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中,騎兵就應該是戰士騎着戰馬進行戰鬥的部隊,但為了更好的應對不同的戰場情況,又分為了輕騎兵和重騎兵,騎兵之間可以進行轉化,彼此配合。如重騎兵作為衝鋒兵,輕騎兵的任務就是追擊變陣等等。實際上,在古代不是隻有騎馬的部隊才可以被稱為騎兵,另外,還包括西域駱駝兵,雲南象兵,這些可以衝鋒陷陣並靈活作戰的部隊都能被稱之為騎兵。但是隨着歷史的年輪不斷向前推進,軍備也在不斷進步,騎兵擁有了新的定義且被重新進行了劃分,存在着機動性,戰場投送,靈活性高的部隊才是新時代所需要的“騎兵”。遊騎兵是美國最為精鋭的部隊之一,它以裝甲高機動, 高靈活快速部署在國際上受到了非常高的認可。
騎兵是數千年之前就已經產生的兵種,當坦克還未出現在戰場上時,騎兵在陸戰中的軍事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國的騎兵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從戰國到清朝的兩千多年裏,騎兵竟然已經發展了這麼多年,可見騎兵對於戰場多麼重要。在古代戰爭中,騎兵一直都是戰場中的一大利器,不同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是有所區別的,重騎兵的裝甲堅固、裝備齊全,故其進攻時衝擊力很強,防護能力也特別強,輕騎兵的裝甲就比重騎兵少了很多,但這樣會更便於活動,將兩者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將非常有利於戰爭的勝利。
為何成吉思汗能夠創下橫掃歐亞的成就,就是騎兵的建設足夠完善的原因,而宋朝在軍事上一直都是處在軟弱的狀態,究其原因沒有優秀的戰馬,無法滿足對騎兵的需求量。觀察各朝各代的軍隊,主要是漢、唐、明,以及三國時的魏國,他們的軍隊都是主要由騎兵形成。
在上世紀中葉爆發的世界大戰中,只有在亞洲戰場上還能看到騎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軍隊規模才成型,很多地方都還需要改進。當時除了步兵部隊之外,騎兵就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那批軍隊了。現代意義的騎馬最大的特點就是戰術定位發生了改變,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擅長正面與敵軍剛,因為有了坐騎所以他們戰速非常快。自從西班牙找到一種方式--空心方陣能夠有效的抵禦騎兵的攻擊,騎兵在衝鋒陷陣上的效果肉眼可見的減弱,三段排槍的列兵方陣可以讓騎兵在幾米外就停下,不能靠近,隨着高射速武器與火炮的出現,騎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敵人的炮口。所以騎兵就是哪裏需要往哪裏走,還能提現它作用的就是偵察領域,和平息一些局面衝突。東方戰場上的並不算什麼,在歐洲戰場上的更令人震撼,裝甲車的出現吧騎兵僅有的一點你優勢也搶佔了,空有一個兵種的名號。
在經典抗日戰爭題材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一幕,為了掩護八路軍大部隊的突圍和轉移能夠不受影響,獨立團騎兵連在孫德勝率領下,一直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糾纏着打,最終雖然完成了任務,卻是用騎兵連全部犧牲換來的,才讓李雲龍能夠成功率部撤入山區。在兩隻騎兵部隊交鋒期間,八路軍的騎兵連的子彈是不夠的,沒多久就消耗殆盡,孫德勝就下令戰士們,抽出好馬刀,為全面衝鋒做好準備,不過對面的日軍,卻也是毫無遲疑的捨棄了槍支,以馬刀迎戰,自然日軍是沒有將子彈打光的,那為何他們也不選擇開槍,而是以白刃戰展開廝殺呢?
其實,於該劇而言,此橋段也就是為了突出“亮劍精神”。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倒是也不排除日軍不開槍可能。當時,日軍騎兵使用了6.5毫米的有坂子彈,穿透力是非常強的,一旦雙方展開了混戰,不排除的日軍傷了自己人的可能性。而且栓動式步槍有着彈匣容量小,換彈方式複雜,速度也慢,加上又是在馬上,換起來也麻煩,或許這子彈還沒上膛,對方的馬刀就已經捅入你的肚子了。加上日軍還有“武士道”精神,主動接受白刃戰在他們看來才是公平的。
我們應該明白,在近現代戰爭中,殺傷力極大的火器對騎兵到底有怎麼樣的影響?從古至今步兵在機動性上都遠不如騎兵,騎兵也把這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能取得勝利就堅持戰鬥,如果失敗也能快速撤退。但伴隨着熱武器在戰爭中的應用,戰場形勢對騎兵來説幾乎已經沒有優勢,以八里橋之戰為例,當時的英法聯軍針對清軍採取了遠近配合的炮火攻擊,對遠處的清軍進行了密集的炮火壓制,對近處的清軍就使用步槍攻擊。為了使火炮武器殺傷力持續,英法聯軍將火槍手劃為了三排,輪流發射裝彈,對英法聯軍提供了極大的火力支援,對過去曾為大清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的蒙古騎兵造成了沉重打擊。
隨着戰爭發展階段的演變,戰爭進入了機械化這一新階段,過去在戰爭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騎兵,現在甚至無法發起有利的進攻,防守力量也十分缺乏,連其最大的優點機動性也不值一提。隨着機槍、坦克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騎兵幾乎就要退出戰爭舞台了,騎兵更多的被用在了敵情次它、偵查等方面。在敵人使用槍炮等武器進行火力壓制時,騎兵就只得改變過去衝鋒殺敵的打法。
在影視作品《亮劍》中,當時的情況是,日軍已經包圍了八路軍獨立團的騎兵連,但是日軍並沒有直接開槍,而是和騎兵連來了一次白刃戰,使得本來不用犧牲的士兵犧牲了。説是白刃戰,但是一開始兩方也沒有開始互拼刺刀,在槍裏還有子彈的情況下,雙方先進行了馬上的遠距離槍戰,直到子彈在遠距離槍戰中耗盡,在這個時候,騎兵連也僅僅只剩下十幾人,槍支才被放棄,雙方開始拔出刀刃,進行近身搏鬥。不用説,即使沒有遠程武器,日軍也從沒有想過結局會是失敗,其實不難明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已經推廣了機械化,這個原因直接限制了日本騎兵的發展,日本軍方撤裁了很多騎兵單位,騎兵遭到撤裁以後,
剩下的騎兵可以説是日本騎兵精鋭中的精鋭,我們把單個士兵本身的素質先放在一邊,只説馬匹,日軍的馬匹也是戰馬中的精鋭,兵力上,我軍也遠遠不敵日軍,獨立團騎兵連的士兵們面對的是數倍於己的日本騎兵,孫德勝能殺掉幾個日本軍為自己墊背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情,在這種客觀條件下,日軍怎麼會有失敗的念頭,日軍把這場關係不少人命的白刃戰當做一種娛樂方式,也有可能是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或者説騎兵的榮耀。其實,不僅僅是獨立團的騎兵連,在實際中,日軍騎兵的實力更要遠勝於八路軍和國軍的騎兵。
《亮劍》是我國一部非常經典的抗日劇,其中最讓津津樂道的劇情就是騎兵連全軍壯烈犧牲的那一段,但也引發了很多的質疑,其原因就是日軍騎兵在當時明明還有子彈卻選擇用刀,事實上,只要我們對日本有所瞭解,就可以發現日本民族最為深入的內涵,也就是我們經常能從日本人口中所聽到的與其日本民族文化相關的重要內容——武士道精神。從武士道的起源、發展、變革以及其成為了特殊時期的精神支柱等方面來了解,我們就會知道,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就曾提到過要光明正大地戰勝對手。因此在我軍耗盡所有的子彈選擇“自殺式衝鋒”後,而且此時的日軍還佔據着非常大的優勢的情況下,日軍在其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 ,不屑於用這種讓他們所不恥的方式來結束這場戰鬥。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有依據的。
你們的心裏會不會生出這樣一個問題,《亮劍》裏寫到的這支八路軍的騎兵連,是為了什麼才會這麼執着的攔住日本的騎兵連,而不是直接逃跑呢?在我看來,倘若孫德勝放棄戰鬥直接逃跑,他肯定能脱險,那後果就是李雲龍他們來面對這支隊伍,當時突圍的情況是,與李雲龍一起的兵力比較少,而且還是徒步前進的,日本騎兵有馬,速度更快,就算步兵隊伍衝破了包圍圈,被日本騎兵追趕上的概率也很大,騎兵連之所以不選擇逃跑,原因就在此,他們要讓李雲龍安全,保護好獨立團的有生力量。
讀到這裏你是否會好奇,在火攻年代還會不會有白刃戰這種事情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這一點日本的戰爭記者就曾記錄過,因為中國人比日本人更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因為我們是被侵略的那一方,我們的戰鬥力必須更強,所以日本在中國戰場上也是吃了大虧,在中國抗日的戰場上,常能看見一羣揹着大刀抗日的中國人。他們有刺刀表明了自己的抗日決心。這是一名日本隨軍記者親眼所見,這件事情要從萬家嶺大戰説起,戰場上的中堅力量是西北軍,這支軍隊雖然兵力充足,但是它的配備實在是落後。
除了蔣介石手裏掌握的中央軍在裝備上比較精良外,其餘部隊士兵飽受裝備不足的苦,上戰場幾乎一半的士兵手中沒有武器,而且就算有武器也是極其老舊 的那種。西北軍就更不用説了,在武器裝備上落後敵軍一大截,對敵輸出不夠,所以在裝備上的不足就只能靠兵力去彌補,只有想辦法儘可能的降低敵人熱兵器的火攻才能增加我軍的優勢。所以在西北軍中就出現了大刀隊,在日軍槍炮的一次次進攻下,拿起大刀與其決一死戰,刀刀直擊要害,為我方突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萬家嶺那個地區殺敵無數,重創日軍精鋭力量,讓日軍牢牢記住這場血戰,“大刀隊”讓敵人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