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國前奏:宦官、外戚鬥爭此起彼伏,為何曹操笑話外戚不能贏?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經典

從歷史上看,雖然漢光武帝被稱為很有作為皇帝,但光武帝建立的東漢雖然名義上給西漢續命,但卻是一個很不牢靠的王朝,無論大族勢力,還是王朝治理能力都很差。這個王朝雖然有開疆拓土輝煌時期,但卻是“曇花一現”。

東漢末期三國亂世的到來,並非黃巾軍等起義,而是東漢王朝矛盾累積,確切的説是由三個因素組成:皇帝、宦官、外戚。從東漢歷史來看,皇帝無能,宦官專政,外戚擅權,這三個因素成就了三國。

東漢末年漢靈帝時,黃巾軍的起義一時被壓住,但湟中胡人北宮伯玉、李文侯玄漢、羌等族人發動起義,此時東漢末年各地起義不斷,博陵人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百騎、劉石、平漢大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百雀、楊風、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紅等人的起義眾多,有的起義人數大的二三萬,小的六七千人,全因東漢政府暴政而起。

但是起義軍如此之多,而且數不勝數,難道東漢王朝的皇帝漢靈帝無動於衷嗎?俗話説“蝨子多了不癢”,漢靈帝對於全國的起義,根本沒在乎,也沒收斂他的做法,他周圍依然聚集着一羣貪濁的宦官。

最讓人奇怪的是,身為皇帝居然積蓄錢財,天下都是他的,漢靈帝居然醉心於金銀財寶,甚至造萬金堂,甚至“引司農金錢贈帛,滿積其中。”漢靈帝沒當皇帝時,他的封侯起地在河間,於是他在河間買田宅,“起第觀”。當皇帝都喜歡錢,還給自己造房子,他身邊的宦官也跟着效仿。漢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大肆貪污,也在各自老家“並起第宅”,甚至建的像皇宮一樣。

此時的漢靈帝對起義軍的吶喊聲根本聽不到,他甚至説“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這裏的張常侍和趙常侍都是宦官。漢靈帝如此寵愛宦官,也使宦官位得志,他們做事也不害怕。漢朝江山到皇帝與宦官如此深的交情,離滅亡也不遠了。

宦官擁立漢靈帝,而漢靈帝也寵愛宦官,他們不僅有精神上的交流,而且也有金錢上往來。在宦官們的幫助下,漢靈帝聽不到天下饑民的呼喊聲,也聞不到戰爭的血腥味。公元186年,漢靈帝派鈎盾令宋典,修繕南宮玉堂。這個宋典是宦官。他又派宦官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倉龍、玄武闕。又讓人鑄造了四鍾,掛在玉堂及雲台殿前。還鑄造了天祿蛤蟆,“吐水於平門外橋東,轉水入宮”。

漢靈帝還造了“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以在南北郊路灑水,省去老百姓灑道費用。漢靈帝還造了四出文錢,錢皆四道。當時有識之士都説,“侈虐已甚,形象兆見,此錢成,必四道而去”。後來京師大亂,錢果然流佈於四海。

對於皇帝專寵宦官,東漢也有剛直的大臣,當時有劉陶上書“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無一前鬥生之計”,他的意思是“天下大亂,皆由宦官”。劉陶惹到了宦官,因此宦官們都向漢靈帝讒言劉陶,並逮捕劉陶把他關押在黃門北寺獄。由於抓捕的人太急,致劉陶閉氣而死。

前司徒陳耽為人忠正,都被宦官怨恨,“亦誣陷,死獄中”。東漢政局,宦官既得寵也得勢,但是各種政治血量因為宦官專權所帶來的橫徵暴斂,“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蔽”。而一些官只對宦官始終進諫,但沒有因為宦官誣陷、下獄等施暴行為而停止過。

189年,漢靈帝駕崩,東漢政局開始有所變化。當時何皇后的兒子14歲的劉辯即位,這就是歷史上漢少帝,而劉辯的舅舅何進勢力有所增加。何進作為外威,他想擁有權力,必然與朝中的有權的宦官發生矛盾。因此何進被封為大將軍後,一直想誅殺“十常侍”,但何進這個人卻是優柔寡斷之人,因為想殺十常侍,他很長時間下不了決心。

對於外戚何進勢力的增長,宦官當然明白,而且對何進想殺他們也心知肚明,因何進很長時間定不下決心,也給宦官留出應對時間和對策。

當時何進掌權後,朝中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何太后之母舞陽君及何進的弟弟何苗,由於得到宦官大量賄賂,居然阻擋何進剷除宦官的想法,甚至對何太后説:“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何太后最開始有些懷疑,後來也沒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