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建立之初還很孱弱,為何卻在短短几十年中,成為超級大國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由此誕生。1922年,十五個加盟國正式組成了蘇聯。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蘇聯獲得了極為快速的發展。尤其是在二戰之後,蘇聯更是成為同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全世界也進入了美蘇爭霸的冷戰時代。

那麼,蘇聯本身是一個大國,搞的是集體經濟,又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阻撓,發展起來其實並不容易。可以為什麼卻能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快速崛起呢?

(斯大林畫像)

我們以二戰為分界線,從兩個時間段來進行分析。

1922年,剛成立不久的蘇聯國力還相當孱弱。兩年後斯大林上台,開始帶領着蘇聯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發展。在二戰之前,斯大林共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而在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就基本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蘇聯的工業體系能夠建成,其實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蘇聯是在沙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20世紀初,沙俄仍然是位居世界強國之列的。儘管在1905年敗給了日本,但實際上沙俄的整體國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在一戰前夕,沙俄的確是一個以發展農業為主的農業國。但隨着一戰的進行,沙俄也漸漸有了一些工業基礎。而蘇聯在建立之後,直接從沙俄已擁有的基礎上開始發展,其進程也就變得快捷了許多。

其二,蘇聯的工業發展遇到了一個好時機。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期間,蘇聯遭到了眾多西方國家的封鎖阻撓,其發展的成效非常有限。然而在1928年,美國華爾街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遭到了非常沉重的打擊,西方列強紛紛走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

在經濟問題爆發後,美國的各個行業的失業率暴增,無數百姓食不果腹。為了能解決生活問題,美國各行各業優秀的頂尖人才,都紛紛選擇去蘇聯發展。而在各種西方國家人才的不斷加入之下,蘇聯的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也是蘇聯能夠快速崛起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其三,社會主義制度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具有優勢。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力量相對集中,勁頭都能往一處使。而在斯大林主義的影響下,蘇聯人民也卯足了勁,在工業建設和發展的過程當中不遺餘力。

蘇聯建立之初還很孱弱,為何卻在短短几十年中,成為超級大國

(蘇德戰爭)

因此,在以上這三個原因的影響下,蘇聯在二戰之前,就成功建立了一套工業體系,成為了世界上的一大工業強國。

而在整個二戰中,蘇聯損失了數千萬人口,成為全世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這毫無疑問對於蘇聯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不過換個方向來看,毀滅往往是與機遇並存的。在二戰中,蘇聯遭到德國入侵,一度被打到莫斯科,險些遭遇亡國之禍。但與此同時,這也帶動了蘇聯的軍事與工業高速發展。在瀕臨亡國的不利局面中,蘇聯上下一心,整個民族的工業和軍事在幾年之中,超過了西方國家數十年的發展成果。

因此在二戰之後,全世界很快形成了蘇聯和美國的雙雄爭霸局面。到了6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後,蘇聯的核武器的數量甚至一度超越了美國,整個軍事實力也成為世界第一。

蘇聯之所以能成為第一,還與美國深陷在越南戰爭中是有很大關係的。此消彼長,蘇聯在軍事就強大了起來。

蘇聯建立之初還很孱弱,為何卻在短短几十年中,成為超級大國

(勃列日涅夫舊照)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那就是雖説蘇聯是超級大國,但也僅僅是限於工業和軍事上。在其它經濟方面,蘇聯一直都存在一些問題的。

在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曾經推行了“農業集體化”的政策。為了積累資金,蘇聯農民的利益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這也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降低。“農業集體化”與當時的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存在嚴重矛盾,這最終破壞了蘇聯的農業生產力。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後,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到了二戰之後,無論斯大林還是赫魯曉夫,其實都沒有讓蘇聯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勃列日涅夫上台後,他減少了中央指令性計劃指標,增強了企業的自主權。這使得蘇聯在1965年到1975年這段時間,國民收入增長了近2倍。

按照這樣狀況,蘇聯的經濟本來是可以取得有效發展的。但勃列日涅夫在搞軍事和經濟的同時,卻無視了國內貪腐成風的政治問題。在執政晚期,他更是搞起了個人崇拜。這最終使得蘇聯政治制度暴露出了嚴重的問題,經濟反而陷入了崩潰邊緣,而這也為後來蘇聯的解體,埋下了隱患。

(參考資料:《蘇聯史》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2 字。

轉載請註明: 蘇聯建立之初還很孱弱,為何卻在短短几十年中,成為超級大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