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朱萬平 範芊芊 每經編輯:陳俊傑
作為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導,傅彥曾在高校摸爬滾打10多年,擔任過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曾在高校摸爬滾打10多年,作為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導,傅彥還擔任過該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在高校雖然賺得不算多,但日子過得很舒適。用她的話講:“手下有10多個團隊,管理上百人的學生。研究方向也比較領先,也能申請到各種國家研究基金。”
2012年,傅彥卻一腳踏入大數據行業。從高校投身企業開始創業,10年後,在這個互聯網巨頭環伺的行業中她終於小有成就。傅彥所創立的數之聯,近年來基本以超過50%以上的速度在發展,去年6月公司完成了由中科招商、中光防雷(300414.SZ)等投資的1.6億元C輪融資,估值達到20億元。2021年12月底,四川證監局網站顯示,數之聯正接受IPO輔導。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傅彥在公司總部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傅彥講述了創業10年的心路歷程,也坦率地表達了公司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
傅彥接受記者專訪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建議加大政策扶持民企,政府項目給民企更多機會
從2012年成立開始,作為一家深耕大數據領域的高科技企業,數之聯已經走到了第10個年頭。10年間,傅彥坦言,從開始做企業到現在,經歷了太多的艱難和困苦。“能夠生存下來是很難的”。
儘管發展到現在,數之聯面臨的已不再是生存問題,不過傅彥依然表示,互聯網巨頭環伺的環境下,競爭異常殘酷。“目前公司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有兩個。一是機會公平;二是回款的及時性問題”。
在傅彥看來,對民營企業政策依然有一些潛在的限制。數之聯很大一部分業務聚焦於智慧軍工、智慧政務領域,“實際上,我們的技術水平並不差,但要想成為政府的核心供應商卻是非常困難”。
據傅彥介紹,在前期承接政府項目中,政府往往會通過自己的平台集成項目,巨頭企業拿到項目的大頭,而數之聯這類的民營企業只能承接到一部分。
另一個傅彥面臨的棘手問題是項目回款的及時性。而軍工、政務等領域的回款週期很長。
數之聯這類科技企業,在人力、研發等方面投入很高。如何平衡現金流是傅彥最關心的問題。在公司現金流最困難的時候,傅彥等創始人不得不自掏積蓄甚至是賣掉房子給員工發工資。
對此,傅彥建議,希望在政府項目中能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機會,另外也希望有關部門對民營企業能夠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社保等方面,讓民企能夠更好發展。
作為一家科技創新型的企業,傅彥的另一條建議是希望國家重視對於硬科技行業的支持。從大國走向強國,需要從“代工製造”走向“自主製造”。
“一方面,直播等互聯網經濟繁榮,這對國家硬科技提升實際上是很有限的,甚至還暴露出偷税漏税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國在工業軟件等硬科技領域存在卡脖子問題,與西方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傅彥説,希望科技的創新發展能夠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談公司發展:未來向芯片檢測等領域延伸
從最開始一個很小的科研團隊起步,如今的數之聯已打入了諸多行業龍頭的供應商體系。尤其是在面板“缺陷檢測”領域,數之聯已是行業的細分龍頭。目前在面板行業排名前10的企業,已有8家是數之聯的客户,包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惠科、華星光電(TCL)、維信諾等。
所謂面板“缺陷檢測”,具體而言是通過AI機器視覺去判斷面板是否存在缺陷,什麼位置有什麼樣的缺陷,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些缺陷。要打入面板行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剛開始我們只是一個小團隊,雖然有一些技術,但對行業的理解並不深入,也沒有成功的案例。這就造成了一個信任上的問題,別人是否願意給你機會去試。”傅彥説。
數之聯在面板行業第一家客户是京東方,但過程也頗為曲折。2018年左右,京東方準備用AI機器視覺的方法進行面板“缺陷檢測”,數之聯得到了一個入圍的機會。“當時京東方選了幾家廠商,包括美國和韓國知名企業、國內BAT級別大廠進行PK。”傅彥説。
“當時,公司一幫年輕人很拼命做出了產品,而其他的大公司它們覺得自己的產品非常牛,可能並沒有花太多精力去做。對這些巨頭而言,即使落標也沒有太多損失。”傅彥回憶稱,在隨後的第一輪測試中,數之聯擠到了前三名,超過了一些巨頭的水平。
在之後的正式公開招標中,數之聯以遠低於其他競爭對手的報價,加上承諾提供定製化的開發,成功拿下了京東方的訂單。
在打入京東方體系後,越來越多面板企業成為了數之聯的客户。“現在幾乎所有的面板廠,它們建任何一條生產線都會用到我們的產品。”傅彥對記者説。
目前,國內面板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各大面板廠商也在大力擴產。2020-2021年,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等陸續投產共計8條7代以上的LCD(液晶面板)生產線。此外,面板廠商也積極佈局 OLED(有機發光半導體)領域,尤其是在柔性OLED上。目前,僅京東方一家便在成都、綿陽、重慶、武漢、鄂爾多斯等地佈局了6條OLED 產線。
談到未來,傅彥表示,除進一步深耕面板檢測領域外,公司也會向芯片檢測領域進軍。在她看來,面板的“缺陷”檢測與芯片的檢測是存在一些共通之處的。“目前,國內的芯片生產廠商還比較少,並沒有面板產業這麼成熟,但我們一定會緊密跟蹤這一領域”。
建言數據安全:用法律與技術發展來保障
作為一家大數據企業,在專訪中,傅彥也談及她對行業的一些看法。目前,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已經滲透進金融、工業、政務等各行各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海量的數據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支撐,人工智能技術則使海量數據迅速得到處理與分析。
相較於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小數據受到的關注較少,所謂小數據是指在僅有少量數據的情況下利用小樣本數據集進行訓練的人工智能方法。
去年9月,美國相關的研究報告《小數據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指出,長期被忽略的小數據人工智能潛力不可估量。
近日,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提出一個觀點,AI 領域的下一個重大轉變方向,是從大數據轉向小數據、優質數據。
對於小數據是否會代替大數據,傅彥的觀點是,不是説完全從大數據過渡到小數據,從技術來講可能會有一種發展趨勢。“大數據、小數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隨着技術的發展,我們會遇到很多複雜的場景,其中很多數據是稀疏或者缺失的狀態,例如水下很多數據是無法採集的,在技術上還有很多問題亟待突破。”
除挖掘數據價值,人工智能與數據行業另一個熱點話題是數據安全。數據時代,不經意間就會發生信息泄漏,用户的隱私信息如何被保障,這是否會成為阻礙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傅彥看來,任何一個新技術或新產品的出現都會帶來另一方面的問題,“數據的不安全隱患在行業發展中是存在的,但不佔據主導地位。”傅彥説道。
為規範行業, 國家去年也陸續出台信息安全相關法律。9月1日,《數據安全法》開始實施,對數據處理活動、安全保護、開發利用提出了明確的合規要求,11月1月,《個人信息保護法》也開始實施,這兩項法律共同築起了我國信息安全保護的法律體系。
傅彥認為,“國家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對數據安全問題進行監管,技術也會對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保障,就不會阻礙人工智能技術在數據領域的應用。”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