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採桑子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軾的海棠表達了什麼

蘇軾的採桑子主要內容是什麼

《採桑子》是蘇軾述職過程中的即興之作,蘇軾調職去往密州任知州的過程中,與好友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重逢,不禁興致盎然。

多景樓畫像

雖然《採桑子》是蘇軾即興的作品,不盡完美,但卻也將蘇軾的文學素養和功底展現的淋漓盡致,因為是與好友相遇,詞牌名為《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此時,蘇軾恰逢政治上的變動,因為反對新法,被貶謫,詩人本就多愁善感,偏蘇軾晚年多病,置身於多晶樓上,好友意外他鄉重逢,一下就牽動了蘇軾的內心,讓他有感而發。在孫巨源的勸説下,蘇軾提筆寫下了這首《採桑子》。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在前四句中,對景物進行了描寫,雖然天水一色,斜陽脈脈,一片霞光,位於多景樓上,登高將美景淨收眼底,喜不自勝,但又聯想到,有識之士都曾位於這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的多景樓上,他們的抱負都曾實現了,這讓蘇軾不由的傷感,雖然在描寫美景,但也將這種憂愁的情緒表現出來。

在後四句中,蘇軾對身邊的才色具佳的琵琶女多加描述,本來,蘇軾因為仕途不順,以為會沒有什麼興致來聽琵琶,但是琵琶女的技藝很好,演奏的十分巧妙,讓人短暫的忘掉了煩惱,沉醉其中。“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借一抹斜陽含蓄的讚美琵琶姑娘的容貌。由景敍情,由情入景。

蘇軾的南鄉子主要內容是什麼

《南鄉子》又名《南鄉子·送述古》是熙寧七年,蘇軾送別友人時所做的送別詞。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他的好友陳襄被調任南都,他依依不捨送了友人一程又一程,至臨平時寫下這篇情真意切的送別詞,就此作別。

蘇軾畫像

山一程水一程,這難捨難分的盛大送別,似乎並沒有讓人心中輕鬆那麼一點。詞的上片記敍和友人分別之後回望臨平城的景象,由景入情,表達出了蘇軾對美好往事的無限回憶和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特別是“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一句,將目光從遠處的臨平城移到近處的山上塔,通過寫眼前實物表達自己的濃烈的感情。山上塔本是無情之物,每天佇立山頭,迎客送客,心情沒有起伏,也沒有不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自己,卻怎麼都無法捨棄對友人的牽掛。

詞的下片是蘇軾在歸途上的所感所想,也是感情的一個昇華。回來的路上,夜色深濃,晚風悽清,寒氣侵入骨子,怎樣都是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因為太思念友人,夜裏輾轉反側,一宿無眠,枕邊初寒,昏黃的燭光搖晃,孤影斜照在幔布上,光影斑駁。“秋雨晴時淚不晴”,眼淚竟然可以和纏綿的秋雨相提並論了,可見蘇軾對友人思念的之深。“晴”字,更是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眼淚的肆意流淌,連纏綿不絕的秋雨都已經雨過天晴,可眼淚還無法控制般地不住往外流。

詩人蘇軾思想是什麼

蘇軾是文學大家,他也是宋朝文學上的一名代表。蘇軾在政治立場上堅持以儒家的精神為準,在生活上蘇軾也採取的是豪邁、曠達的脾性,很是超脱自然。蘇軾的這種對於豪邁、真摯的性格給當時的人們和後世的文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追求豪邁的人生和思想成為了他們的追求。

蘇軾畫像

首先是蘇軾的多才,他的思想是廣闊的,能夠納入萬物,也造就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對於他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響,豪邁的氣魄讓他的詩詞也有種氣吞山河之勢,也被後來的熱血文人們所喜歡。

蘇軾的思想不是那種柔婉性的,所以蘇軾對以往以柔婉為主的詩詞做出了改革,他給詩詞裏注入了陽剛之氣,這也是對於詩詞的一種改革,正是由於這一次的改革,開創了新紀元。

正是由於思想對於當時的人們影響,也給蘇軾造就了一種獨特的個人風格和魅力,蘇軾的思想和詩詞融為一起,由於當時官途的坎坷,蘇軾的思想由原來的傳統慢慢的轉換為豁達和豪邁,所以無論他在詩詞還是散文上都體現出了這一種獨特的風格。

蘇軾的思想正是由着他的性格、和人生所面對的種種事情而發生着改變,如果沒有了官途上的失意,也許蘇軾並不會有如今這麼深的造詣,思想是一種層次性的東西,同時思想也是控制着一個人。所以蘇軾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


蘇軾的海棠表達了什麼

《海棠》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歌,詩人旨在通過“海棠”這一意象,表現出自己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海棠》全詩內容是:“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軾《海棠》

這首詩歌是蘇軾寫於黃州期間,也是他遭到貶謫的第五個年頭。經過了五年時間,蘇軾看清了很多莫須有的煩惱,“從頭再來”的蘇軾寫下這首借物詠志詩,高歌自己豪邁的胸襟與氣魄。詩句開頭兩句,作者用“嫋嫋”二字,將風的狀態擬人化,隨後又用“泛”一字,將春天萬物復甦的情景動態化,讓讀者置身於生機勃勃的春色之中。

第二句中,蘇軾勾勒出了一副朦朧迷茫的場景,頗有幾分“霧裏看花”的朦朧之美。其中,用了“香霧”兩字,側面描寫出海棠盛開的樣子。正是因為海棠開的旺盛,才會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連霧氣之中都有了淡淡的味道。詩人將嗅覺和視覺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以此來展現海棠繁茂的情形。後兩句詩進一步描述了海棠燦爛盛開的場景,同時也展現出詩人喜愛海棠之情。蘇軾擔心夜深人靜之時,海棠獨自在庭院之中,會感到孤獨。詩人不忍心將蠟燭熄滅,希望能給海棠一些幽光,然它感覺到温暖。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與刻畫,將詩人愛花惜花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同時,詩人也以海棠自喻,展現了自己對生活的嚮往之情,雖然人生之路無限坎坷,但是這也未能讓詩人消磨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詩人也借“東風”“崇光”等鮮明的意象來體現出瀟灑豪放的胸襟和氣量。

蘇軾被世人稱為什麼

李白被稱之為“詩仙”,杜甫被稱之為“詩聖”,這兩位的這兩個稱號對於現在的人來説可謂是婦孺皆知吧。可是有了“仙”有了“聖”還有個“神”應該是誰呢?人們是把蘇軾稱之為“詩神”。

蘇軾畫像

蘇軾能被稱之為“詩仙”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留下了無數為人稱讚的詩詞,還是因為他是一位很厲害的文學批評家,給他人的作品以見解,促使他們也成長成一位成熟的詩人。

蘇軾的“神”不是神在他是一位曠世奇才,而是“神”在他那獨特的文學見解。比起文學帶來的“風花雪月”他更加看重文學具有的社會功能。蘇軾一向反對“貴華而賤實”,覺得文學的創作者是要有一定的社會生活感受。他在《答謝民師書》中寫道“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些,表明了他覺得寫文章必須敢於革新以及獨創。蘇軾也覺得文藝的創作技巧是需要探討的,他在《答謝民師書》用“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這樣的話來表達。蘇軾的文藝觀更直觀的感受就是在他的創作中。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感想還有對人的教導。

多去看看蘇軾的文學作品,體會他的獨特之處,有了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才能被人稱為“詩神”。這是大家對於蘇軾的文學功底以及文學態度的一種最直接肯定。

蘇軾的鷓鴣天表達了什麼意思

蘇軾的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光明,其仕途進行的極其艱難坎坷,人生中多次被貶,甚至還曾經進了朝廷的監牢之內,可謂是現實生活十分豐富之人,當然也正是因為他的經歷比一般人更多,更為曲折,所以才能有那麼多的人生感悟,才能有那麼多的創作源泉,才能寫出那麼多的好文章,才能給後世子孫們留下這麼一筆珍貴的精神財產。

鷓鴣天

蘇軾的創作高峯期是從他被貶開始的,那時候蘇軾的心情極其抑鬱幽悶,只能通過文章才能緩解和抒發他的個人情懷,將自己的懷才不遇寄託在文學上,《鷓鴣天》亦是那個時候所著之傑作。

這首詞的構造也可以分成兩部分,上半部分到細香為止,下半部分則是到結尾為止,既為宋詞,蘇軾在此詞當中同樣是通過上半段寫景,下半段抒情的手法來創作的,《鷓鴣天》的大體意思如下:

上片描述景色,林子的盡頭露出很多山,而竹林隱隱約約的在圍牆處出現,周圍很多蟬鳴聲,雜草已經在小小的池塘給完全長滿,天空中經常看見那不斷翻騰的鳥兒,在水下面的荷花也散發着那絲絲清新的香味。

下片抒發情感,我一個人百無聊奈,漫步徘徊在那古城旁的小村子裏,不知不覺已經從天色已從朝陽變成了夕陽,昨天半夜裏下過一陣雨,今天感覺到了夏日中的一絲清涼。下片中因作者被貶謫,所以心情十分鬱悶,但由於天性樂觀,很快便能自我開解,通過此詞抒發了自己想通的感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74 字。

轉載請註明: 蘇軾的採桑子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軾的海棠表達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