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字文仲,後周太祖,邢州堯山人五代後周王朝的建立者,生於公元904年,卒於公元954年,諡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唐朝末年,大唐帝國早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徹底擊垮了唐朝的根基,從此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中和元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大唐名存實亡。
接下來便是軍閥擁兵自重,各自混戰,哀鴻遍野,途有餓殍。
就是在如此的亂世之中,哀帝天佑元年,河北之地上,一個男孩呱呱墜地,父親為他取名叫郭威。
從此開始了他坎坷而又傳奇的一生。
郭威生於官宦之家,其父郭簡乃是晉王李克用治下,順州刺使,總領一州之地,軍政大權,皆是由他管轄。按理説來,身為刺使的兒子。郭威本應該做他的富家公子,從小衣食無憂。
可惜生不逢時,在此亂世,兵荒馬亂,人命如草芥,説不得哪天就死於非命,哪怕你是一州刺使。果不其然,哀帝天佑二年,郭簡死於兵禍,年僅兩歲郭威幼年喪父。
然而,悲劇遠不止於此,父親死後,其母王氏帶他奔潞州,又在道上去世,郭威再喪母,自此淪為無父無母的孤兒。
好在姨母韓氏憐憫,收留於家中,好生撫養,郭威這才得以活命,而不至於餓死荒野。
隨後,天佑三年,梁王朱全忠篡唐稱帝,國號為梁,建都開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滅亡,中國歷史進入戰亂紛紛的五代十國時期。
而十八年後,郭威在姨母得撫養下,已經長大成人,生得魁梧壯實,勇力過人。參軍後深得澤潞節度使李繼韜賞識。李繼韜很喜歡郭威,郭威年輕氣盛,犯了不少事,但李繼韜很是遷就他。
郭威好鬥,喜歡賭博,又好喝酒,但有時也喜歡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閒逛,有一個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户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説:"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户一命嗚呼,郭威被抓進了監獄,李繼韜佩服他的勇氣和膽量,又將他放了。
後來李繼韜被李存勖發兵滅掉,郭威也被收編進了後唐軍隊,入了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
郭威生於亂世,長於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漸漸有了些名氣。
後漢建立,定都開封。郭威因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領,位至宰相。從此光宗耀祖,郭威之名,天下無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後,劉知遠逝世,隱帝劉承祐繼位,郭威被命為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時值於此,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後漢政權,風雨飄搖,搖搖欲墜。
這時,已經年過四十的郭威臨危受命,先於河中滅李永貞,後又相繼平定了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使後漢轉危為安。
之後,郭威又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
功高蓋主,此時的郭威已經讓隱帝感到了威脅,整日坐立不安。隱帝暗中安排,準備除掉郭威,而郭威毫不知情,自己將會成為第二個韓信。
不過,隱帝不是劉邦,他並沒有劉邦聰明。他殺了郭威全家,卻沒有殺掉郭威。鎮寧軍節度李弘義以詔書密示於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於是,採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於是羣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隱帝兵敗被殺,郭威帶兵入京,而後率軍北上抵禦契丹,途徑澶州,士兵兵變,黃袍加身,終於,在正月丁卯日,他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
可笑的是,短短十年未到,便是有人效仿其黃袍加身,將自己建立的大周,給竊走,而且更加輕鬆。
而此人,正是跟着他一手打天下的趙匡胤,想來也是淒涼。
郭威稱帝后,並不是像之前的軍人政權一般,窮兵黷武,極盡享樂。他崇尚節儉,仁愛百姓,曾對宰相王峻説:"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視減輕人民的賦税負擔,自己帶頭儉省,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並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用具當眾打碎,説:"凡為帝王,安用此!"
他免除後漢所設額外苛斂以及中唐以來地方官進奉的"羨餘物色";廢止了後晉、後漢一些極殘忍的刑法;民眾與蕃人"一聽私便交易",諸州所差散從親事官等,一齊遣散;對累朝極為嚴酷的鹽、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寬;廢除京城內無名額的僧尼寺院等。對恢復農業生產,郭威也採取了有效措施。授無主田土給數十萬歸中原的幽州饑民,放免其差税。以田分給現佃户充永業 ,使編户增加三萬多 。無主荒地聽任農民耕墾為永業,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郭威去曲阜拜謁孔廟、孔子墓,並下令修繕孔廟,禁止在孔林打柴毀林,造訪孔子後裔,提拔其為官,要尊崇聖人,以儒教治天下。
郭威文治武功,虛心納諫,勵精圖治,短短几年,後周便一改前朝之頹廢,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過,天妒英才,老天並沒有給郭威太多的時間來大展宏圖,僅僅讓他做了三年的皇帝。
廣順四年,郭威因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終年五十一歲。
郭威死後,他的義子柴榮,也就是後來的周世宗,將其葬於嵩陵。郭威不興土木,不勞民財,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安葬後,無宮兵守護,無僕役打掃。附近百姓數十户,憐其孤寡,愛其賢德,自願為其守陵,世世代代,永住於嵩陵。
郭威以唐為鑑,帝陵十八座,無一完好,皆是金銀所引。而文帝葬於霸陵原上,無帶其他,至今完好無損,所以嵩陵修建得簡單無比。只是麥田中的一丘土冢,上面佈滿荊棘野草,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冷落而蒼涼。
詩有云:"荊棘叢生舊衣甲,夕陽殘照袞龍袍。朔意正濃天肅靜,鐵騎縱橫成麥苗。"
溯其一生,滅後漢、誅隱帝、建後周,何其輝煌。
十八從軍,從小兵做起,東征西討,戎馬三十年,最終登上高位。西平蒲阪,北鎮鄴台,有統御之勞,顯英偉之量。他的成就都是他自己拼出來的,是為旋屬漢道斯季,天命有歸。
郭威一心為國,內鎮三藩,外御強敵。何奈隱帝失德,滅他滿門,兔死狗烹,郭威被逼無奈,這才舉兵反抗。
由是總虎旅以蕩神京,不無慚德;攬龍圖而登帝位,遂闡皇風。
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羣情大服,何遷善之如是,蓋應變以無窮者也。
其在位三年,改革累朝弊政,提倡節約儉樸;整頓吏治綱紀;減輕壓迫和剝削;招撫流民,組織生產;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準備統一,開展統一戰爭。由是國力大漲,百姓安居,北方強遼不敢輕觸其鋒,四周小國,惶惶不可終日。
所以魯國兇徒,望風而散,並門遺孽,引日偷生。
而,在其死後,更是未勞及一民,傷及一錢,獨葬於土丘之中,晨鐘暮鼓,聞佛音,享蟲鳴。
是為及鼎駕之將升,命瓦棺而薄葬,勤儉之美,終始可稱。
終其一生,評其功績,雖享國之非長,亦開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誅,議者譏其不能駕馭權豪,傷於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郭威這一輩子,生的悽慘,小小年紀便父母雙亡,淪為孤兒。可是也活的輝煌,戎馬半生,到也當的起梟雄二字。
可梟雄也會泣淚,若説父母雙亡,他還年紀尚小,明不得多少事理,感受不到有多悲傷,或許幾年便會忘卻。
可滿門被滅,兩個兒子青哥,意哥被殺,女兒,親侄也未能倖免。郭威有多痛,可想而知。後來雖然,殺了隱帝,報了仇,但死了終究還是死了,他們永遠不可能復活。
郭威是孤獨的,再也沒有一個至親的人,柴榮雖然賢德,但血脈的隔閡,終究是不能彌補。或許是如此的孤獨,反而讓郭威看得開了,因為他經歷過,也習慣過,早在髮妻柴皇后死去之時,他的心便是死了。
以至於,他稱帝之後,納了幾個妃子,卻無一人封后,其對柴皇后用情之甚,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