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絕境中的掙扎:羅馬帝國臨死前的致命內鬥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經典

在西羅馬帝國末年,羅馬元老院陷入了羅馬派與蠻族派的紛爭。他們都有敉平亂局、拯救帝國的意願和決心,但其鬥爭反而導致了殘酷的內耗,甚至更帝國帶來更大的災難。隨着西羅馬帝國在蠻族的怒潮中黯然謝幕,曾經的紛爭也都成為了末日前的徒然掙扎。

蠻族大遷徙的第一幕

席捲歐洲大陸的蠻族大遷徙,對羅馬帝國的衝擊從公元377年著名的亞德里亞堡之戰開始。東方皇帝瓦倫斯戰死沙場,東部的野戰軍遭受重創,此後被選出來救場的狄奧多西一世,面對侵入巴爾幹的哥特人等蠻族往來奔赴,焦頭爛額。

由於帝國的亞洲部分仍被兇橫的薩珊波斯所牽制,狄奧多西在飽受蠻族摧殘的巴爾幹半島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兵源。在屢戰屢敗的尷尬局面下,他迫不得已對哥特蠻族實施分化瓦解,依賴哥特人中的背叛者擴充自己的兵力。

公元382年,哥特人與帝國簽訂了和平條約,狄奧多西允許哥特人在帝國內部定居,哥特人派2萬人到帝國軍隊內服務。顯然,因為長期的土地兼併、貧富分化,缺乏自耕農兵源且階級矛盾尖鋭的羅馬帝國,又因為4-5世紀歐洲平均氣温下降、災害頻發、糧食減產而內憂外患越發激烈,根本無力徹底消滅或驅逐這些哥特人。

狄奧多西的做法算是解決了一時的問題,卻也進一步促進了羅馬軍隊的蠻族化,打開了可怕的潘多拉魔盒。由於帝國明顯的衰弱和蠻族數量的激增,羅馬帝國失去了像過去那樣令為己方服務的蠻族同化的能力,哥特蠻族保持着其部落組織,埋下了未來禍亂的隱患。

西部的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駕崩之後,西帝國局勢極為不穩,狄奧多西多次出兵干涉西部,並在瓦倫提尼安二世遇弒之後,在冷河之戰中打垮了西部的軍隊。這場極為慘烈的戰役使得東西帝國的野戰軍都損耗慘重,狄奧多西試圖在這次內戰中消耗哥特人的力量,但卻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西哥特族大將阿拉里克的怨恨。

由於自耕農的減少,羅馬帝國後期損失的兵源是難於補充的。而蠻族卻能源源不斷從帝國邊境以外獲得補充,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困局。

混血大將斯提里科

狄奧多西去世後,長子阿卡迪烏斯掌握東帝國,而次子霍諾留掌握西帝國。霍諾留的輔佐者是狄奧多西曾經最信任的大將斯提里科,一個汪達爾人和羅馬人的混血兒。

有些人認為,斯提里科被殺害是因為他的汪達爾血統,並因此攻訐羅馬帝國晚期非常排外,這種説法實在是太荒謬了。從文化認同來講,斯提里科毋庸置疑是羅馬人,但這不妨礙他的蠻族派身份,而這才是斯提里科被殺害的主因。

斯提里科究竟有沒有與西哥特領袖阿拉里克勾結,養寇自重?考慮到兩人在狄奧多西時代曾經是親密的戰友,雙方的聯繫很可能一直都存在着,但這無法作為斯提里科養寇自重的證據。反倒是斯提里科在巴爾幹追剿阿拉里克時,東帝國害怕被斯提里科干涉內政,反而寧願讓斯提里科放走阿拉里克,不讓斯提里科得競全功。顯然東西帝國的互耗,在羅馬晚期造成了驚人的損害。

斯提里科的功績除了多次擊退阿拉里克之外,還有主持平定北非的摩爾人吉爾多叛亂,以及殲滅東哥特領袖拉達蓋斯率領40萬蠻族入侵的菲耶索萊戰役。

在面對父親的同族汪達爾人與阿蘭人、斯基爾人組成的入侵高盧聯軍時,斯提里科並沒有顧念同胞之誼,而是説動了更加兇悍的法蘭克人來應對,汪達爾聯軍遭受重創,但殘部仍流竄到西班牙,而法蘭克人也趁機擴展了在高盧的勢力,不列顛的羅馬軍隊則渡海進入高盧,其領袖稱帝分裂了帝國,自稱君士坦丁三世。

這一團亂麻的局面被認為是斯提里科為了討伐拉達蓋斯,調回了萊茵河前線的駐防軍隊導致的。然而面對如此密集的蠻族入侵,除了拆東牆補西牆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

斯提里科主張籠絡阿拉里克,利用西哥特人的力量平定高盧的僭主君士坦丁三世,這一決策導致他被帝國中的羅馬派攻訐,並遭到殺害。但是,隨後我們可以看到,當斯提里科軍中的大量蠻族譁變投靠阿拉里克之後,看似秉持大義的羅馬派卻根本沒有抵禦外敵的軍事力量,最終導致了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洗劫的慘劇。

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羅馬派還是蠻族派?

斯提里科遇害之後,霍諾留皇帝的妹夫和共治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被認為西羅馬帝國晚期成就顯赫的將領之一,由於他是霍諾留親手提拔,一般也被認為是羅馬派,比起斯提里科,君士坦提烏斯三世麾下的軍隊中蠻族成分較少。

但君士坦提烏斯三世主要的戰功,是平定高盧的僭主君士坦丁三世,以及約維努斯和塞巴斯蒂安努斯。這些戰績是在阿拉里克的繼承者阿陶爾夫(在羅馬圍城戰中劫走並娶了霍諾留的妹妹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協助下取得的,這些戰役同樣擴大了西哥特人的勢力範圍。

隨後,霍諾留許諾將高盧和西班牙割讓給西哥特人,並每年提供一批糧食,換取西哥特人的名義臣服。隨後君士坦提烏斯三世轉戰於西班牙,攻打汪達爾人、阿蘭人和蘇維匯人,其行為簡直是在為哥特人火中取栗製造有利環境。

而且羅馬派就一定可以信任嗎?霍諾留任命殺死斯提里科的軍官赫拉克良為北非總督,讓他從北非徵集糧草人員,重建軍隊,結果赫拉克良利用民憤於413年在迦太基稱帝,並攻入意大利。當時西帝國的主力正在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率領下與西哥特人一同討伐高盧的僭主,好在皇家衞隊成功地在亞平寧山脈的奧克里庫倫山口截殺了赫拉克良,才平定了這場禍患。

不能否認斯提里科長期熱衷於以蠻制蠻的策略,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對蠻族的依賴並挾以自重。但由於霍諾誅殺了斯提里科,導致帝國中樞虛弱,更是助長了各方陰謀家的野心。為了穩定局面,帝國仍然採取了斯提里科生前選擇的依賴西哥特人的國策,並付出了遠比斯提里科原先計劃更多的土地為代價。

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

埃提烏斯被稱作“最後的羅馬人”,以在沙隆之戰中擊潰匈人王阿提拉的軍隊著稱,但他曾經在匈人中作為人質,征戰史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藉助匈人的力量,打擊勃艮第人、巴高達叛軍以及西哥特人。

顯然,由於利益糾紛,霍諾留與西哥特人的聯盟是無法長久的,西哥特人再次對帝國反戈相向,給帝國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讓他們獲得西班牙和西南高盧這樣廣闊的土地無疑是太大了。如果再考慮到瓦倫丁尼安三世時代汪達爾人又攻取了北非,這時候的西帝國只剩下意大利和部分高盧了。

在匈人王阿提拉來犯的致命時刻,埃提烏斯又與西哥特人結盟,擊敗了阿提拉。為了制衡的考量,埃提烏斯勸説西哥特王子托里斯蒙德放走了阿提拉。結果次年,阿提拉就又攻入意大利,攻陷了拉文納並直逼羅馬,西哥特人卻因匈人沒有威脅己方的領地而拒絕出手。

這時候,帝國中樞的羅馬派終於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説服東羅馬帝國出兵攻擊匈人的老巢潘諾尼亞。阿提拉驚慌失措,終於在教皇利奧一世的勸説下回師,但已經對意大利造成了很大的損害。

顯然,在阿提拉入侵意大利時,埃提烏斯的制衡手段已經失靈了,這也顯示出蠻族派的“以蠻制蠻”戰略並非時時都有效的。阿提拉暴亡後,西羅馬帝國雖然已經喪失了絕大部分的領土,但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殘餘的高盧領地上的僭主和叛軍被消滅,勃艮第人被擊潰,西哥特人則忙於穩定他們在圖盧茲和西班牙的王國。

此時,埃提烏斯作為蠻族派的領袖,其挾蠻自重的問題就給帝國中樞帶來了挑戰,而且,由於羅馬帝國和蠻族的關係相對穩定,其存在的意義也就不大了。如果瓦倫丁尼安三世殺死埃提烏斯後能夠平穩完成權力交接,至少此後帝國能夠在東帝國的扶持下繼續生存下去。

但事實上,勸説瓦倫丁尼安三世誅殺埃提烏斯的羅馬派領袖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又是一個野心勃勃的陰謀家,隨後就串通埃提烏斯餘黨刺殺瓦倫丁尼安三世而篡位,又向瓦倫丁尼安三世的寡後莉西尼亞歐多克西亞逼婚,莉西尼亞歐多克西亞迫不得已向北非的汪達爾人領袖蓋薩里克求援,又導致了汪達爾人再次洗劫羅馬的慘劇。

而狄奧多西王朝在西帝國絕嗣之後,西羅馬帝國就越發動盪不安,蠻族又開始在帝國中樞取得巨大影響力。於是在最可怕的匈人危機已經解除的情況下,西羅馬帝國反而重又走向了滅亡的不歸路。如果瓦倫丁尼安三世能求助於東帝國,在做好一切防備的情況下處理掉埃提烏斯,情況或許會大有不同。

小結

西羅馬帝國晚期致命的問題終究是“君視民如草芥,民視君如寇仇”。越來越多公民淪為奴隸或隸農,而小冰期的來臨使得他們生活越發困苦,人民反抗不斷。

城市的衰落、社會的兩極分化、自由平民階級之趨於消滅和隸農制度的流行,使得帝國境內合格的兵源越來越少。因此,統治者越來越多的在帝國的各型軍隊中僱傭蠻族人。蠻族士兵不僅由於粗獷勇敢而具有更適合的當兵品質,而且由於他們與帝國內被壓迫人民沒有直接關係,因而在政治上更為可靠。

事實上,由於羅馬帝國晚期沒有任何一個領袖有能力對土地進行有效的重新分配,在危機局勢下這樣做也很可能導致更大的變亂,在蠻族入侵中尋求生存之路就成為了走鋼絲一般的模式。拜占庭帝國通過靈活巧妙的手腕渡過危局之後,才在查士丁尼時代開始打擊貴族地主的勢力,而西羅馬帝國則在突圍之路上屢次發生無法修正的差繆,終於導致羅馬的榮耀埋葬在蠻族的煙海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