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國大夫伍子胥個人簡介 伍子胥怎麼死的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伍子胥簡介

伍子胥,生於公元前559年,死於公元前484年,活了75年,本名伍員,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監利縣人,也有人説是安徽全椒縣人。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曾任吳國大夫。

伍子胥畫像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他的家族在楚國也是一個大家族,父親伍奢曾在楚平王時期任太傅一職,後來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長伍尚一同被殺。伍子胥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逃出了楚國,背井離鄉的伍子胥聽聞吳王闔閭正在招賢納士,就去投奔吳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闔閭的重用,伍子胥在吳國期間主持修建了姑蘇城,即現在的蘇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孫武一同破入楚國都城,伍子胥為了給自己的父兄報仇,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憤怒的伍子胥對着楚平王的屍體實行鞭屍,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罷休。吳王重用伍子胥和孫武軍事大家,才能破大楚,敗強齊,夫差成為春秋一霸。

後來伍子胥和吳王夫差的關係越來越差,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數次進諫,沒有殺死勾踐,後來吳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齊還是滅越的問題起了爭執,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堅持先攻打國力強大的齊國。

最後,夫差又聽信讒言,誤認為伍子胥暗中投靠了齊國,夫差賜給了伍子胥一把寶劍,讓其自殺。伍子胥在自殺前曾對下人説:“我死後請把我的雙眼挖下放在國都的大門之上,我要親眼看着吳國滅亡”。

果然,九年後,卧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率領三千越甲偷襲吳國國都,吳國被滅。

伍子胥怎麼死的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賜劍伍子胥,令他自刎。抱着怒其不爭的憤怒,伍子胥自刎而亡。死前他曾要求下人將他的眼珠挖下放在國都大門之上,他要看着吳國滅亡。聽到這條消息的吳王夫差非常的氣憤,五月初五這天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扔到錢塘江中餵魚。

伍子胥畫像

為吳國立下不世之功的伍子胥為什麼會被夫差賜死,死後還沒能留下一個全屍,原因有三:

一是伍子胥擁有着不世之功,就是所謂的功高蓋主。吳王闔閭在死之前,傳位給了夫差,又給了伍子胥吳國的最高爵位,封為相國公,囑咐他輔佐夫差。夫差即位後,伍子胥也能盡心盡力的輔佐他。但是面對着伍子胥,夫差總是有着説不出的壓迫感。夫差是一個有着才華的統治者,他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又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伍子胥和夫差在一些政治軍事有着很大的分歧。儘管伍子胥沒有不臣之心,但夫差不會這麼想的,任何一個統治者對自己的位置是非常敏感的,會盡一切手段來滅殺威脅自己地位的因素。

二是伍子胥的個人性格使得他被夫差殺死。伍子胥雖然文武全才,但是他的成就多集中在軍事之上,長期混跡于軍旅之中,他就有了武人所有的那種耿直。有時候會和夫差因為朝事爭吵起來,這讓剛剛即位的夫差感到很不舒服,

三是小人作祟,伍子胥在苦勸夫差先滅越後伐齊無果後,被夫差派去出使齊國。出使齊國的伍子胥預見到了吳國的滅亡,為了保存家族的香火,他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好友。這件事被一個叫伯嚭的人知道,他將此事報告了夫差,並告訴夫差伍子胥早已投靠了齊國,憤怒的夫差最終賜死伍子胥。

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列傳》是《史記》中的一部人物大傳,出自《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作者當然是司馬遷了,這是毋庸置疑的。

《伍子胥列傳》原文

這是一部人物大傳,何為大傳。大傳就是除了些主要的人物,還包含了對於周邊人物的描寫以及對於他所在國家的描述,甚至還會涉及到對天下大勢的解讀。《伍子胥列傳》中不僅是對於伍子胥一個人生平的描寫,其中還涉及到了很多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描寫。《伍子胥列傳》中就包括了楚國太子公子建、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吳王闔閭之弟夫概等人物生平的描述介紹,不僅如此,該列傳還涉及到了吳王夫差很越王勾踐之間的恩怨糾葛。

整部列傳總共被分為八個部分,分別為父兄之禍、伍子逃亡、使刺王僚、鞭屍復仇、相吳爭霸、身死吳亡、白公勝傳、史遷評論這些部分。

前兩個部分是伍子胥寫的是伍子胥沒有到達吳國之前的人生經歷,包括他的父兄被殺,以及楚國太子建和伍子胥父兄的人物傳記。中間的四個部分,描述的是伍子胥到達吳國之後發生的事情。伍子胥到達吳國被當時的吳國公子姬光看中,收為門客,後來又幫助姬光除掉篡位的姬僚。

伍子胥被闔閭所重用,後來又幫助吳國攻破強楚的國都,鞭屍楚平王,報了父兄之仇。吳國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幫助下,開始逐漸有了爭霸中原的本錢,最終,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最後,伍子胥在讒臣的挑撥之下,被吳王夫差賜死。白公勝傳是對白公勝的描寫,是一部一筆帶過的傳記。

史遷評論是司馬遷對於伍子胥的人物評價,司馬遷對伍子胥的人物評價是非常的公正的。他説伍子胥的怨毒對於平常人來説是很厲害的了,但是他的才華和忠心也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擬的。


 

伍子胥怎麼讀

伍子胥,春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吳國著名將領,原籍楚國人。

“胥”字

伍子胥因為自己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殺,逃亡到吳國,被當時的吳國公子姬光收為門客,後來幫助姬光殺死吳王姬僚,姬光得以即位,世稱吳王闔閭。最後,伍子胥被闔閭之子夫差賜死,自刎而亡,死後屍體被夫差投於錢塘江餵魚。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後來因為曾被封地“申”,又被稱為“申胥”,後世多稱為伍子胥,關於他的名字讀音,主要集中在胥的讀音上,很多人將這個字讀為第四聲“xu”,其實正確的讀法是第一聲“xu”。

“胥’字本意為古代的小官,作胥吏之稱,也就是小吏的意思。它也有全、都的意思,可以組詞為萬事胥備。還有蟹醬的意思,組詞為蟹胥。最後一個是中華名族的傳統姓氏為“胥”,很多人都會將“胥”誤讀為第四聲的“xu”,但是不管做什麼意思解釋。這個字只有一種讀音,那就是第一聲的“胥”,“胥”字現在多為姓氏。

“胥”中國傳統姓氏,讀音為第一聲“xu”。有關“胥”姓的來源,現在有三種説法,專家學者多認為,“胥”姓來源上古的華胥族。而對於一些典籍進行研究之後,有些專家不同意這種説法,他們認為“胥”姓來源於晉國大臣胥臣。還有一些人通過家譜的研究發現,“胥”姓來源於“姬”姓,是姬氏的一個分支。

總的來説,伍子胥的正確讀音是“wǔzīxū”,不能讀做“wǔzīxù”了,電視劇《華胥引》的“胥”字也是讀作第一聲。

伍子胥墓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生於楚國椒邑,今湖北襄陽市付家寨,死於現在的江蘇吳縣,是春秋時期的吳國屬地。有關伍子胥的墓葬所在,現在這兩個地方都有,也都出土過相應的文物。

伍子胥家鄉墓

《史記》記載,伍子胥在被吳王殺死之後,曾讓下人將其的眼珠挖下,放於吳國的都城之下,他要親眼看着吳國滅亡。得到消息的吳王夫差非常的生氣,他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丟入錢塘江中餵魚,但由於伍子胥平日在民眾的心中是一個忠臣的形象,所以執行此任務的士兵沒有真正的將他的屍體扔入江中,反而將他給了伍子胥的同鄉。

伍子胥的同鄉將他的屍體偷偷地運回故鄉之後,由於當時他的家鄉還在楚國的統治之下,鄉民們為了不讓我伍子胥的墓被盜,一共修建了100座墳墓,其中99座是假的,出殯時100口棺材齊出,所有人都不知道哪座是真墳。傳説畢竟是傳説,真實性沒有多大,試想如果楚平王的後代知道伍子胥的墳墓在自己的境內,肯定會發動所有的力量掘開它的,就算是有99座假墳,那又如何。所以,伍子胥被同鄉偷偷安葬的,墓碑後世所立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伍子胥的第二處墓葬是在江蘇吳縣的胥口鎮,這也是傳説伍子胥被吳王拋屍的地方。相傳,伍子胥的屍體被吳王夫差拋入錢塘江中的是五月初五,旁邊的百姓為了防止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向江中投去食物,所以後世很多人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並不是屈原。後來,伍子胥的屍體被百姓打撈上來,就近安葬在了旁邊的一座山中,現在這座墳墓的墓碑,墳塋都還保存的很完整。

最好的説法是,這兩個墓有一個是衣冠冢,或者兩個都是衣冠冢,伍子胥的屍體已經被錢塘江所吞噬。

伍子胥一夜白頭

伍子胥和楚平王的太子一起逃楚國之後,由於楚王的大規模搜捕,使得他不得不東躲西藏,好不容易逃到楚國的邊境昭關邊。

伍子胥雕像

出了昭關就是一條直通吳國的大河,但是昭關的鎮守者是楚國著名大將,而且由於是邊境重關,戒備非常的森嚴。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進旁邊的山林之內,恰巧碰到了傳説中的扁鵲的弟子東皋公。

東皋公認出了被通緝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沒有向官府舉報,還非常熱情的招待伍子胥他們,東皋公還向伍子胥保證會幫助他們通過昭關的。

可是,一連七天過去了,東皋公絲毫不提過關的事情,伍子胥心中非常的焦急,急切的問東皋公説:“父兄大仇不能得報,我被困在此地實在是度日如年,您想到了什麼妙計來幫我?”。東皋公回答説:“辦法我已經有了,現在就差一個重要的人物了,他馬上就來了,你安心等待即可”。

伍子胥聽到此話,不知道該不該相信東皋公,畢竟他們之間沒有任何交情,他也不是太瞭解東皋公這個人。晚上就寢的時候,伍子胥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着,他在糾結着到底該怎樣做。如果自己離開東皋公,獨自一人想辦法出關,這和送死沒區別,如果在這邊繼續等的話,又不知道還要等多久,心中焦急萬分的伍子胥一夜未睡。

第二天早上,東皋公看到伍子胥,非常的驚訝的説:“你怎麼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伍子胥拿過銅鏡一看,發現自己的頭髮已經雪白如雪,而旁邊的東皋公卻拍手稱好,連聲説“這是上天的安排啊!”

原來,東皋公找到一個和伍子胥長的非常相像的朋友,準備讓他裝扮伍子胥,然後讓伍子胥和太子裝做那個人的僕人,當官兵捉拿他的朋友的時候,白髮的伍子胥和太子可以乘機出關。事後,士兵發現抓錯人了,也不會想到伍子胥已經逃出關外去了。

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伍子胥逃出了昭關,最後來到了吳國,幫助吳王破滅大楚,得報父兄之仇。


 

伍子胥死後化為什麼

中國古代神話傳説很多,一些名人死後都被傳言化成了什麼什麼神,例如:關羽死後化為武聖,陶朱公范蠡死後化為財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龐涓也化為做豆腐祖師爺。

五月五日祭祀濤神

那麼,春秋名人伍子胥,他在死後又化為了什麼呢?這個可能是比較特殊的一位了,他不像其他人那樣死後化為了善良的神。伍子胥死後,民間傳説他化為了濤神,這是一個惡神。民間傳説,伍子胥在被吳王夫差將屍體投入錢塘江中之後,江邊的人同情他的遭遇,給他在江邊修建了祠堂,還修建了雕像,給他香火供奉。

但是成神的伍子胥沒有保佑吳地的百姓,反而還成為了一個惡神。伍子胥被當地百姓稱為濤神,也有的稱他為波神,這是一個專門為惡的神仙。他長期活躍於長江和錢塘江之上,專門掀翻過往的船隻,使得船上的遊客和船員都掉入江中淹死。另外,他還常常掀起波浪,淹沒江邊的土地房屋。

所以,江邊的百姓為了祈求濤神不要隨意發怒,每年都會在伍子胥的忌日,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來祈禱濤神保佑江上和江邊的百姓有個安寧的生活。所以,也有很多人認為,五月初五這天不是用來紀念屈原的,而是用來紀念伍子胥的,因為伍子胥比屈原早了好多年,而且兩人都是為了國家而死。

在古代民間傳説中,很少有名人死後化作惡神的,因為在民眾眼中,神一般都是心存善念的,那麼為什麼伍子胥死後,被民眾傳成了一個惡神呢?這是因為,伍子胥生前做了很多在民眾看來是惡的事情。例如他鞭屍楚平王,在一般的民眾眼中,人死為大,鞭屍這種事不是好人該乾的事。而且,伍子胥是一個有仇必報,有恩必還的人,所以在民眾的眼中,他雖然是個忠臣,但也是一個不太完美的人,再加上他死後的那番看着吳國滅亡的怨言,這才使得他被民眾封為濤神這麼一個惡神的稱號。

伍子胥評價

伍子胥,春秋名將,楚國人,後又逃到吳國,幫助吳國攻入楚國國都,隨後又幫助吳國走上春秋爭霸之路。後世對伍子胥的評價有兩個極端,一説他是隱忍的君子,一説他是賣國賊。

伍子胥劇照

伍子胥隱忍君子的説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理解這句話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長一樣隨着自己的父親而死是對的,最後他隱忍下來,為自己的父兄報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説是在復仇之中度過的,自從自己的父兄被殺之後,伍子胥就揹負上了仇恨的枷鎖。帶着仇恨的他來到了吳國,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吳國這樣的一個小國逐漸的開始強大起來。最終,他率領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鋭之師,攻入了楚國國都,鞭屍楚平王,報了自己父兄之仇。

伍子胥賣國賊的説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為伍子胥既然是楚國人,就應該為楚國效力,投靠別國為別人賣力,最終還帶領着別國的軍隊,攻入自己母國的國都,身為曾經的大楚臣子,卻做出鞭屍自己國君的大不敬之舉。

當然也有人反駁這種説法,他們認為當時的東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國家名義上只能算是東周的附屬之國。當時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頻繁的,各國對於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不得不背井離鄉,輾轉各國,希冀能搏出一個大好前程。伍子胥為了吳國效力,那麼他就是吳國的子民。幫助自己的國家打敗另一個國家,不是賣國行為。

伍子胥是一個名人,名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説他是個君子,也可以説他是一個賣國賊。

伍子胥諫吳王

伍子胥在吳王夫差即位後,由於政見和軍事方面的不和,兩次進諫出差,這兩次都是以伍子胥的進諫失敗而結束。

伍子胥諫吳王

伍子胥第一次進諫是要夫差殺死越王勾踐,因為在他的眼中,一個男人如果能夠忍受對自己尊嚴的侮辱,那麼他必定有着很大的圖謀。而早已被勾踐哄得開心的夫差根本就不停伍子胥的勸告,他認為像越國這樣的小國,國君被俘和被滅沒什麼區別,再加上勾踐進獻了美女西施,把夫差迷得神魂顛倒的,哪裏聽得進伍子胥那逆耳的忠言。

伍子胥的第二次進諫是和夫差在軍事上的分歧,夫差在滅越之後,有了爭霸天下的決心。他先是起兵伐魯,打敗魯國,和魯國簽訂了和約。夫差聽聞齊國新立國君,國家不太穩定,就有了討伐強齊的主張。伍子胥根據當時的大勢,沒有同意夫差的想法,但是後來夫差跳過伍子胥,任命大將討伐齊國,大敗齊國十萬大軍。在慶功宴上,伍子胥建議夫差見好就收,應該先掃平離吳國最近的越國,這樣吳國攻齊的時候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吳王夫差沒有聽信伍子胥的勸告,仍然決定繼續伐齊。伍子胥意識到了吳國將不久存矣,在出使齊國的時候,伍子胥自己的獨子託付給了齊國好友鮑牧。有人將這條消息告訴了夫差,並污衊伍子胥之所以不同意滅齊是因為他早已投靠了齊國。夫差居然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懷疑教導自己多年的恩師,下令賜劍伍子胥,讓他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