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名高中生被浙大導師看中,大多沒參加過學科競賽

日前,來自杭州4所高中的27名中學生來到浙江大學,向浙大14位老師拜師。在未來一年中,這批年輕學子將在導師們的引領下探索物理、化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神奇世界;通過親身參與大學的科研團隊,實踐科學的研究方法,他們還將嘗試做出一些超乎中學課堂之外的科研成果。

27名高中生被浙大導師看中,大多沒參加過學科競賽
27名高中生被浙大導師看中,大多沒參加過學科競賽

熱愛科學的中學生與大學導師的相遇,得益於“中學生英才計劃”。從2013年開始,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科研機構開展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工作,發現並培養學有餘力、有科學潛質、對科學探究有濃厚興趣的優秀高中生。

浙大是我省唯一參與英才計劃的高校。經由這一計劃,已有近百名高中生與浙大優秀教師“零距離接觸”,在浙大多個重點實驗室親自動手做實驗,並聆聽名家的科學講座。 發現和培養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英才計劃啓動以來,更被不少人視為對中國教育能否培養出傑出人才這個“錢學森之問”的重要回應。英才計劃在我省是如何開展的,取得了哪些成效?記者採訪了多位參與英才計劃的大學老師和高中生。

在高端實驗室親手做實驗

浙大竺可楨學院副院長唐曉武教授大年初七就趕到了北京,參加英才計劃2015年度工作總結會,他感慨:“英才乃頭等大事。”

唐曉武告訴記者,浙大參與英才計劃的老師全部來自一線,聘教授領銜,今年更是由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麻生明教授領銜,他們絕大多數都在竺可楨學院任教。“一個重要的考慮是,‘竺院’一直以來的理念,就在於激發年輕人長遠的科研激情,這與英才計劃有相通之處。由‘竺院’的老師擔任這些高中生的導師,狀態更加自如。”唐曉武説。

杭州外國語學校學生趙杉佳雯2014年開始參加英才計劃,在她眼中,導師李浩然教授講課生動、接地氣,又沒有大教授的架子。“他講自己正在做什麼研究,遇到了怎樣的問題,又是如何尋求解決的辦法。”趙杉佳雯説,探索未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成為自己參加英才計劃以來所受科學教育的主要內容,與中學課堂追求確定性答案的思路相差很大。

而在浙大理學部副主任李浩然看來,英才計劃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到真正愛科學的孩子。“不是隻看習題做得好不好,而是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李浩然給趙杉佳雯開了一個書單:《從一到無窮大》《生物中心主義》等,都是由著名科學家撰寫的經典科普著作,讓她寒假裏讀。

在暑假和週末,趙杉佳雯則會來到位於浙大玉泉校區的李浩然課題組的實驗室。她和研究生一起開組會。穿上白大褂,戴上手套、口罩,趙杉佳雯操作着先進的儀器親手做實驗。“和中學實驗室真是完全不同,可以做許多定量的實驗。意識到許多前沿科技成果正是誕生在這個實驗室裏,就更加讓人激動了。”趙杉佳雯説。她在這裏學習了認識光譜,還能親手測量,通過光譜來判斷是什麼物質,這些在中學課本里只是知識介紹,現在已經成為這名高中生掌握的一種科學方法。

查文獻、寫論文代替解習題

中學生英才計劃啓動不久,仍處在試點階段。而不少與之類似的舉措已經開展了很長時間,目的同樣在於選拔出青少年拔尖人才:如“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以及學科競賽等。談及這些選拔辦法的優劣,唐曉武認為,關鍵仍在於應激發學生對於科學的熱情,對於科學精神的熱愛,同時摒棄功利性。

“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一度曾嘗試與高考掛鈎,但很快就出現了弄虛作假的現象,後來又不得不再度明確表示與高考脱鈎。而學科競賽則一直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唐曉武説,學科競賽首先是選拔拔尖人才的成本太大;同時其偏重解題技巧,這與科研所需的素質基本不相關。

英才計劃目前與高考不掛鈎,且通過英才計劃面試,被大學導師們看中的高中生,大多都沒有參加學科競賽的經歷。“要做的就是圍繞興趣,激發熱情,增長見識。”唐曉武説,“同學們將會發現大學是如何培養人的。”

聽講座、查閲文獻資料、寫論文和做科學報告代替了做習題,成為英才計劃入選同學的主要學習內容。2013年諾貝爾獎揭曉後,竺可楨學院邀請各學科著名教授為同學們解讀獲獎成果和獲獎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經歷。李浩然説,英才計劃啓動以來,在化學界一些全國性的重要的會議上,都儘可能安排中學生參與環節,有時還邀請兩院院士與中學生交流;趙杉佳雯就參加了在中科大舉辦的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英才計劃還經常舉行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活動。1月底,幾位同學就在清華大學與全國百餘位同齡人一起參加了“走進計算機世界”英才計劃冬令營。

大多數高中生仍然面臨高考壓力,是否要花費時間精力參與英才計劃,有不少疑慮的聲音。唐曉武説,學生通過英才計劃得到的收穫是顯而易見的。非要説“實際好處”的話,唐曉武表示,在我省高校的三位一體招生及我國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的面試環節中,搞過科研、寫過論文、做過報告的英才計劃入選同學,表現普遍十分優異。

英才培養需批判性創新性思維

英才計劃沒有要求入選者一定要出成果、獲獎,但經過科學薰陶,部分同學還是做出了令人驚喜的發明,寫出了像模像樣的論文。唐曉武介紹,數學學科的曹逸寧同學設計了一種帶環境防護和安全防盜功能的嬰兒車,獲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計算機學科的餘鍾亮同學學習了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方面的專業知識後,和同學一起完成了老年人服務機器人的製作和軟件開發。這些都是同學們在高中課業之課餘獨立完成的。

我省第一批英才計劃入選高中生已經以不同途徑升入“985”大學,他們既有通過普通高考的,也有通過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的,所選的專業總體上和他們在英才計劃培養期間所選的學科相關。

在唐曉武看來,我省參與英才計劃,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要實現一個長遠的目標仍需各方努力:“我們鼓勵學生把大學導師指導的課題,帶回到中學去做。希望英才教育起到一個紐帶的作用,最終能使我國的中學教育發生一些變化。”唐曉武説,高考的成功追求的是零失誤,但是零失誤的學生往往缺乏創新能力,無法迎接充滿不確定性的科研工作的挑戰。

李浩然也表示,英才計劃不僅薰陶學生,更希望能借此影響一批中學老師。“英才計劃的一些做法,以後可以考慮推廣,成為一種制度設計,如請更多的大學老師到中學做科學講座,優秀的中學生預修大學課程等。”李浩然説,大學本應更加開放,向公眾傳播科學精神,接納一切有好奇心的人,英才計劃正在推動中國大學承擔這一責任。

通訊員:周煒、趙國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18 字。

轉載請註明: 27名高中生被浙大導師看中,大多沒參加過學科競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