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共300多年,人才輩出,各領風騷。然而,很多人感興趣的是,誰才是明朝第一才子?是才華橫溢,主編《永樂大典》的解縉,還是風流儻倜,詩畫雙絕的唐伯虎?都不是,明朝第一才子是——楊慎。
楊慎(1488年12月8日[1]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臨江仙》,被用於《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很多人以為這首詞是羅貫中寫的,其實不然,這首詞的作者是楊慎。
楊慎的父親楊廷和,三朝元老,官至內閣首輔,可以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可是他沒有想到,他的後代子孫又發明了內閣制,內閣首輔的權力,甚至一度大於丞相。
1、別人家的孩子
楊慎之所以被稱為明朝第一才子,原因之一是他博覽羣書。他有個外號,叫“無書不讀”。這個外號相當牛,古往今來,恐怕只有楊慎敢叫這個外號。他讀書之多,由此可知。
楊慎有名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中了狀元。狀元是全國第一,雖然中的難度有點兒大,但國家每兩到三年考試一次,每次都會有狀元產生。因此,狀元並不是珍稀的瀕危物種。
楊慎這個狀元,與眾不同。他中狀元時,他的父親楊廷和已經是內閣首輔,主考是楊廷和的老搭檔李東陽。因此,如果説楊慎考中狀元有黑幕,有潛規則,絕對不是新聞。多少有門路的官二代中舉,捂着蓋着,生怕別人知道,就是因為其中有貓膩。
出人意料的是,天下之大,無一人認為楊慎的狀元來路不正。相反,大家都認為,他得狀元,是順理成章、理所應當的事。他不得狀元,才是意外。
楊慎的才華能得到全天下人的認同,實在不是蓋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狀元那時,楊慎只有24歲。這個年紀,足以傲視羣雄,當作一生的吹噓資本。范進中了個舉人,高興得發了瘋,岳父對他的態度大相徑庭。那時,范進已經50多歲。
2、一路風景一路詩
嘉靖繼位後,楊慎因參與“大禮議”事件,不僅被打了屁股,而且被髮配到雲南南部。明朝的時候,雲南可是荒涼之地,並不像現在,是個旅遊勝地。被髮配到那裏,生存都是問題,更別説搞點娛樂活動了。
唯一陪伴楊慎的,是書;他能做的,是寫詩做文章。
據説楊慎雖然被嘉靖發配,但嘉靖因“大禮議”一事對之恨之入骨,沒事的時候總愛問身邊的人:“楊慎現在過得怎麼樣?”
他身邊的人都同情楊慎 ,因此説楊慎過得不好,後悔死了。這時,嘉靖就會特別高興,飯量也會大增。如此被皇帝記恨與惦記,實在是絕無僅有。
楊慎一生,留下了2300多首詩。數量之多,恐怕只有陸游的6000多首和乾隆的1萬多首在數量上超過他。
楊慎的詩詞,歷來受到後代的名家推崇。王夫之稱楊慎詩“三百年來最上乘”。
周遜在《刻詞品序》中稱他為“當代詞宗”。
王世貞説:“明興,稱博學、饒著述者,蓋無如楊用修。”楊用修,就是楊慎。
楊慎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去世,終年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