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早戀”“定娃娃親”“壟斷親家”……這幾天,有關中學生早戀的話題衝上了熱搜,源於北京海淀某名牌初中裏的一名老師發現了班上兩個學生早戀,請家長來談話,結果當場被家長懟:“您不要干涉,只要不耽誤學習就行。”老師感慨,現在的家長咋對早戀那麼包容呢?
熱搜榜上,家長提出的“科學早戀”觀引發了激烈討論,閲讀量達1.2億。家長的觀點十分直白:“兩個學霸能相愛,至少以後孫子不用我來帶。學神組合多傲嬌,未來孫子學習不用我來教。這樣的早戀才具備科學性。”相比於之前的談早戀色變,一味地“棒打鴛鴦”,或者痛罵孩子“不害臊”“丟人現眼”,如今“早戀”一詞在相當一部分家長心目已經變得很坦然了,甚至還有家長因孩子早戀而關係熱絡,逢年過節還會互相走動,連壓歲錢也會包雙份。
新浪對“你能接受孩子早戀嗎”展開了網調,結果顯示,52%的家長表示能接受,不能接受的佔25%,表示“無所謂,不干涉”的佔20%。有意思的是,吃瓜網民的留言頗具喜感:“戀愛也要贏在起跑線上。”他們贊同“牛校牛娃”早戀的理由,與當下成人婚介市場流行的匹配方式較為契合:第一,都是本市人,沒有地域差異;第二,都是相似家庭,親家的學歷層次無較大差異;第三,雙方家庭條件相當,實力肉眼可分辨,不存在什麼貓膩。
孩子早戀問題歷來令教師頭痛,生怕帶壞了班風校風。但是,松江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張貞卻説:“在我的世界裏,沒有‘早戀’這個概念。花季年齡的少男少女因第二性徵開始顯露,體內大量性激素分泌,出現性懵動,對身邊的異性產生愛慕,想要擁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異性有交集,實屬正常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張貞認為,少男少女的相處,沒有利益紛爭,沒有複雜的人際糾葛,只有美好的互相欣賞,是非常美好的,他們有權利自主經營自己的感情,不應人為貼上“早戀”的標籤。
此前,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課題組調查了京滬穗三地的青少年性健康狀況,初中生中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為10.6%,高中生中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為42.3%。男女生開始與異性正式交往的平均年齡分別為14.73歲和15.14歲。以接吻為例,青少年的允許度從1999年11.1%,到2004年的12.6%,再到2017年的23.5%,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調查還顯示,多數家庭能坦然面對孩子的性問題,而且,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傾向正面回應孩子的性問題,如碩士以上學歷的父母會正面回答孩子性問題的比例為78.7%和82.9%,比初中以下學歷的父母分別高出28.5和25.9個百分點。
“社會對青少年的異性交往抱有寬鬆和接納的心態,這是個好現象。尤其是家長,對孩子的早戀也大多不像過去那麼緊張了,心態也趨於平和,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對青少年心理的掌控還是比較準確的。”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陸瑜芳説,進入青春期,少男少女都需要去探索“我是誰”“我和別人有什麼不同”,特別是“我與異性有什麼不同”。所以,在這段時期步入戀愛,嚴格地説不叫“早戀”,現在心理學界將之稱為“青春期戀愛”。儘管家長的態度變得更為寬容了,但學校還是有必要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分享怎樣對待青春期孩子的成功經驗與失誤教訓,如果發現孩子與異性的關係超出了同學友誼,就必須及時教給他們一些科學的異性交往知識的,包括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常識,特別是如何處理異性之間的親密關係,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早戀”。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