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每一聲炮響,都埋葬一條人命,北洋水師如此閲兵,埋下覆亡的伏筆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1868年開始,日本明治天皇開始全面推行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同一時刻,中國的同治皇帝還在老孃慈禧太后的指導下,進行着剿滅捻軍的戰鬥。
隨着各地叛變接連被剿滅,清朝廷開始推行“洋務新政”,清朝的國力也有所上升,史稱“同治中興”。
光緒帝即位後,同樣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推行洋務,北洋水師也是在這一時期成軍,並初具規模。1888年,醇親王奕譞受慈禧太后指示,以及李蓮英的陪同下首次到北洋水師閲兵。1894年,北洋水師最後一次閲兵,此次閲兵李鴻章召集了各國使節和媒體,可謂規模宏大。
在《走向共和》裏,導演把這兩次閲兵合在一起了,於是就有了這麼荒唐的一幕……

一、
李鴻章視察完了北洋水師,下一步便是準備閲兵大典了,而在這之前,抓了一個日本間諜。
説到這裏,我們不得不提日本這個國家,這是一個十分強勁的對手,不容小視。日本人打仗,從來不打無準備之戰,而且幾次戰爭都是主動發起,不要因為發動珍珠港戰役而否定日本的全部。
其在發動戰爭之前,必然花費大量時間去收集情報,後來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其實日本足足準備了幾十年。包括通過擴張滿鐵附屬地,實行行政權力,包括經營礦山、海港等實業控制東北經濟,還包括賄賂官員,扶持傀儡,尋找合作者,控制輿論。
以及長時間的移民,外加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資源、社會、文化教育、民風民俗、法律法令等,進行情報收集。舉個簡單的例子,日本侵華時使用的中國地圖,比中國人自己繪製的要詳細地多。甚至於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圖,小到每一座房子,每一條小溪,包括建築大小,甚至連兵力部署都一清二楚。
扯遠了,回到劇情,回到甲午中日戰爭前,丁汝昌彙報抓到了一個日本間諜,可惜,一轉身,他又把日本間諜給放了,為此李鴻章竟然沒有怪罪:
“就是以後兩國交兵,依靠這些鬼蜮伎倆,也成不了大氣候。”
自古打仗,都要先派前頭兵打探軍情,這麼淺顯的道理,曾經的淮軍將領李鴻章不會不懂。

二、
所以,李鴻章認同將這個間諜放走,更可能的原因是怕刺激到日本,更多的是從外交禮儀上考慮問題。寄希望於震懾日本,讓日本有所顧忌不敢胡來,而不是積極備戰,靠真正實力幹趴下日本。
果然,李鴻章隨後對北洋水師官兵們訓話時,就提到了自己這次閲兵的三個目的:
“一是揚我國威軍威,讓對我懷覬覦之心的人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二是讓朝廷知道,給海軍的錢用的是地方,藉以平息物議,消弭誹謗;三是通過閲兵,調動士氣,凝聚軍心,使我北洋海軍全軍將士,以為朝廷盡忠為榮,以身在北洋為榮。”
其實,我們不難看出李鴻章的策略,就是假裝成一個大胖子,用來嚇唬別的國家,當然這個別的國家主要還是日本。
其次,則是擁兵自重,用來震懾那些政見不同者,用來從清朝廷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權力。
最後,則是凝聚北洋水師的士氣,不僅讓別人説北洋水師好,自己也得認為自己的北洋水師好,成為李鴻章自己的武裝力量。
其實説來説去,醇親王代表朝廷前來閲兵,李鴻章最想達到的目的,無外乎一個“錢”字,主題思想就是要錢!
最好能要五百萬,還能多買幾艘軍艦,退而求其次也得一百五十萬,能買速射炮,再不行就六十萬,好歹能維持官兵們的生計。

三、
盛大的閲兵式還是如期舉行了,但對如何安排李蓮英的事情,丁汝昌和李鴻章犯了難,這也非常好理解,因為大清朝有祖制:
“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
清朝主要吸取明朝太監專權禍國的歷史教訓,所以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太監的法令。但在李蓮英這裏,卻破壞了好幾個規矩,其中就包括太監官職不能超過四級的規定。而李蓮英是被慈禧太后親封正二品總管太監,歷史上李蓮英跟着醇親王去閲兵時,專門把正二品官服換成了正四品。
在劇中,李蓮英則直接官服都沒穿,就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免得違反祖制。但畢竟是一個閹人,按照當時人們的觀念,軍艦上全都是陽剛男兒,是陽氣,閹人是陰人,陰氣重,他們上了軍艦後,會把風水打壞,不吉利。
其實不光閹人上軍艦不吉利,女人上軍艦也不吉利,但是話又説回來,假如是慈禧太后親自來閲兵呢?
李鴻章和丁汝昌的態度必然會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慈禧太后能上軍艦,那是北洋水師的榮譽。那是肯定的,慈禧太后的陽剛之氣,一船的陽剛男兒都比不上。
李鴻章當然清楚慈禧太后派李蓮英前來的原因,李蓮英就是代表慈禧,醇親王是代表光緒帝,你李鴻章到底是親皇派,還是親太后派?

四、
李鴻章最終還是沒讓李蓮英上軍艦,理由也有:
“這海上無風三尺浪,軍艦甚是顛簸呀。新正水手年輕力壯,尚且吐得死去活來。大總管久居宮中,不比成天鞍馬上過來的人,怕你受不了這份兒折騰啊。”
樑子是接下了,後來李鴻章再去求銀子,李蓮英可就攔着了,甚至遞上來的三千兩銀票都不接,反而退了當初送腳氣水的錢:
“你我同朝為臣,別因為這點兒小事壞了規矩……”
李鴻章或許迷信,但是他為什麼不讓李蓮英上軍艦,應該不止迷信這麼一個原因,也有可能他是怕慈禧太后在試探他,試探他是否壞了規矩。
因為後來李蓮英在慈禧太后耳邊給李鴻章上眼藥的時候,慈禧太后斥責他:
“你少在我面前挑唆!我告訴你,不讓你上軍艦,是我準了李鴻章的。”
從這一點上來説,大臣跟宦官誰重誰輕,慈禧太后還是分得清的,畢竟事情已經發生了,真要問罪李鴻章,於大局不利。
回到題目,為什麼説這次閲兵,反而點燃了北洋水師滅亡的導火索呢?

五、
先是整個演習弄虛作假,其他的軍艦就不提了,專提定遠艦,北洋水師的主力艦,亞洲第一鉅艦。
可惜他的主炮只有三發炮彈,幸虧這是演習,真的參戰的話,三炮發完就沒炮彈了,仗怎麼打?
丁汝昌為了讓閲兵順利進行,這已經不是演習,而是演戲,因為靶船上有三名士兵在點火。等於事先埋好炸藥,然後定遠艦放空炮,看到主炮冒火之後,士兵就人工點燃炸藥。
這段劇情演的有點問題,好像是三名士兵知道自己會被炸死,既然最後會被炸死,為什麼要派三個人呢?
這三個人應該是互相監督的,防止有人不點,至於怎麼預防他們不肯點。那就得從他們的家屬説事了,後來李鴻章命令丁汝昌安撫好他們家人時就能説明一切。
實際上,劇中好像是點一下,炸死一個,其實不然,那些防炸沙袋就是證據,點一下不會炸死人,士兵會躲起來。之所以這三名士兵最終被炸死了,完全是因為醇親王看到興頭上,要求定遠艦直接把靶船炸沉。
如果繼續靠點炸藥營造被炸的痕跡,那麼靶船不會沉,所以,定遠艦第三發炮彈,實際打出來的是實彈,三名士兵不是被炸藥炸死的,而是被炮彈炸死的。
也只有這種解釋,才能理解當時的李鴻章為什麼含着淚,第三次下達開火命令的劉步蟾才會落淚,眾官兵也一個個熱淚盈眶。那不是激動,那是因為他們知道,第三炮是實彈,預示着這三名士兵會被炸死。

隨後的晚宴更是奢侈豪華,北洋水師的錢不去買炮彈,弄個這麼豪華的建築:
“歐式的風格,浪漫的情懷。”
弄虛作假,倒不至於影響到後來的慘敗,由於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表現地太過完美。反而讓醇親王,讓李蓮英覺得沒什麼問題,更不會缺銀兩,反而對李鴻章要錢起到了反作用。
更重要的是,李鴻章叫來參觀的各國公使,尤其是日本公使,他會想當然地認為李鴻章這是在挑釁日本,不僅不會被嚇住,反而更激發了他們的鬥志。別忘了前面丁汝昌放走的那個日本間諜,他必然已經搞清楚了北洋水師此次演習完全是造假。
別國的公使還在講日本怎麼打得過大清,而日本的公使卻已然清楚北洋水師就是隻紙老虎。但他必然也不會當面説破,因為他還得回去説服日本天皇,繼續增加日本海軍的投資。
實際上也是如此,見北洋水師如此強盛,日本天皇也開始勒緊褲腰帶買軍艦,連日本臣民也是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於是“吉野”號軍艦就這樣被日本買走了,在後來的甲午海戰中,該艦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閲兵是好事,但也要實事求是,不然就像這個國家一樣了,人人抱着一個核輻射標誌的揹包,咋,自殺式核武器襲擊嗎?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21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