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的山東煙台蓬萊閣景區,由蓬萊閣和蓬萊水城兩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組成。位於蓬萊閣東側丹崖山下的蓬萊水城,古稱登州港,早在隋唐時期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泉州、明州(寧波)、揚州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通商口岸。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為防禦北方契丹族入侵,這裏開始修建海防設施,因當時的水軍艦船名為“刀魚船”,這座寨城也被稱為“刀魚寨”。明洪武九年(1376年),為抵禦倭寇侵擾,在刀魚寨的基礎上修築了碼頭和土城牆,形成現在蓬萊水城的雛形。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蓬萊水城又修砌了磚石城牆,並增設炮台,配置了先進的火炮,形成一座面積27萬平方米的海港建築和防禦性建築。因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此操練水師、抗擊倭寇,又被稱為“備倭城”。數百年來,水城一直保存完好,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
與我國其他一些古港碼頭和水軍基地相比,蓬萊水城構思精巧,展現了我國明代時期精湛的築城技術。位於水城東北隅的北門,是船隻出入口,與大海相通,又稱“水門”。在北門的太平樓上懸掛着一塊“天風海濤”匾額,為當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劉海粟先生88歲時題寫。
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的南門——振揚門,是蓬萊水城唯一的陸路城門,俗稱“土門”,門洞上方的“振揚門”匾額,為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題寫。振揚門城樓也是水城的制高點,登樓遠眺,不但城內諸景盡收眼底,蓬萊市區和長山列島也是歷歷在目。
蓬萊是明代傑出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里,位於振揚門北側的水師府,曾是戚繼光辦公、議事的官邸,現被闢為戚繼光紀念館。館內採用壁畫、雕塑、多媒體相結合的形式,再現了戚繼光和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的歷史畫面。
戚繼光出生於明嘉靖七年(1528年11月12日),由於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家教和師導,童年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17歲的戚繼光承襲了登州衞指揮僉事,管理三營(登州營、文登營、即墨營)二十五衞所,兵力接近六萬人。
戚繼光在任時嚴明軍紀、整修衞所、加固台墩設施,使山東沿海成為當時沿海各省最為牢固的防線,令敵寇聞風喪膽。他根據作戰實踐撰寫的兩部重要兵書《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還被收錄進《四庫全書》,在軍事學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初八,因病返回故里僅兩年的戚繼光溘然長逝,終年60歲。“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一代抗倭名將用少年時所寫的這首《韜鈐深處》,紀錄了一段滄桑歷史。崇禎八年,明朝內憂外困,崇禎帝苦於國無良將,念及戚繼光,於是為其修建了祠堂。
位居水城正中的小海,是停泊船隻的港灣,面積達7萬平方米,當年戚繼光曾在此操練水師,抗擊倭寇。近年來,蓬萊市投資五億元人民幣對蓬萊水城進行了保護性重修,使其成為“人間仙境”蓬萊的標誌性景區之一,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裏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