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始作俑者一詞出自《孟子》一書,來自於孟子與梁惠王的談話,目的是為了探討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君王,如何使國家更為強大。
但隨着世世代代相傳,人們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各不相同。大概總結為兩點:其一是用陶製的奴隸來進行殉葬,而且其中暗含的意思是你製作了第一個,肯定後面就會有人來模仿你,這樣一來,不好的風氣就會散播開來。
第二種理解是把用陶製的奴隸和奴隸本人一起埋葬,但這與當時孔子推崇的仁愛思想大相徑庭。因此結合這個成語的背景和它本身的思想,第一種説法更為可靠,是指不良風氣的創始者。
不管從哪個方面理解,這個成語都離不開當時的一個制度,殉葬。
當時的俑是用來給皇帝陪葬的,首先把一層紗布裹在活人身上,再用泥封住燒製而成,這種做法極其殘酷,夏商時期之後,這種制服就被取消了,然後並沒有消滅,人們開始用陶製的俑來代替活人,同時也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然而中國古代的帝王並不滿足於這種狀況,他們更願意用活人來進行殉葬,於是這種制度重新推廣開來。
二、
另外,關於殉葬制度,有必要先給大家普及一下,古代上層階級為了死後可以繼續享受幸福,將生前的財產如器物、奴隸、牲畜等連帶製成的俑一起埋葬,這在當時已經形成一種習俗,而且還和我們平常説的陪葬不同,殉葬更為殘酷,而且都是被迫的。
而用來殉葬的人,幾乎全部都是奴隸、傭人、奴隸主的妻妾,殉葬時的場景簡直是慘無人道。我國古代的皇帝在死之前,被他拉去殉葬的都是他生前非常喜愛的妃嬪,而且她們殉葬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般來説,大概有三種常見的形式:第一種是最為常見的方式,也是最温和的方式,就是給他們毒酒或者飯菜;第二種就是將他們活埋,這種也比較常見,皇帝為了保密就會將他們放進墓道里,他們也就只有等死的分了;第三種就是上吊。
其實活人殉葬制度在我國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被沿用,只是到了明朝時,朱元璋又讓這個制度重新盛行起來。
起因是在公元1395年,他的兒子不幸病逝,這令他非常痛心,一怒之下下令讓朱爽的妃子為他殉葬,人們在震驚之餘又讓這個制度在明朝復燃起來。
三、
可是那個活生生的人願意陪葬一個死人或者是活活被殺死?但是皇帝下的命令誰敢違抗,在他下令後,整個皇宮裏都是慘叫的聲音。這時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有的妃嬪不願意為皇帝殉葬怎麼辦?這個皇帝就自有辦法了。
根據記載,發現了一個金朝王室的古墓,墓中大約有30位妃嬪,其中只有一位的頭是被絲綢蓋住的,然而當進一步研究時,發現她頭部的骨頭都是斷開的。
如果你不願意主動陪葬,皇帝會派人給你送去毒酒,當然沒人主動殉葬,所以這種方法極為常見,死法也是比較温和的。
如果你還不願意,皇帝就會派人給妃子的家人送一些金銀財寶來安慰,再不行就讓宮裏的太監強行上吊。
死法也是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死法,然而也有極其特殊的人,我們都稱她為斷臂皇后,真實名字為述律平,這個人非常厲害,在男權當道的時代可以登上皇位獨攬大權,這自然引來很多人的不滿。
於是她就以孝敬先皇讓他們殉葬來消滅他們,一位大臣在朝堂上問她“您是皇帝最親近的人,按理説也應該由您來殉葬吧”,於是她當着文武百官拿刀將自己的右手砍下來,還將她的手送去皇帝的墓裏。
憑藉着自己的這股狠勁,就算是再兇猛的武將也不敢輕易得罪她,就這樣安穩的度過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