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仕途順利嗎 陶淵明的讀書方法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陶淵明仕途
陶淵明仕途生涯歷經十三年。在這十三年裏,他先後擔任許多大大小小的官職。陶淵明的仕途之路走得非常的坎坷,一路上遭遇了不少的磨難和誘惑,但他仍能在紛擾誘惑的仕途上堅持自我。
陶淵明仕途
陶淵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響。陶氏一族自陶淵明曾祖父就是東晉威望顯赫的開國元老,陶淵明曾祖父陶侃建立軍功無數,官職越做越大,後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外祖父和父親皆擔任過太守職位,陶氏一族風光無限。陶淵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風範的薰陶,又勤奮學習詩書禮儀,小小年紀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濟世的念頭。
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東晉年間,權臣恆玄發動叛變戰爭,陶淵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去。在此次戰役中,巧妙的運用計謀平定了戰爭,為此立下了你大功。劉裕非常賞識他,給他加封官職。此戰役勝利後,劉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脹,引起了陶淵明的不滿。為此陶淵明果斷的離開他另尋高就。
陶淵明的仕途在安邦濟世的理想中與抵斥灰暗的官場政治中徘徊不斷,不斷地辭官又恢復官職。最後在擔任彭澤縣令時,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果斷拋棄了仕途之路,隱居田園。
陶淵明為了實現安邦濟世的理想抱負,在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抱着滿心的期許不停地嘗試,又不停的失望,最終心灰意冷走入了絕望的境地。
陶淵明的讀書方法
“好讀書……便欣然忘食”是陶淵明的讀書方法,出自《五柳先生傳》。這句話的意思是,五柳先生非常的喜歡閲讀書籍,在閲讀的過程中,不會深究解釋句子的一字一句;在領悟到其中的含義的過程中,常常會欣喜的廢寢忘食。
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傳》在此篇文章中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喜歡讀書、先天嗜酒和文采出眾,佳作連篇。五柳先生喜歡清靜,少言寡言,不追求名利,遠離塵世紛擾,一心一意只喜歡讀書。讀書想對他而言,是一種充實、滿足自我的精神愉悦。表現了陶淵明強烈的個性和卓越顯著的高尚人格。
在這篇文章中,陶淵明向我們闡述了“五柳先生”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認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領悟文章大意、美感,而不是去深究一詞一句的解釋。以此告誡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領會其中的含義,而不是刻意去閲讀其中的字詞。如果只是一味的去為了閲讀而閲讀,就會失去閲讀的樂趣,也達不到閲讀的效果,最終只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只有掌握了在讀書過程中的技巧及學習方法,才能愉悦、輕鬆地去學習。而且在讀書的過程中,堅持勤奮也很重要。
實際上,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興趣!興趣是學習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能指導學習的方向。唯有“興趣”,才能持之以恆。
雜詩十二首其二陶淵明
《雜詩十二首其二》是由陶淵明所寫的十二首《雜詩》中的其中一首,十二首《雜詩》都抒發了作者陶淵明對人生短暫無常的感慨以及志向難以實現的苦悶之情,而這首雜詩則描寫了陶淵明長夜漫漫卻難以入睡的狀態,藉此抒發時間飛快而逝,但是自己的濟世志向卻難以實現的悲哀之情,以及表達了世間有人無數卻找不到知己的寂寞之感。
陶淵明
整首詩的前四句“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描繪了一幅日出月落後,夜空無數繁星閃耀的無限壯觀、光明美麗的景象,體現了陶淵明光明寬廣的胸襟,也能從這四句中看到陶淵明的筆力水平極佳。後四句“風來入房户,夜中枕蓆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表現了陶淵明由特定的氣候變化聯想到一年四季的交替,由夜不能寐感悟到黑夜的漫長而深深的悲哀之情。後兩句“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抒發了陶淵明滿腔悲懷卻得不到傾訴,沒有可以交流談心的知音的孤獨寂寞。後面幾句詩同樣也表現了陶淵明對是個飛逝的感慨與壯志難酬的悲哀。
總的來説,陶淵明的這首雜詩寓情於景借日落月升等自然景象與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表達自己對人生無常、時光飛逝的感慨以及濟世志向得不到施展的苦悶與悲哀。從《雜詩十二首其二》這首詩中,也能看出陶淵明無比光明的志士情懷。
飲酒 陶淵明
《飲酒》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之手,它並不只是一首詩,而是一組五言古詩,共有二十首。這二十首詩寫於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後,那時陶淵明常常在喝醉酒後詩興大發,作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第二日清醒後就將前一日所寫的詩加以修改,因此得到了《飲酒》這一組二十首的五言古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的這組《飲酒》並不是醉酒後一時興起之作,二十首詩中都隱含着作者陶淵明的情感和感慨,以及飽含着一些關於人生的思考與哲理。陶淵明借酒為題,以此來抒發他對當下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對自然田園生活的喜歡。
最為被世人所熟知大概還是《飲酒》這組詩中的第五首,詩中的那些詩句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詩雖然旨在展現作者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但是並不顯得枯燥乏味,陶淵明在詩中不僅寫了安靜幽美的景色,抒發了在那般自然景色中悠閒自得的心境,還在這種情景交融的境況中包含着世間萬物都有着適合自己的位置,應該以自然的態度對待死亡這件事這樣的哲學道理。
整首詩的辭藻並不華麗,但是卻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將自然景色、詩人的情感以及人生哲理展現得淋漓盡致,情與景相互交融,整首詩顯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主要表達了陶淵明在辭官隱退後安詳閒適的心境與他渴望迴歸自然田園的人生理想。
陶淵明愛菊
陶淵一生非常喜愛菊花,常常與菊花為伴,被人稱為“菊友”,是個名副其實的菊花迷,因為他非常瞭解關於菊花的高雅情趣,曾被世人奉為“九月花神”。從中可以看出,陶淵明真的相當喜歡菊花。
陶淵明採菊圖
陶淵明此人相非常正直,對於功名利祿這些看得非常淡,也相當自尊自愛,不為五斗米折腰,因此他曾在做官十餘年後辭官歸隱田園。歸隱後,陶淵明就過上了悠閒自在的田園生活,種菊也成為了他隱退後最大的愛好。每天從田地裏回來後,他就會到他的菊園給那些種植着的菊花澆水、鬆土、除蟲,從中可以看出陶淵明非常珍視他的菊花。
在南宋梁昭明太子蕭統所著的《陶淵明傳》中有這樣的內容記載:某一年的重陽節,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坐在菊花叢中,手上拿滿了菊花。之後江州刺史王弘突然送酒來,他立馬就開封喝上了,直到喝醉後才回到房間。陶淵明種植菊花不僅僅只是用來觀賞,也會經常用於食用。每到秋季,菊花盛開後,很多鄉里鄉親以及遠方的朋友都會來他家觀賞菊花。那個時候,陶淵明會泡製菊花茶給客人享用,在客人走的時候還會採些菊花送給他們。因此,願意前往陶淵明家賞菊的人非常多。陶淵明也時常會這樣想,如果能夠讓菊花在一天之內就開放,那就會有一天的客人前往,那該多好。
總而言之,陶淵明對於菊花極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