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管理要立足激發院校內生動力
【教育透視】
國家項目培厚職教實力根基
新世紀以來,國家以實施重大項目建設來推動高職教育內涵提升和高質量發展,以中央財政投入為槓桿,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國家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建設期間,中央財政投入45.5億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9.7億元,行業企業投入28.3億元;其後,“高職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職業教育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雙高計劃”等標誌性、項目化的工程成為高職教育領域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分量最重、落地最快、見效最明顯的發展措施。這些項目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扶優扶強、集中財力和優質資源,已經在國內打造了一批高水平高職院校,確立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校企合作的辦學體制機制,起到了發展示範、改革示範和管理示範的作用。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頒佈、“雙高計劃”全面啓動、“百萬擴招”穩步推進、“1 X”證書制度試點落地實施,這些項目的試點和推進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風向標和指揮棒。
審視提高項目化治理的內動力培養
立足於項目帶動院校內動力以實現持續發展,職教界需要理性審視已實施重大項目。
國家示範(骨幹)校項目設立之始,就明確要以示範校輻射帶動普通院校進步,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雙高計劃”立項建設的197所院校中,76所為國家示範院校、69所為國家骨幹院校,佔比81%,入選高水平學校的56所高職院校更全部為國家示範(骨幹)院校,可見示範項目的輻射作用不太明顯,項目外院校能力增長有限。
“雙高計劃”旨在打造高職創新發展的新標杆和高職教育卓越發展的增長極,傳導滾動發展、不進則退的壓力,讓追求卓越、建設一流高職院校和專業成為所有高職院校奮鬥的目標。入選“雙高計劃”,絕不是永久的標籤,而是一種基於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資源建設機制,應着眼於內生動力,引導所有高職院校追求卓越、高質量發展和優質發展,實現高職院校整體辦學質量和辦學實力的提升。
“百萬擴招”專項的實施是新時代高職教育功能拓展、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然之舉。然而,高職院校能否完成任務、院校辦學資源能否承載好這一項目等問題都需要統籌規劃。目前看,省際地市間差異比較大,部分省市未完成招生計劃,而有些則超額完成。如何吸引社會人員報考已成擴招的瓶頸,而如何做好擴招後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適應多元生源的多樣化需求,切實保障質量型擴招,無疑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和精心謀劃。
“1 X”證書制度是國家職業教育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2019年確定了5266個試點,而證書內容非常複雜,院校課程體系亟待進行系統設計和重新調整;證書試點由企業主導,如何規避利益化的訴求,如何助力學校專業發展、學生能力發展和成長成才,這需要在實踐中探索。
避免院校過分依賴項目化專項投入
政府作為高職教育改革的設計者、推動者,通過專項引領高職教育發展,這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職責。但同時,這種政策引導自上而下的發展邏輯和專項驅動外發型發展模式,有可能導致高職教育過分依賴政策和政府專項投入,使得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不足。
國家重大質量工程項目的實施,的確使一批高職院校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理念有可能會助長浮躁風氣和功利主義,不利於優化高職教育生態和發展質量文化的形成。高職院校應轉變被動、功利、固化的發展邏輯,激發內在創新動力,實現發展方式從“由外向內、由上到下的單向發展”向“由內而外、上下協同的雙向互動”轉型。
新時代,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回歸教育本質,不忘立德樹人初心,以項目為引擎,撬動高職教育整體改革發展,不斷彰顯高職教育的內生動力和類型特色。
立足內動力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
各大項目的實施,不僅要打造高職教育發展樣板房,更要注重發揮領航作用,形成雁羣效應,強化類型特色,帶動、輻射和引領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水平的提升。
形成動態調整壓力傳導。項目制不能固化,要實施年度評價、期滿考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要讓院校有“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意識;要優勝劣汰、激發高職辦學活力,以追求卓越為目標,堅持內涵提升不放鬆,真正全面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推進高職教育整體質量提升。“雙高計劃”發展邏輯和發展理念是不同類型的高職教育彰顯各自特色,都得到發展壯大,應以問題導向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堅定職業教育發展方向與定位,助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高職院校要開門辦學。高職教育要拓展辦學功能,注重社會培訓,為廣大社會羣體提供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習得為目的、以人生改變為旨歸的開放性的終身教育,實現辦學模式由普通高等教育向高職教育類型轉型,以適應多元化、多樣化的、複雜化的生源變化。針對社會生源,應該實行工學交替、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採取分類施教、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
實施靈活多元的教學模式。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的作用,採用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實施錯峯教學,積極做好“送教下鄉”“送教上門”;還要聯合企業開展培養,實施“1 X”證書制度,按照規定兑換學分,免修相應課程;實施多元評價,嚴把畢業出口關,實現高質量就業和學生價值增值。
建立國家職教質量標準和國家資格框架。應協調和整合教育部與人社部等多方力量,發揮行業組織和企業優勢,開發和制定能力標準,推進“1 X”證書制度和國家學分銀行建設,推進各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之間以及與學歷證書之間層次對等、互轉互換,銜接融通,促進各類證書和資歷互認;各部門各院校各機構應積極探索協調行業企業、學校、教育專家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治理機制。
(作者:薛茂雲,系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教育研究委員會理事長、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