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城牆神奇的排水功能 看看我們的祖先有多厲害
南京明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統一全國的都城城牆。
內城原有的13座城門,歷經戰火、破壞以及改建之後,現存的明代城門還有聚寶門(中華門)、石城門(漢西門)、神策門(和平門)和清涼門,其中除神策門還保留有清朝時修建的城樓之外,其他城門的城樓都已無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南京城在剛建成時共有四重城牆,由外向內分別為外郭(外城)、內城(京城)、皇城和宮城。
外郭大部為夯土城牆,原有18座城門,周長約60千米,約20公里為磚造,早已湮沒無存,僅餘城門的地名流傳至今。
內城為〝土築磚包〞,夯土築成的城牆外由城磚或條石包砌。內城因地形而建,呈不規則狀,突破了以往都城為方形的城制。
內城在20世紀50年代時仍大體完好,但是在其後20年間遭受嚴重破壞,現存長度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二。
內城原有的13座城門,歷經戰火、破壞以及改建之後,現存的明代城門還有聚寶門(中華門)、石城門(漢西門)、神策門(和平門)和清涼門,其中除神策門還保留有清朝時修建的城樓之外,其他城門的城樓都已無存。
作為戰時的防守: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個,城樓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謂〝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裏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藏軍洞〞在聚寶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
防水排水:明城牆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工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10餘層城磚;牆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牆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
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甕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