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甲骨文,不能不提王懿榮。王懿榮是大清國子監祭酒,也是享譽北京城的着名金石學家。1899年的秋天,王懿榮的一場瘧疾,改變了甲骨文被病人吃掉的命運。
其實,年過半百的王懿榮身患瘧疾,京城一位老中醫為他開了一劑藥方,其中一味藥是龍骨。家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藥鋪將藥抓回來,王懿榮無意中發現龍骨上有許多規律的符號,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字體非籀非篆。為一探究竟,他專門派人去達仁堂藥鋪購回全部龍骨。一些古董商人得知王懿榮好此物,每有所得便攜之登門,時過不久,王懿榮已收龍骨1500餘片。
王懿榮對龍骨進行反覆推敲、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讓他很快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紋是高温灼燒所致。“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王懿榮確認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號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古老文字。
王懿榮對甲骨文字的最初判斷,為後來的研究所證實。他是揭示甲骨之謎的第一人,中國的文字史也由此向前推進了一千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一年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太后與皇帝倉皇亡命。王懿榮在庭院徘徊了一夜,於翌日清晨書絕命詞一紙,曰:“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寫完,他投井自盡!之後,他的妻子謝夫人帶着長媳張氏也一起投井而亡。
1903年,劉鶚從他的5000餘片甲骨片中精選了1000多片拓印成書,即大名鼎鼎的《鐵雲藏龜》,這是甲骨學史上的第一部着錄。從此,甲骨文從由只供少數學者在書齋裏觀賞、摩挲的“古董”,變為可資社會上廣大學者研究的珍貴史料,從而擴大了甲骨文的流傳範圍,促進了甲骨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