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在古代人眼裏,抑鬱症是什麼
那個時候,抑鬱症不叫抑鬱症,最早被西方人認為是 melancholia (現在翻譯為憂鬱,古希臘語中是 black bile,黑膽汁的意思)。它相比於現在臨牀認定的抑鬱症,範圍更廣,包括悲傷,憤怒,妄想,強迫性行為等等,甚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症狀,都認為是 melancholia。
對於憂鬱(姑且這麼稱)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期,根據文獻記載,一尊大地女神達姆金娜的神像展現了憂鬱的形象。而在中國,最早的文字描述和記載出現於春秋戰國,楚國子重討伐吳國失敗,導致患心病而死亡。
在遙遠的古代,患有憂鬱的人,要麼被認為是邪魔附身,需要巫師作法或大仙的祈禱來治病,要麼與上帝扯上關係,認為人們的言行激怒了上帝,這是上帝給予人類的懲罰。有些地方,還認為此疾病是能傳染的,想出了儘可能的殘酷手段來驅魔治癒疾病,比如拿水淹或火燒。早期的古巴比倫、中國和埃及人,也都認為憂鬱是一種不祥,是惡魔附身,當時民間流傳使用折磨的方式,將惡魔驅趕出身體,比如鞭打,捱餓,禁閉等等。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他的作品中曾提到,一位國王因為內心的惡魔而被逼得發瘋。而電影「暴帝卡里古拉」中的羅馬君王,被認為兇殘暴虐,其實是患有雙相抑鬱症。這都反映了早期人們對於抑鬱症的愚昧認識。因為不瞭解發病原因,加上宗教迷信盛行,給抑鬱症蒙上了許多神秘色彩。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醫生開始思考憂鬱症的原因,但是他們沒有將精神上的毛病和身體上的毛病區分開來,將所有和憂鬱相關的症狀,都歸為精神疾病,發明了按摩、音樂、運動療法、從罌粟中提取藥汁、飲用人乳汁,祈禱等等緩解憂鬱症狀,有些方法甚至一直被使用到文藝復興時期。
古希臘著名的醫師,也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體液學説,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組成:黃膽汁,黑膽汁,粘液和血液,這些不同配比的體液決定了不同人的氣質,當這些體液的組成不平衡時,導致了疾病,他認為憂鬱是因為脾中的偏寒性的黑膽汁太多引起的,而過多偏熱性的黑膽汁會導致狂躁甚至發瘋。進而,他提出通過放血,水療,運動及飲食來治療抑鬱症。
體液學説自希波克拉底提出,受到歐洲醫學界普遍認同,並被採用和運用,直到19世紀現代醫學研究的出現
後來,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對體液學説提出反對意見,並稱 melancholia 為 furor,認為人會受暴怒,悲傷或恐懼的情緒影響,這些情緒會影響身體健康,導致生理上的疾病。並認為,人們可以利用哲學和理念來自我治癒,這也是早期的心理治療。
到了公元四世紀,隨着羅馬帝國的衰落,基督教的興起,百姓們在宗教神靈文化的影響下,認為憂鬱是觸犯了上帝,被魔鬼纏身,憂鬱後的狂躁的表現,其實是和魔鬼對話。患了抑鬱症,人們不是去看醫生,而是跑去教堂找神職人員。隨後,這個思想一直影響着人們,民間對精神疾病持恐懼和羞恥態度,即使患了病,也要刻意隱瞞,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患了憂鬱,可能會被要求離開自己的家人,禁止和其他人接觸,通過幹苦力來洗脱罪惡。
文藝復興時期,憂鬱一改往日形象,被認為是智慧,有思想,有深度的象徵,由於藝術家和學者通常患有憂鬱,憂鬱也被罩上了光環,患上憂鬱逐漸成為當時歐洲社會的一種潮流。
1621 年,Robert Burton 出版了《憂鬱的解剖》,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到了抑鬱症可由社會性和心理性因素引發,並且提到可以通過飲食、運動、音樂、旅遊和娛樂等方式治療抑鬱症。此外,他認為通過服用瀉藥幫助排除體內毒素,也能治療抑鬱症,還提到放血也能治療抑鬱症。
基於體液學説,放血療法是為了保持不同體液組成平衡。圖中顯示了不同部位的放血,可以治療不同疾病。
在中國,先秦至漢代對抑鬱症的認識還處於萌芽階段。《黃帝內經》中提到憂鬱、心境低落等負性情緒,將其歸因於體質、臟腑功能失調等方面,提到喜勝怒的治療方法,這其實屬於心理療法的一種。可能由於躁狂發作比心境低落時更引人注意,《黃帝內經》中有更多關於躁狂描述,這可能是我國關於雙相情感障礙最早的記載。中醫注重情志治病,傳説戰國時代的齊閔王患了憂鬱症,有一名叫做文摯的醫生,通過對齊王舉止放肆,反覆失約並用言語激怒齊王,最後齊王大罵文摯,鬱悶竟然得以宣泄,齊王的憂鬱症也好了。清代的一位巡按,整天鬱鬱寡歡,一名老中醫對他望聞問切後,診斷説是月經不調,這位巡按認為非常荒謬,每次想起總是捧腹大笑,久而久之,憂鬱症也治癒。至金元朝時期,抑鬱症還沒有專門的醫學名詞,抑鬱相關的症狀被認為是五臟虧虛,屬於虛勞病的範疇。到了明朝清朝,對抑鬱症認識較成熟,根據古書中提及和描述的憂鬱、癲病等,與現在的抑鬱症症狀相似,但還不是現代定義的抑鬱症範疇。
可見,抑鬱症並不是近代才出現的,遠古時代就已存在。世界各地對抑鬱症的認識都經歷了同樣的路程,最初嘗試用神魔等神秘現象來解釋,後來逐漸將抑鬱症的症狀與生理或心理變化聯繫起來,最後認識越來越清晰,形成了現在對抑鬱症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