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晏子諫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來自於《晏子春秋》一書中,它主要記錄了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主要提醒齊景公在執政方面要忠實百姓疾苦。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説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晏子畫像

齊景公還在位時,天氣伴隨着下雪一直不放晴,當時的齊景公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邊的台階上。晏子進朝面諫君上,站立了一會,景公説道:“真是奇怪,下了幾天雪,天氣卻不冷。”晏子回答:“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我聽別人説,以前古代的國君,自己吃飽後卻不知別人餓着,自己不冷卻不知別人的寒冷,自己過的安樂卻不知別人的貧苦。現在君王卻也不知道了。”聽完,景公:“好!我已經領悟了。”於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

齊景公想要建高台,於是發動百姓勞動,高台建成後,又想要造鐘。於是晏子進諫道:“所謂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作為自己的樂趣。君主已經建造了高台,現在卻又想造鐘,這樣會對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百姓必然也不會接受。君主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這樣會導致矛盾的產生。”於是,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停止了造鐘的想法。

全文主要通過晏子與景公之間的對話宣揚了愛民思想,並勸誡了君王為民着想的執政之道,只有這樣國家才會強盛。

晏子對齊侯問

“晏子對齊侯問”是來自《左傳》,是由左丘明寫的編年體事件,在這一小節裏,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關於具體內容讓我們細細品讀。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午馬扮演的晏子劇照

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駐地等待景公回來,梁丘據也駕駛着馬車前來。景公説道;“只有梁丘據和我相同啊!”晏子:“梁丘據不過是相同罷了,怎麼能説協呢?”景公又問道:“和協與相同有什麼區別嗎?”晏子:“當然有差別,和協就像是做肉羹一樣,要用水、火、醋、醬、梅來調和魚和肉,經過火柴煮。再由廚師進行調味,讓味道恰到好處。君主吃了這樣的肉羹就可以平和心性。君主和臣子的關係就如同這般。君主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的,臣子之處不可以的,就能使可以的更加完善。反之也是這樣,君主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子進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治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就沒有爭鬥之心。所以就如同《詩·商頌·烈祖》中説的一樣:“一碗好的羹湯,五味適中,拿來供君主享用,君臣之間就會和睦沒有鬥爭,用心平氣和來穩定朝政。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的,君主認為是這樣。他説可以的,君主認為不可以,他也説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因此不應當有相同的道理,就如同這樣。

晏子在這裏運用抽象的思維討論了君臣之間的“和”“同”很典型的代表了那時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

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宴嬰,又稱晏子。是齊國上大夫宴弱之子。宴嬰頭腦機智,能説會道。內輔國政,善諫齊君,有原則,處事靈活。出使時不辱使命,是國家尊嚴的捍衞人。司馬遷非常喜歡宴嬰,還將他比做管仲,他的幾次鬥智也是非常的精彩。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晏子雕像圖

第一次鬥智: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了五尺高的洞讓晏子進城,侮辱他,進而一步來侮辱齊國,當然晏子很聰明,將計就計,只要楚王承認了自己的國家是狗國,他就鑽洞入城。就這樣,還沒見楚王的面,就給他當頭一棒。

第二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無人,譏諷晏子無能。面對再一次的侮辱,晏子再一次採用將計就計的方法,回敬楚王:齊國人多的就要裝不下了,然後通過貶低自己再來貶低楚王和楚國。表明面上似乎很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則是悄無聲息的回擊了楚王,就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

第三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人沒有出息,侮辱晏子偷盜。而晏子列舉了一個熟知的現象,再加以道德的論證表明,齊國人在自己國家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成了盜賊,究其原因不過是水土不同罷了。

從晏子同楚王的舌戰中就能看得出晏子聰明機智,膽識過人。面對自己國家的尊嚴,積極維護。試問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才,該是國家的一件幸事了。


 

晏子逐高繚

“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裏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了。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了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晏子畫像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了。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説:“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了,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晏子則説:“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通過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了吧。”

如今,細細回想晏子對高繚説的這些話在我們的工作中,絕大部分領導對那些踏實能幹,襟懷坦蕩的總是給予信任,並委以重任。就要像晏子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多聽不同意見,這樣才能輔佐齊景公,使之國家成為強國。古今中外,用人的問題不是一般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晏子逐高繚”這一典延至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現時生活中,有些人唯唯諾諾,雖按時到崗,卻不出謀劃策,毫不稱職。而晏子對高繚的“辭職處理”給今人敲響了一記警鐘:“為官之道,重在用人。”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晏子的資料

晏子名嬰,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他是山東夷維人,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還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在齊靈公二十六年,他的父親宴弱去世,就由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晏子雕像

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於諸侯界。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衞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孔丘曾贊過他説:“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其中關於他的代表作品是著名的《晏子春秋》。

在朝政上面的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1、治國之道。主要推崇“仁政愛民”作為施政的中心,還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2、勸諫藝術。晏嬰在勸諫君王時往往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中顯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並且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場合採取不同的勸諫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3、就是個人修養。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説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晏子的形象

晏子是春秋時期一位節儉力諫的賢士,先後輔佐了三代齊國君王,作為春秋名相之一,他愛國愛民,在為其職位上,有着樸素主義的民主色彩。他生活簡樸,為官正直。對待君王,鞠躬盡瘁。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晏子畫像

在漢代劉向《敍錄》一書中,就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司馬遷還曾將管仲和宴嬰的事蹟合寫一本書為《管嬰列傳》。對於晏子的思想來説,在《晏子春秋》一書中有較好的見解。它表現出了晏子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同時,還提出了民主主義思想。總之,這本書中所表現的晏子的思想以及一系列經世致用的主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一些願望和要求。因此,讀過這本書的人,無一不對他感到欽佩。這位生活在2500年前的相大夫體恤百姓,剛正不阿的品質,至今人們還稱讚不絕。

其中在很多個環節故事中,將他的品德展現的淋漓盡致。《晏子辭謝更宅》中的他毅然決然的拒絕了賞賜。《晏子辭千金》中更是充分體現了晏子的高尚品德。文章通過一些簡短故事章節,精煉的語句將晏子生活簡樸、清心寡慾、樂觀豁達、處其自然的特點展露出來。他的形象也正一點一點深入人們心中,他一生簡樸,享年95歲。他的人物形象都值得我們的學習,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奮鬥自己的事業,都要像晏子一樣,身體力行,堅持不懈。就如同他説的話一樣:“做事情的人常常能成功,行走的人一樣也能到達目的地。”


 

晏子答梁丘據

“晏子答梁丘據”中的宴嬰是齊國上大夫宴弱之子。生活節儉、以謙恭下士著稱。任職期間,深受歷任皇帝的信任。他機智聰明,能言善辯。因此關於他的故事也有許多能夠朗朗上口,類如:《晏子使楚》、《晏子辭謝更宅》、《晏子諫禱雨》等等。《晏子答梁丘據》也是其中的一個小故事。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晏子畫像

據説,當梁丘據死後,齊景公將晏子召進宮中:“梁丘據生前對我很是忠愛,他死了我打算將他的喪事辦的豐厚些,讓他的墳墓建造的高大些。”晏子聽後:“請問梁丘據對您關愛的行為及表現,能跟我説説嗎?”景公就對他説道,平時對於我喜好的東西,主管沒能幫我辦的好,他卻能把自己的喜愛之物供我玩賞,所以知道了他對我的忠誠。每逢颳風下雨時,都不忘跟我問好,所以我知道他熱愛我。

晏子聽了則説:“我如果現在反對你的話,就會惹你不高興;不反對的話,就沒有對您表忠誠。我曾聽説,如果一個官員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國君身上,叫做不忠;若用在其父親身上,叫做不孝;因此,侍奉君王的原則是勸導君王親近父兄,行君臣之禮,對百姓施加恩惠,在朝廷上講信用,這叫做忠;做兒子呢,要忠愛他的的兄弟,對朋友守信,這叫做孝。而現在,舉國上下的人民,都是您的臣子,可現在獨有梁丘據權力愛護您,為什麼會這樣呢?全國上下的財富,都是您的,唯獨只有梁丘據用私財對您盡忠,這是為什麼呢?梁丘據正是用這樣的手段來矇蔽君王,手段也太高明瞭。“

景公恍然大悟,明白了梁丘據的用心。於是命人停止了候選高大墳墓的勞役,廢除了厚葬的命令。然主管各司其職,並讓君臣指出君王的過失。這樣一來。官員能夠很輕鬆的表達對君王的忠誠。

晏子名言

作為春秋時代的著名歷史人物--晏子,史上有很多關於他的評價。劉向還將他比作管仲,為人機智勇敢,作為一朝相大夫,能夠時時事事替帝王考慮,遠出他國,不僅僅保存了自己的尊嚴,還保住了國家的尊嚴。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晏子出使畫像

關於他流傳下來的名言有很多,就讓我們一一來解讀。

一、“衣莫若新,人莫若故。”這則名言是墨子告誡齊景公的話,而景公卻不領情,嫌故人知道自己的實情,摸自己的老底,不肯聽取晏子的勸誡。後來晏子辭去了官職,百姓不安,朝廷一片混亂,景公不得不將晏子請回宮中。這兩句名言就是來自於此,至今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這兩句話告誡人們不要一味的相爭,這樣只會導致禍端。而是要相互歉讓,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才能和睦安樂。

三、“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這兩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告誡人們為人處事的一些方法,近賢遠佞。表明在接觸他人時要有一定的謹慎性。

四、“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出自晏子的經典語錄,他告訴人們在任用他人時要知人善任,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若一味的看人的短處和長處,那就會是事情的成敗大打折扣。

五、“不掩賢以隱長,不刻下以諛上。”這句話主要讚揚了剛正無私的品格,針砭了那些媚上壓下的人,至今都有借鑑意義。

晏子論不祥

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看見老虎,到沼澤地裏看見了蛇,回來便對晏子説明了自己的遭遇,還認為自己遇見了蛇是不祥的事情。於是晏子就安慰他:“在君主的國家有三種不詳的事情,而這件事是不在其中的。”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宴嬰雕像

説完之後又列舉了國家三不祥的事:一不祥、是身邊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二不祥、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三不祥、就是今天這種情況,今天看見山上的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澤遇見了蛇,而沼澤卻是蛇的家。去他們的家看見他們,怎麼能説不祥呢?”

我們都知道,晏子當時處於一個社會鉅變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得人才者興,失人者亡”就被凸顯的尤為重要。因此,宴嬰把人才問題凸顯到國家問題上來是不難理解的。當時的社會正面臨變革,晏子利用齊景公外出打獵,推出了“國有三不祥的”論斷,對齊景公進一步提高人才問題有了重要性的認識。他勸景公要更好的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也唯獨這樣景公才能在亂世中處於不敗之地。

不論是歷史還是現在,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就是以競爭為主,因此,一個人,一個公司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要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來輔佐。所以不論是齊景公還是現在的各位領導,要對身邊的人才充分信用,就如同齊景公身邊的人才晏子一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22 字。

轉載請註明: 能言善辯晏子諫齊景公的故事 晏子逐高繚典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