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沒死在鴻門宴上,曹無傷“功不可沒”

劉邦為何能從鴻門宴上逃生?因為項羽根本沒想殺劉邦。
如果項羽想殺劉邦,也根本不會擺下鴻門宴,給劉邦道歉的機會。以項羽的行事風格,加上他當時如日中天,會二話不説直接出兵攻打劉邦,那樣才能盡顯英雄風範。
在宴會上刺殺劉邦,在項羽看來,不是大丈夫所為。而且,傳出去名聲也不太好。人家老老實實跑過去賠禮道歉,你卻在宴會上將他刺殺,世人該如何評論?
其實,項羽非但沒想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甚至,在擺鴻門宴之前,項羽就已經不想殺劉邦。

劉邦沒死在鴻門宴上,曹無傷“功不可沒”
而項羽放下殺心,使劉邦得以從鴻門宴逃生,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便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
可是,眾所周知,項羽當初之所以勃然大怒,正是曹無傷派人到項羽面前挑撥,曹無傷是想置劉邦於死地的叛徒,為何卻説他是拯救劉邦的功臣?
我們且看曹無傷是如何中傷劉邦的?據《項羽本紀》記載,“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乍一看,曹無傷的話似乎很有攻擊力。如果你是項羽,秦朝大半江山都是自己攻破,而劉邦卻率先進入關中,還想做關中王,還掠奪了關中的所有財物,你會不會憤怒?
正常人第一反應都難免憤怒,項羽也不例外。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冷靜下來仔細想想,會發現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從理性上説,項羽不應該憤怒,也沒有憤怒的理由。
很少有人注意到,曹無傷向項羽出賣的三條情報: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沒有一條真正靠譜,其中一條是廢話,兩條是謠言。我們不妨逐一分析:

劉邦沒死在鴻門宴上,曹無傷“功不可沒”
沛公欲王關中。這是一句廢話。先入關中者為王,這是懷王主持的約定,劉邦先入關中,當然想做關中王。換誰先入關中,都會想做關中王,這是無可厚非的。項羽後來將劉邦封在漢中,固然是出於監控他,也未必沒有受關中王的條約影響。所以,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這點,根本不需要曹無傷向項羽告密。
使子嬰為相。這是一句謠言。劉邦稱王,絕對不可能用子嬰為相,如果那樣做,置蕭何、曹參等功臣於何地?況且,歷史上也沒有任用前朝亡國之君為丞相的先例,秦始皇滅六國,可曾任用六國君主為相?即使不考慮功臣和歷史問題,劉邦也不可能用子嬰為相,子嬰是前朝君主,迫不得已才投降劉邦,怎知他沒有復國之心?用子嬰為相,不是往自己身上埋定時炸彈嗎?貴族出身的項羽,對政治規則熟稔,應該能想到這點。
珍寶盡有之。這一句斷章取義,實際上,也是謠言。劉邦集團入關之初,確實曾掠奪珍寶,但經樊噲和張良勸諫後,劉邦便下令約束軍紀,不再掠奪。可問題的關鍵是,項羽知否知道呢?項羽是知道的,因為曹無傷的人走後沒多久,范增便對他説: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范增已經明確告訴項羽劉邦根本不貪財貨。這是來自楚軍的情報,在項羽眼中,自然比曹無傷的挑撥之言更可信。
當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面前中傷別人時,一定要有憑有據,至少不能讓對方發覺破綻,否則,非但不能起到中傷的效果,反而會讓對方認為自己是個造謠污衊的小人。
顯然,曹無傷便成了項羽眼中的小人。如果你是項羽,當你發現曹無傷出賣的情報全不靠譜,曹無傷中傷劉邦的信息都是污衊,你會怎麼想?當然會認為曹無傷在挑撥雙方關係。

劉邦沒死在鴻門宴上,曹無傷“功不可沒”
所以,當項羽發現曹無傷的情報不靠譜時,就已經放下對劉邦的殺心,甚至還可能產生了某種愧疚心理,覺得自己冤枉了劉邦。何況,此後還有項伯替劉邦辯護,“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就更不想殺劉邦(項伯勸説項羽能成功,也是因為項羽當時已經對劉邦不懷殺心)。所以,司馬遷也明確記載,項王許諾(善待劉邦)
鴻門宴上,項羽的表現,也完全證實了這點。劉邦一見項羽,便向他道歉,“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項羽是如何回應劉邦的?項羽説,“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出口便把曹無傷 出賣了。項羽為何要出賣曹無傷?因為他很認同劉邦的話,曹無傷是個小人,再聯想到曹無傷提供的情報毫無價值,項羽覺得沒必要替這樣的人保密。
鴻門宴上,真正想殺劉邦的人是范增。但也正因為項羽不想殺劉邦,所以范增始終無法得手,最後,還讓劉邦以“如廁”為由逃脱。
如果曹無傷的挑撥水平不那麼拙劣,鴻門宴事件還是會發生,但項羽不可能對劉邦產生愧疚心理,項伯也不可能那麼輕易説服項羽,劉邦便很難從鴻門宴上逃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説,曹無傷是不是“功不可沒”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0 字。

轉載請註明: 劉邦沒死在鴻門宴上,曹無傷“功不可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