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講究“養兒防老”,在古代,養一個好兒子還能當皇帝
在中國古代,帝王們一般都會根據嫡長子制度,來選擇儲君。這是歷朝歷代皇位傳承的基本原則,它起源於西周時期,是聖人周公創立的。
但是,在歷史上,有許多君王會因為自己的喜好,不拘束於嫡長子制度,最終,會根據主觀意願來選擇繼承人。這種現象的出現,一些情況下則是因為皇帝特別喜歡某個皇孫,所以,連帶着就很喜歡這位皇孫的父親,並將其立為太子,以此確保皇位能夠傳到自己喜歡的那個皇孫手上。
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國人時常講究“養兒防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是因為沾了兒孫的福才坐上皇位的。
第一位:西周時期的王季。在進入封建王朝時代以前,周朝是我國皇權建立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周朝建國以前,先君太王生了太伯、仲雍和季歷三個兒子,其中,太伯是大兒子,仲雍是二兒子,季歷則是三兒子。但是,季歷卻有一個兒子叫做姬昌。根據記載,姬昌品行良好,舉止端莊有禮,很受太王喜愛。
太王看得出他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就想越過太伯和仲雍把王位傳給季歷,以此保證季歷以後把皇位傳給姬昌。太伯和仲雍知道後,就去了蠻荒之地過普通人的生活,不再和季歷爭搶王位了。後來,在太王和季歷都死了以後,姬昌順利登上了王位。
姬昌繼位後非常努力,果然不負眾望,最終,成為了一代名君,史稱“周文王”。
第二位:痴兒皇帝司馬衷。晉朝時,司馬炎從父親手上接過了皇位,建立了西晉,並把自己的長子司馬衷立為儲君。對於司馬衷的痴傻,晉武帝司馬炎並不是不知道,許多大臣都曾勸過他更換太子人選,但是,他卻一直沒有更換。可能是因為按照嫡長子制度,司馬衷正好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
雖然,在司馬衷以前,司馬炎曾經和皇后生了一個長子司馬軌,但是,這個孩子卻早早地夭折了。除此之外,司馬衷和宮女謝氏所生下的那個兒子司馬通,十分機靈,討人歡喜。司馬炎非常喜歡他,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再加上,有傳言説,廣陵有天子氣,將來會產生一個天子。
司馬炎覺得這是真的,所以,便把自己的愛孫司馬通封為了廣陵王。由此看來,司馬炎沒有易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司馬通。但是,司馬炎卻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立痴兒司馬衷為太子的這一舉動,竟然引來了天下人的不滿,最終,導致社會動盪,皇室內部紛爭不斷,外族趁機入侵國家。
最後,把他一手建立起來的西晉給顛覆了,實在令人惋惜啊!
第三位:瘸子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在靖難一戰以後,明成祖朱棣成功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政權,原本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熾,即明成祖的長子也被冊封為了太子,成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按理來説,朱高熾是王世子,現在他的父親當上了皇帝,他變成太子理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明成祖其實並不滿意朱高熾這個太子,之所以立朱高熾為太子,是因為明成祖在一番自我思想鬥爭後的結果。根據記載,朱高熾不僅體型龐大,而且,腿腳行動不便,留給明成祖的印象十分的差。明成祖擔心如果將來讓他坐上了皇位,會損壞國家的形象。所以,明成祖比較喜歡朱高熾的二弟朱高煦。
並且,在起兵奪權的時候,明成祖曾和朱高煦作過一個約定:“奪權成功後,立他為太子。”正當明成祖不知道是要按嫡長子制度立朱高熾為太子,還是遵照約定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時候,大臣謝縉的一個詞讓明成祖動搖不定的心堅定了下來,並最終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儲君人選尚未選好,朱高煦立國有功,按照約定是該立他為太子的。但是,明成祖的心裏卻猶豫不決,他悄悄地問謝縉立誰比較好。謝縉説:“朱高熾本性仁愛孝順,應立為太子。”明成祖不言。謝縉又説:“好聖孫。”明成祖聽後,十分滿意,便把朱高熾立為了太子。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明成祖最後之所以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完全是因為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
明成祖把興國的希望,都放在了朱高熾的兒子身上,所以,才會讓朱高熾成為了儲君。
第四位:清世宗雍正帝胤稹。在歷史上,人們普遍認為,當年康熙帝晚年廢黜二皇子胤礽的儲君之位後,之所以會立胤稹為儲君,是因為康熙帝喜歡胤稹的兒子弘曆。
康熙在晚年的時候對弘曆有多喜愛,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兩個事例看出:
第一件,是胤稹邀請自己的父皇康熙到圓明園遊玩之時,把自己的兒子弘曆介紹給父皇認識。康熙一看到知書達理、品行端莊的弘曆就十分喜歡,並且,在知道弘曆的生辰八字之後,康熙更是立刻把他帶回了宮裏撫養。要知道,這樣的殊遇,可是康熙那一百多個皇子皇孫從未享受過的。
第二件,則是在避暑山莊獅子園的時候,胤稹帶着自己一眾妻妾拜見康熙。康熙當着眾人的面誇獎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是一個“有福之人”,暗示她生下的弘曆將來必定會富貴的意思。康熙之所以只對作為妾室的鈕祜祿氏這樣説,主要是因為她生下了弘曆這麼一個寶貝兒子。
後來,弘曆登上皇位,是為乾隆帝,他經常説起以前自己跟在康熙爺爺身邊的故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雍正帝胤稹最後能在一眾兄弟們脱穎而出成為儲君,不僅僅有他自身的實力還跟弘曆的受寵有關。
綜上所述,“養兒防老”這古話,説得還真對。養兒子不僅能夠防老,還可以幫助自己登上皇位,何其高興。
參考資料:
【《史記·卷四·周本紀》、《資治通鑑·晉紀》、《明史·本紀第八·仁宗》、《清世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