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亂鬥時期,期間更是有石敬瑭這般勾結外族,稱臣契丹,獻幽雲十六州的不恥之事,而在後晉被契丹所滅,劉知遠建立後漢,不出幾載旋即而亡被後周郭威替代之後,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割據山西一帶,同時稱帝,這個政權在歷史上被稱為北漢。954年,郭威去世,他的侄子柴榮登基,新君上位,政局不穩,北漢政權也果斷抓住這個機會,劉崇傾全國之兵,並向契丹借兵,兩路聯軍一路南下,以攻破後周為目的,一場大戰一觸即發。然而這場戰爭的"優勢方"北漢、契丹卻最終落敗,這又是為什麼呢?
後漢滅亡
我是山西太原的一個農民,雖然我曾經跟隨過後漢皇帝劉知遠上過戰場,但是這也是過去的事情了,而我這不是也因為戰場上受傷而離開了軍營,雖然我喜歡那裏,但是我卻不能再為軍隊做出任何貢獻,只會成為別人的拖累,這不在家鄉成為了一個讀過幾年書、當過幾年兵的小小農民,也在這片土地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自然也找到了自己內心所愛,也開始結婚生子,這不,孩子今年已經三歲了。
郭威
乾祐三年三年,繼位的後漢皇帝劉承佑被殺,原因很簡單,就是試圖殺死當時外出作戰的大將軍郭威,其實那個時候郭威並不想起義,只是皇帝做的實在是太難看了。他害怕楊邠、郭威、史弘肇與王章四位輔政大臣分權,所以想要殺死他們,這樣的想法很好,畢竟是一代帝王,任誰也不想帝王權利被他人染指,但是,他錯就錯在把郭威當成和其他三位文官一樣了。當他謀害那三位文官的時候,朝廷沒有掀起任何波瀾,但是同樣的方法放在郭威身上就不一樣了。皇帝秘密派遣刺客前去刺殺郭威,但是沒想到那名刺客居然是郭威的人,原本根本沒有任何政治野心和思想準備的郭威得知真相後迫於無奈,開始起兵。
但是皇帝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在郭威兵臨城下之際殺死了郭威的所有在京親眷,這樣,他們不反也得反。乾祐四年皇帝兵敗被殺。而此時的郭威依然沒有稱帝的打算,於是就在劉氏宗親中選擇了一個人立為皇帝——這個人就是劉知遠的侄子劉贇,也是劉崇的兒子,但是那人並不聽從郭威管轄,還未至京師便被郭威所殺。這時候郭威才稱帝,並且建立了大周政權。
北漢
北漢建立
可是雖然後漢滅亡了,但是劉氏宗親還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也佔據了河東十二州稱帝,延續漢朝國祚。當初後漢高祖稱帝之後就將河東之地盡數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劉崇,但是劉崇並不是一個善於治理的人,反而貪財好色,河東百姓也長時間在他的欺壓之下。而劉崇在成為皇帝之後的第一件事那就是開始討伐滅漢的元兇——後周。
而當時的北漢國國力極其衰弱,佔地面積僅僅是原本後漢國的五分之一,而且北漢國經過了長時間的壓迫,所以很難支持長時間的戰爭,但是為了復仇更為了爭奪天下,北漢皇帝劉崇還是要拼殺,畢竟除了滅國之恨外還有殺子之仇。
劉崇
稱侄契丹
北漢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北方有契丹外族的敵視,南部有後周的虎視鷹顧,而北漢之所以建立就是因為後周的滅國,所以,對於北漢來説,後周就是死敵,因此,劉崇做了一件對於他來説極其正確的一件事就是向契丹稱臣。
其實向契丹稱臣他並不是先例,前面有石敬瑭的割地稱臣,後面有劉知遠的假意稱臣,而這次劉崇的稱臣做的是"盡善盡美",除了稱臣之外還繳納歲貢,甚至是向契丹皇帝稱侄。就這樣,北漢開始與契丹產生了聯繫,由於要向契丹納税,所以百姓的税賦也就更高了,而我們村子的基本上已經走了一半了,本來我也想要走的,但終究未能成行,究其原因第一是故土難離,這畢竟是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第二,我腿有殘疾,不能遠走,一旦讓那些人抓住會連累我一家人;第三就是我的孩子還小,難以忍受路途上的顛沛流離,因此,我們也就不能像其他人家一樣去南方避難,也只能在這小村莊中過着僅有的消停日子,可是愈加嚴重的賦税也只能讓我望地興嘆,但是生在亂世就是沒辦法。
契丹騎兵
就在北漢皇帝稱帝的兩年時間裏,有了契丹的幫助,北漢皇帝也開始認認真真的打起仗來,但是,他的策略也是相當簡單,就是死纏爛打,哪怕是犧牲自己,也得同樣咬下一塊肉。但是大部分出力的也還是北漢的軍隊,契丹的軍隊雖然出動,也多是坐山觀虎鬥,基本上不插手,契丹的作用就是壯壯聲勢,可是北漢的軍隊也只能打一些小型戰役,大仗北漢還沒有實力大,而劉崇自己也沒有指揮的能力。因為後周的皇帝郭威那可是跟隨劉知遠一仗一仗打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敗績,劉崇想要與他硬碰硬還是不敢的。
可是哪怕小打小鬧也會有損耗,就在這兩年的時間裏,國庫基本上已經耗盡了,而且百姓已經走了十之三四,儲備的糧草也已經沒了大半,就這樣,北漢的朝廷可以説得上是搖搖欲墜,畢竟税賦已經很重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對於劉崇來説天大的好消息傳來了,那就是後周皇帝郭威去世,他的侄子柴榮繼位。皇帝駕崩,新君繼位,這對於劉崇來説是大好時機,就連我都知道新君繼位一般國家都會不穩,而且會清理一部分所謂的前朝功臣,樹立自己的權威,那麼混跡官場這麼多年的劉崇自然也清楚這件事情,所以劉崇決心這次一定要趁着這個時機將後周一舉打敗。
柴榮
因此劉崇決定傾全國之力蕩平後周,自然就開始招兵買馬了,甚至還強行徵兵,將那些年滿十七歲的青年男子全部編入軍隊之中,自然像我這樣的老弱人家也不要,那些日子就聽四周聲聲哭喊,但是沒有辦法,都無法抵抗官府的欺壓。
就這樣,劉崇湊齊了近十萬兵馬,自然還要請求契丹派兵相助。而契丹自從在後晉時期佔領了中原部分土地,但是由於契丹在中原燒殺劫掠民心盡失,因此無法在中原立足,而這次,有了劉崇的邀請,甚至也瞭解到後周的困境,因此也就派人帶兵,協同劉崇進攻後周,當然有機會再一次入主中原也是可以的。就這樣劉崇就開始帶着本部人馬以及契丹人馬一起進攻潞州,而潞州正是後周都城的第一道防線。
戰場殺伐
而此時的後周新君柴榮也提前偵知了北漢的行動,也知道北漢是傾全國之力進攻後周,而且還有契丹兵馬相助。如果是隻有這兩方暫時還好抵抗,最怕的就是在戰爭的時候後周周邊的其他國家也想分一杯羹,戰爭最怕後方不穩。而且面對這樣氣勢洶洶的入侵者來説,後周的軍隊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取得勝利。
新即位的柴榮還沒有來得及脱下孝服就決定御駕親征,自然當時反對的大臣很多,但是柴榮已經做好了全面親征的準備,所以那些反對的大臣也就無話可説,但是這就為朝堂之上留下隱患,如果柴榮得勝歸來,那麼一切無事,如果戰敗,那麼等待他的就是阿鼻地獄,那些反對他的大臣會隨時隨地將他推翻,因此,這一仗對於柴榮來講也是事關生死。
柴榮
就在北漢劉崇的軍隊還尚未到達潞州之前,柴榮的軍隊已經進入澤州城,澤州的百姓見到皇帝自然喜不自勝因此紛紛圍住皇帝的御攆,想要一睹皇帝真容,而柴榮也是一個愛民的皇帝,聽到百姓這般想法也就下車與百姓見面、與當地的士兵見面,這樣的舉動大大增加了柴榮的士氣。
就在柴榮繼續率兵北上之時,終於與北漢契丹聯軍遇上,戰爭開始之時由於劉崇不善指揮,所以柴榮先行取得勝利,但是由於柴榮後續軍隊未能及時到達,所以導致後續的戰爭接連失敗,一直處於劣勢。而劉崇也看後周兵力不足,也就開始輕敵,但是契丹的元帥是精明人,時常勸諫劉崇不要輕敵,但是劉崇並不聽從,甚至將契丹元帥惹怒,一氣之下領兵到別的地方駐紮。
但是由於兵力懸殊太大,所以後周也就難以抵抗北漢的進攻,甚至柴榮親自帶兵督戰,而這時的趙匡胤、張永德見此情景也站出來衝殺。因為柴榮親自督戰,所以後周士氣大振,人人奮勇拼殺,當時的局面很快就轉危為安,就在劉崇覺得不應該兵敗之時,柴榮親自率兵衝進劉崇營帳,而當時的劉崇驚懼不已,急忙帶親信撤退,而當時北漢主將由於戰馬突然倒地而被後周將士斬殺,由於主將被殺,皇帝逃走,北漢軍隊大亂,而此時的劉崇狼狽逃竄,就這樣的一場戰役以北漢打敗告終,最可笑的是契丹見劉崇兵敗居然按兵不動,全軍而還。
後周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戰役就這樣結束了,由於發生在高平地區,所以這場戰役也被稱之為高平之戰。但是就因為這場戰役我們村子幾乎已經空了,田地荒蕪,雞犬之聲也很難聽到了,一片荒涼之境,也不知道那些逃去南方的村民們生活的怎麼樣?
總結
其實在北漢立國之後如果想要生存下去,那麼就必須要直面北漢與後周的戰事,北漢雖然地域狹小,但是面對後周還是有取勝的機會的,但是劉崇的能力承載不了他的野心,所以劉崇也就只有兵敗一個結果。但是後周在這場戰役中獲得勝利之後,柴榮也開始藉機整改軍隊,從而為統一做準備,中原王朝也由弱轉強。其實柴榮也算得上是一代雄主,只是可惜早死,不然其成就當不遜色與趙匡胤。
參考文獻
《新五代史》
《資治通鑑》
《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