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西嶺白雪千仞,俯瞰川西良疇萬傾。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 、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 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 為古岷山支脈、邛崍山脈分支。其山景曲徑通幽、 四季 迭 翠 ,山勢丹崖疊嶂、諸峯環峙, 是古 蜀國曆代蜀王 的發祥之地 。蠶叢在此種 桑養 蠶 、柏灌於此壘土築台、魚鳧在此教民漁獵,杜宇禪讓於此歸隱。 故此,早在公元前2世紀,秦王即將青 城山列為 國家祭 祀的十八處山川聖地之一。
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青城三十六峯,壯若城垣,拱衞天倉,故名青城。其實在歷史上青城山別稱眾多, 先秦時稱成都載天山; 秦代稱瀆山;兩漢稱汶山、天國山;兩晉、隋唐又有清城山、丈人山之名 。 天師洞 現存的 《延慶觀手詔碑》 記載了公元724年 , 唐玄宗御敕詔書,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的一段公案,唐玄宗 在 手詔裏改三點水的“清”為“青”。 據此來説, 青城山 因唐玄宗的更名,而流傳至今。
遍參尊宿遊方久,名嶽奇峯問此公。五月半間看瀑布,青城山裏白雲中。考據古籍,歷史上青城山的地理範圍極大。北周道經《無上秘要》説“周圍二千里”、前蜀《青城丈人祠廟碑》記載“周圍二千七百里”。至宋代地理學專著《方與勝覽》則明確地界定出青城山的範圍,“左連大面,右接鶴鳴,前臨獅子,後枕大隋,諸山絡繹,不一其名,要皆青城山之支峯矣。”由此,現代按行政區劃來看,古代的青城山橫跨現在的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縣、邛崍市、汶川縣等五縣市。
玄宗皇帝一字改動,為青城山易名,凸顯了青城山的意境神韻、點染出空靈縹緲的仙山氛圍。以至於公元761年,杜甫漫遊青城後都自詡為“青城客”,最愛丈人山的"丹梯近幽意”。錢起、賈島、陸游、楊慎、王士貞等歷代詩人,都以“幽”為詩眼,從不同角度盛讚青城山。1938年,近代思想家吳稚暉遊山青城後認為,青城之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眉皆無遜色。故稱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諸峯環繞,36座山峯狀如城廓。晉代以來,其古建築羣以高台山為樞軸,古常道觀為中心,陸續修建了一批廟宇。遍佈全山的亭、台、閣、榭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書畫題辭和詩文碑刻,更為青城山增添出濃郁的詩情畫意。
魯迅認為,中國的根坻全在道教。被譽為“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最早的發源地之一。道教的文化淵源可追溯到中國上古原始巫術、先秦方仙道及兩漢黃老道。東漢時期,早期道教的兩大主要支系先後在中國的西南方和北方興起,為東漢順帝時由張陵在西蜀地區建立的天師道(五斗米道)與東漢靈帝時由張角在河北建立的太平道。它們均同源於黃老道,尊崇黃帝、老子,信奉神仙思想,兼雜大量巫覡方術。
西晉葛洪所著《神仙傳》最早系統記載張陵的創教事蹟,張陵本為儒生,曾入太學,博通五經”。東漢明帝時曾官至江洲(今重慶市)令。晚年時 “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聽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以青城山為中心, 著道書二十四篇, 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
青城山古木參天、崖壁森然。東漢時青城山周邊,及岷江流域漢夷混雜,民智未開,原始巫風熾盛。這些漢夷土著敬鬼事巫,民有“鬼族”之分,地有“鬼城之説,巫覡有“鬼帥”“鬼卒”之稱。據劉宋時期道士陸修靜《道門科略》記載,“鬼稱將軍,女稱夫人,導從鬼兵,軍行師止”。與當時在青城山地區傳教的天師道發生武力衝突。張陵“誅符伐廟,殺鬼生人”,張陵則憑藉“太上”所授“天師正一盟威之道”和兩千四百名道兵取得了對“鬼兵”的勝利,現青城山仍有降魔石、擲筆槽、誓鬼台等傳説遺址。
張陵創教的勝利奠定了中國道教的命運,張角在北方所傳的太平道終因黃巾起義被鎮壓而消聲匿跡後,張陵卻能憑藉青城山的基業,由其子張盛、其孫張魯繼承發展,使天師道勢力漫及整個巴蜀地區。由此,終使道教成為中國本土唯一宗教,青城山成為中國道教的祖山、祖庭。
此後青城山作為道教的發源地,晉有道士範長生隱居青城山,助成漢立國。唐睿宗時,玉真公主出家上皇觀為道士。唐末道士杜光庭隱居青城,撰寫了大量道書。宋代張伯端入蜀,著《悟真篇》,成為道教內丹南宗之祖。至清康熙八年,武當山道士陳清覺至青城山,創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其道統流緒於今。
1982年,青城山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將青城山-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7年,青城山一都江堰旅遊景區被批准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3年,青城山古建築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0年,四川才子李善濟春月遊覽青城山後,撰寫出 洋洋灑灑 394字的 長聯 ,此聯 從大禹治水 劃定九州 開篇, 將 青城山 數千年 的人文歷史、傳説故事, 淋漓盡致的 寄意於“縱橫八百里輿圖”的無邊美景中 ,如果你還沒有到訪過天府旅遊名縣都江堰,對青城山充滿想象,不妨從這幅長聯 中感悟幽絕天下的青城美景,瞭解這些流傳千年的人文典故 ——
溯禹跡奠岷阜以還;南接衡湘、北連秦隴、西通藏衞、東峙夔巫,葱葱郁郁,縱橫八百里輿圖。試躡屐登上清絕頂,看雪嶺光騰,紅吞淪海;錦江春漲,綠到瀛洲。歷井捫參,須臾踏蝸牛兩角,爭奈路隔,蠶從何處尋?神仙帑庫丈人峯,真牆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壘浮雲,劍門細雨,尚依稀繞襟袖間。況乃夜朝羣嶽,聖燈先列宿柴天;泉噴六時,靈液疑真君唾地。讀書枱猶存芳躅,飛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遙陟檐卜岡,渡芙蓉島,都露出廬山面目,難遽追攀,樓觀互玲瓏,今幸青崖徑達。問當初,華渚姚墟,銅鑄明皇應宛在。
自軒壇拜寧封而後:漢標李意、晉著範賢、唐隱薛昌、宋徵張愈,烈烈轟轟,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遺徽,記官臨內品,墨敕親頒;曲和甘州,霓裳同詠。鸞章翠輦,不過留鴻爪一痕,可憐林深,杜宇幾番喚。望帝歸魂高士傳,豈欺予哉。莫道趙昱斬蛟,佐卿化鶴,平仲馳騾,悉縹緲若遐荒事,兼之花芯宮詞,巾幗共譙巖競秀;貂蟬畫像,侍中與太古齊名。攜孤琴御史曾遊,吹長笛放翁再往。休提説王柯丹鼎,譚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無端淘盡,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暫棲。待異日,龍吟虎嘯,鐵船賈鬱定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