,但真正落到實處讓百姓受益的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多,但總的來説也不錯。

二、國力最強

這個筆者一直不知道那些學者是怎麼確定,是跟誰對比出來的。我們比方説,跟亞洲對比,那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亞洲最強,跟西方比,那會兒清政府認識英語的恐怕一隻手都能數過來,他們怎麼知道誰強誰弱?而且雍正時期西方已經在奮起直追,清朝與英法等國真的打起來輸贏還真不一定,所以這個待議。

三、社會發展平穩

這個筆者是絕對贊成的,康乾時期社會的發展那是平穩得不能再平穩了,因為人都沒腦子了,社會怎麼會不平穩呢?康乾雍三朝,興起的文字獄起碼超過300起,被關聯的讀書人超過5000人,這些都是當時響噹噹的文化人,他們被屠戮殆盡後,清朝民間幾乎沒有了任何思想。

再加上科舉制名存實亡(只考八股文),清朝所有的人都是一副渾渾噩噩的樣子,社會發展怎麼會不平穩呢?

四、經濟迅速發展

寫到這一塊筆者其實很想笑,因為我實在想不到經濟迅速發展跟清朝有什麼關係。有清一朝,基本國策就是重農抑商,在清朝有聽過那個出名的商人嗎?而且康熙時期連年征戰,怎麼發展經濟?雍正是攢了不少家產,但乾隆六下江南興建無數亭台樓閣,更別提當時內憂外患此起彼伏,百官更是盛行貪污腐敗,所以我是真不知道這個經濟怎麼濟迅速發展了?

五、人口增長迅速

這個憑良心説筆者是承認的,因為史料記載,康熙末年清朝人口大約1億,到了乾隆末年人口已經近乎4億,所以説這個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正如筆者前面説的,清政府鼓勵人口增長卻沒有施行相應的補貼政策,這就導致百姓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六、疆域遼闊

終於到這個了,這一直是清吹們最值得驕傲的,清朝巔峯時領土面積達1316萬平方公里,這裏麪包含了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但筆者感覺自己有義務提醒一下,這三個地方都是清政府名義上的統治區,其實他們的勢力根本深入不到這些地方,也就是説這三個區域是與清政府名義上在一起,但事實上人家還是各過各的。

如果這也算的話,那唐朝憑什麼不被人稱道,巔峯時期的唐朝疆域不比清朝小,而且各地的都護府在當地都有絕對的權威,反觀清朝,他們能在西藏和蒙古擁有絕對的權威嗎?

最後筆者在列舉一個外國人眼裏的康乾盛世,這是1793年英國使團長馬戛爾尼在筆記中寫道的:

“清方城牆瀕臨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隊伍的主要裝備還是弓、箭、戟、矛、劍之類的冷兵器。寥寥幾支落後的火槍,也已破爛不堪。”“中國社會已經被卡住無法前進,它的繁榮已經結束,在這裏可以輕而易舉地登陸。”

綜上所述,康乾盛世絕對是清朝27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歷史上最大的謊言,而這一切都始於窮兵黷武,不接受新鮮事物,大力鉗制思想發展的“聖君”——康熙!

參考資料:《清史》《潛行 》《圖説康乾盛世》《馬戛爾尼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