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陶淵明是在飢餓病痛中去世的。晚年生活貧困,夏季捱餓,冬季受冷,年邁的身體經受不住這等折磨,被疾病纏身。病重之際還為自己寫下《擬輓歌辭》,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不久就病死了。
陶淵明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迴歸田園生活。回到了家鄉,陶淵明與妻子翟氏一直過着自耕自給的安適生活。剛回到家鄉是,兩人生活還算富餘,悠然自在,還在屋子旁種了大片大片的菊花。陶淵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賞着菊花的綻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寫照。
好景不長,陶淵明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失火事件,家裏被燒得一塌糊塗。陶淵明只好拖家帶口遷移到慄裏。因原先的家產都被燒盡了,陶淵明在慄裏生活得十分困難,只能靠種田勉強度日。遇到豐收季節還好,一家人可以吃飽喝足;遇到水旱災害,收入減半甚至顆粒無收,這一年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陶淵明淪落到如此境地,好友勸他重返仕途,陶淵明寧死不肯。隨着年紀的增長,陶淵明無力耕種,生活愈加的困難。有些朋友看他可憐,就送錢救濟他。家裏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他也會上門去借錢。這樣貧困的日子讓他飢寒交迫,疾病纏身,幾度躺在牀上起不了身。不久,就染上了重病。
427年,陶淵明病死在家中。死後安葬在陶家墓地。
陶淵明妻子
陶淵明先後娶過三位妻子。前兩位妻子紅顏薄命,早早地就因病去世了,只有第三任妻子翟氏一直陪伴着他走到了最後。翟氏也是陶淵明這三位妻子最引人注目的,在文獻《南史·隱逸傳》中記載着她生平的事蹟。
陶淵明
前376年,陶淵明25歲與第一位妻子成親,成婚後陶淵明搬到潯陽教書,爾後多地奔走。知道妻子懷孕的消息後就歸家探望。可是妻子在臨盆時遭遇難產,孩子與大人都雙雙斃命。
前385年,陶淵明34歲時又娶了第二任妻子。這位妻子為他生下了四個孩子,陶淵明十分歡喜。可是天妒紅顏,第二任妻子因勞累過度患了癆病,最終離開了人世,又留下陶淵明孤身一人。陶淵明每天在外奔波,無暇顧及四個孩子。於是,陶淵明又提了一門親事。
第三位夫人翟氏比陶淵明小十二歲,賢惠能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家裏打理的非常得體。婚後兩年,還給陶淵明生了一個兒子,一直陪着陶淵明走向終老。
據文獻中記錄:“其妻翟氏……能安苦節”。翟氏與陶淵明性情相投,都是安貧守節的人。
對於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心願,翟氏非常支持。可是,陶淵明筆下的翟氏卻是“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跟文獻記錄的不一樣。陶淵明抱怨妻子不通情達理,不懂得體貼他。
人的思想是會變的,再相愛的兩個人沒有了物質基礎,怎麼生活的下去?翟氏看着家徒四壁的住所,怎能不心生煩躁。雖然起初的體貼知性已被貧困的生活打磨,但是翟氏還是對陶淵明不離不棄,終守一生。
陶淵明的兒子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才華橫溢,受後人敬仰。可是他的兒子卻沒有一個是成才的,完全沒有繼承到陶淵明的文采學識。陶淵明的五個兒子都是不求上進,一生碌碌無為,沒有任何成就。
陶淵明與兒子
根據陶淵明的《責子》一詩可以看出,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對求學都不感興趣。可悲的是,五個兒子之中,還有三個是痴傻患兒。
大兒子陶舒儼年方二十八歲,為人非常的懶散,好吃懶做,沒有求學的上進心,一生碌碌無為。這“懶惰”被陶淵明用誇張手法描寫,説是世上無人能及,已經到達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境界。二兒子陶宣俟年將十五歲,是個致力於學習的年紀。可是他到了年齡也不認真學習,不喜歡寫文章,不學無術,對考試功名沒有任何興趣。
雙生子陶雍份、陶端佚和小兒子陶通佟先天智力低下,是弱智兒。詩中描寫雙胞胎都十三歲了還不會識數算數,簡單的加減法也完全不懂;小兒子陶通佟已經九歲,還是年幼無知、個頭蠢笨的樣子。整天只知道在外頭玩耍,爬樹摘果子,到頭來只會念“梨”、“慄”,一點學習的熱情和心性都沒有。陶淵明對他的兒子們都非常失望。
家境貧困、仕途沒落、兒子不才,時運不濟的陶淵明面對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依然能悠然自在,喝酒賦詩。詩句中也少有頹廢抱怨之氣,始終堅定自己的追求,不怨天尤人。這種博大的胸懷、看淡人間世事的胸襟是無人能及的。
四時 陶淵明
《四時》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著作的,這是一首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變幻的詩歌。陶淵明喜愛大自然是眾所周知的事,他對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變化、季節更替抓捕的非常準確,並借對大自然的描寫來抒發個人的情懷。
《四時》詩陶淵明
《四時》原文:“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峯;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寒松”。這首詩把四季的描寫的非常美,四季的過渡銜接委婉;特別是“滿”、“多”、“揚”,“秀”四個字運用得恰當好處,分別突出了每個季節的特點。
春天來臨,萬物復甦,温暖的春水溢滿了整片翠綠的田野和水澤;炎炎夏日,暴雨即將來襲,天地間風雲變化莫測,那遠方的雲就像奇駿的山峯豁然起立;秋日炎涼,古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玄月高掛天際,世間的景物在皎潔月光的照射下都蒙上了一層縹緲迷離的感傷色彩;“忽如一夜寒風來,萬千枝頭梅花開”,在寒冷的冬日,梅花傲然綻放,遠處的高山峻嶺上的青松也無謂嚴寒,盡情挺立着,任它寒風也刮不走“我”的勃勃生機。陶淵明藉助四時景色的描寫,讚美歌頌自然,渲染的氣氛統領全詩,表達了陶淵明對大自然的熾愛和個人情懷。
《四時》詩的語言自然樸質,讓讀者感受到真切的美意,勾勒出自然的美好與動盪不安的社會相沖撞的意境,揭露了對社會黑暗的鄙棄,充分體現了詩歌抒情言志的作用。
陶淵明仕途
陶淵明仕途生涯歷經十三年。在這十三年裏,他先後擔任許多大大小小的官職。陶淵明的仕途之路走得非常的坎坷,一路上遭遇了不少的磨難和誘惑,但他仍能在紛擾誘惑的仕途上堅持自我。
陶淵明仕途
陶淵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響。陶氏一族自陶淵明曾祖父就是東晉威望顯赫的開國元老,陶淵明曾祖父陶侃建立軍功無數,官職越做越大,後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外祖父和父親皆擔任過太守職位,陶氏一族風光無限。陶淵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風範的薰陶,又勤奮學習詩書禮儀,小小年紀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濟世的念頭。
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東晉年間,權臣恆玄發動叛變戰爭,陶淵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去。在此次戰役中,巧妙的運用計謀平定了戰爭,為此立下了你大功。劉裕非常賞識他,給他加封官職。此戰役勝利後,劉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脹,引起了陶淵明的不滿。為此陶淵明果斷的離開他另尋高就。
陶淵明的仕途在安邦濟世的理想中與抵斥灰暗的官場政治中徘徊不斷,不斷地辭官又恢復官職。最後在擔任彭澤縣令時,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果斷拋棄了仕途之路,隱居田園。
陶淵明為了實現安邦濟世的理想抱負,在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抱着滿心的期許不停地嘗試,又不停的失望,最終心灰意冷走入了絕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