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何進、袁紹謀誅宦官,此乃三國之始,但是這一件事充滿了蹊蹺之處。
用一句話敍述就是:各懷鬼胎。
一、西園八校尉
事情要從西園八校尉説起。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漢靈帝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分別是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下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典軍校尉議郎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諫議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瓊,小黃門蹇碩總管各軍,而漢靈帝劉宏自稱無上將軍,直接統領蹇碩。劉宏主要的目的還是要保證自己的安全,所以在南北軍之外弄了一支自己直接掌握的軍隊。在黃巾起義的大背景下,非常時期非常之舉,是很正常的。
而隨着這一軍事體制的建立,劉宏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隨之浮出水面,那就是接下來謀誅宦官和董卓進京整個事件的核心問題:誰當皇帝?
劉宏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進同父異母的妹妹何皇后所生的劉辯,一個是王美人所生的劉協。何皇后雖然受寵,但劉宏卻不喜歡劉辯,而喜歡劉協,想立他當太子,但是何進是最高的武職大將軍,位高權重,因此劉宏並沒有公開立下太子。西園八校尉的設立,其實就是在分何進的軍權,為劉協即位做準備。
果然,到了189年4月,劉宏死了,死前向蹇碩託孤,讓其輔助劉協登上皇位。劉宏認為西園軍在蹇碩掌握之中,有足夠的能力制住何進,幫助其愛子劉協登上皇位。但是劉宏忘了一點,宦官只不過是皇帝的家奴,他們權勢的根源完全在於皇帝本人,一旦宦官們依附的皇帝不在了,這些宦官也就沒有什麼能量了。這也是文人集團長期以來掩蓋的真相,他們都稱漢末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而士人集團自然是正義的一方,宦官集團是邪惡的代表。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劉宏沒死,蹇碩有非常大的權勢,因為他背後是皇帝。可當劉宏死了,蹇碩不過就是那隻老虎身前的狐狸。
蹇碩是忠於劉宏的,他準備先弄死何進,然後扶劉協登基。但其他人不一樣,蹇碩的同類,其他的家奴需要一個新的主子,在當時的情況下,宮中地位最高最有權勢的自然是何太后。直接投靠何太后不好麼?可以輕易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幹嘛要冒風險去擁立劉協?就算成功了,自己還是那個家奴,不會有任何變化。於是蹇碩被自己的同類迅速出賣,遭到何進的反殺。至此何進大獲全勝,劉辯順利登基,成為大漢帝國的新皇帝。這個就是核心問題,這一勝利,不是外戚集團對宦官的勝利,也不是士人集團對宦官的勝利,而是爭奪皇權的勝利,本質上是劉辯當皇帝還是劉協當皇帝的問題。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認識不到這一點,所有的事情是理不清的。這是核心問題。政治鬥爭,核心問題就一個,權力問題。放在那個時候,就是誰當皇帝的問題。不從主線着手,自然就跑偏了。所以三國史必須從189年5月,何進殺蹇碩説起。
二、謀誅宦官
當劉協登基,蹇碩被殺,何進已經獲得了全面勝利。剛才就説了,分析政治鬥爭,就是着眼於權力問題。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稱制,何進手握朝政大權,皇權和相權已經結合在一起,這對何進來説是個完美的結果。何進手中權力的基本盤來源於皇權,沒有何太后和自己的外甥劉辯,何進是不會有狗屁權力的。反過來説,何太后和劉辯孤兒寡母,他們的倚靠是何進,沒有何進,劉辯的皇位坐不穩。
而對宦官來説,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是皇權的附庸,皇帝經常性使用宦官的力量來平衡羣臣,有何太后、劉辯才有他們,何太后和劉辯倚靠的對象,正是他們依附的對象。一句話概括:其實,何進的基本盤是宦官。宦官和何進並不對立,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
何進之前的那個大將軍竇武,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搞不清,他以為士人才是他的基本盤。當然了,竇武的情況又和何進不一樣。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我們這裏就不講了。
殺掉蹇碩後,何進的權力已經達到頂峯,做為酬勞,積極和何進合作,並出謀劃策的汝南袁氏中的袁隗晉位太傅,與何進一起錄尚書事。
可是非常顯然,袁氏對這個酬勞是不滿意的。袁紹不停在何進耳邊忽悠:把宦官殺光!把宦官殺光!把宦官殺光!從此你就名垂青史了。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袁紹這個建議是沒有任何道理的,何進已經大獲全勝,為什麼還要把宦官全殺完?憑什麼?歷史學家解釋,這是士人對宦官集團的復仇。兩個字,扯淡。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是皇帝對付大臣的武器之一。現在何進已經大獲全勝,剩餘的宦官其實已經緊緊圍繞在何太后和新皇帝周圍,也就和何進結為政治同盟了。在全面獲勝的情況下,何進的謀主袁紹卻勸何進殺光宦官,居心叵測。
這是在剪除皇帝劉辯、何太后、何進自己的羽翼,事實上意圖就是架空皇權。
但是在漢朝所有的大將軍中,何進是最蠢的那一個,他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一個殺豬的,是體會不到士人集團的陰險的。殺光宦官,就是清除掉漢少帝劉辯、何太后的家奴,也就是清除掉何進權力的底層基礎。何進不懂這一點,他以為士人都是好人,代表着傳統的道德名教。事實是勝利還沒來得及慶祝,士人集團已經準備架空何進。沒辦法,你何進是殺豬的,是從社會底層上來的人,人家根本沒瞧得起你過。
何進居然認可了袁紹的主意。但是何進主持朝政多年,基本的程序問題還是懂的。殺宦官,何進説了不算,這個問題何進要是敢做主,這叫謀反,必須由宦官的真正主子何太后來決定。袁紹這幫人對於公然謀反這一點,也沒這個膽,所以對請示何太后這一節,沒有人有意見。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但是何太后沒何進那麼傻,自己的家奴為什麼要聽外人的話,把他們全部殺掉?以後使喚誰去啊。何太后當然不同意,一句話就頂了回去:大哥你把宦官殺光,難道我這個太后天天在宮裏和這些士人面對面?
何太后一點都不傻,這些宦官是我的家奴,我吃飽了沒事幹,把自己家奴殺光!腦子秀逗了?
見何進受阻,袁紹等士人又給何進出了一個壞主意:“把四方的猛將招來京城洛陽,以武力威脅何太后。”何進一聽,覺得太好了。
這個主意向來被認為是餿主意,曹操的話是經常被拿來點評用的:“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當時的曹操不過是袁紹的小跟班,地位很低,何進也看不上他,不在參與機密事的幕僚中,曹操説這句話,是因為別人告訴了他袁紹的主意。曹操這句話沒錯,但限於曹操當時的地位和獲取的信息量,他根本不知道這不是餿主意,而是壞主意。
曹操的話一點都沒錯啊,要對付這時的宦官,用得着這麼大動干戈麼?整個京城洛陽都在何進的掌握之下,他有一百種辦法可以解決問題,為什麼要用最危險的辦法,召集外兵,威脅何太后呢?
因為袁紹這個主意正對了何進的脾胃,何進是蠢,但他還是知道自己的權勢地位全都來自於妹妹的,和妹妹翻臉,那是萬萬不行的。所以讓外軍進京,讓自己妹妹感受下真實的壓力,自己可以從中扮演好人。這正合何進心意。這個時候的何進,滿腦子就一件事,宦官要殺,但妹妹不同意。
而袁紹會提出來這個主意,奧妙全在於一個人,董卓。
何進、袁紹所謂的召集四方猛將,其實也沒多少人。一個是原幷州刺史丁原,何進、袁紹讓他進駐河內,與洛陽隔河相對,放火鬧事,揚言要誅殺宦官。這個丁原呢,其實和他手下的主簿呂布一樣,是個反覆無常之徒。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下屬,這句話確實還是很有道理的。當初漢靈帝設立西園軍的時候,丁原是積極響應者,其手下大將張楊、張遼都投身西園軍中,成為中級軍官。響應漢靈帝其實就是響應蹇碩,具體招什麼人,這種小事,漢靈帝是不會管的。這是丁原投靠蹇碩的進身之階。讓丁原沒想到的是,沒到一年,蹇碩就被何進宰了。不過丁原是個聰明人,馬上投靠了何進,甚至得到了何進的信任。
一個是東郡太守橋瑁,命他進至洛陽的東大門成皋。
一個是幷州牧董卓,可是在對於董卓這個問題上,何進不同意袁紹的意見。何進腦子雖然缺根弦,但是再傻的人,對於自己手中權力不能被侵犯這一點,還是懂得的。董卓之前的違抗詔令以及任免事宜,都是何進處理的。你袁氏想把自己手下門生故吏中掌握軍權的董卓弄來洛陽,這是動了何進的蛋糕,何進自然會有警惕。於是何進反而給了董卓一紙命令:從河東郡到關中的上林苑去。意思就是讓董卓往西去,滾得越遠越好,更是讓董卓置於正在關中的名將皇甫嵩的監視之下。
除了以上三人,何進還派出多人去各地招募士兵,史籍記載的就有五人,包括當時還在跑龍套的劉備。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這下該袁紹着急了,其他人怎麼樣,袁紹可以不管,袁紹想要的就是董卓。當初,董卓因事被罷官,司徒袁隗徵他為掾吏,成為袁隗的門生,在袁隗的扶持下,董卓一路高升,分別出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一句話,袁隗對董卓有再造之恩。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但是手握軍權的卻沒什麼人,現在要撬大將軍何進的後花園,沒有兵,那可不行。京城的兵力全在何進掌握之中,那麼把袁氏門生故吏中威望卓著的猛將董卓招來,在袁紹看來這是不二的妙計。
於是,袁紹不顧何進的命令,私自招董卓向東進兵
所以古人對此事的評論中,只有王船山一語中的:袁紹包結禍心。
三、八月之變
本來洛陽發生的事和董卓一點關係都沒有。中平四年(187年)春,涼州耿鄙奉命率軍討伐韓遂,結果手下的軍司馬馬騰中途率軍投奔韓遂。隨後,韓遂和馬騰擁戴王國為首領,進軍漢陽郡。中平五年(188年),王國率領涼州叛軍進犯三輔,包圍了陳倉縣。於是劉宏命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為前將軍,率軍救援陳倉縣。陳倉戰後,劉宏改命董卓為少府,董卓以屬下士兵挽留為由拒絕受命,並上書要求繼續擔任前將軍。於是劉宏再次改命董卓為幷州牧,這次董卓很滿意,帶着五千騎兵去上任了,可是才走到河東郡,董卓又找了個藉口不走,一直屯軍在河東。
189年7月左右,董卓得到袁紹私下召喚後,開始向洛陽進軍。董卓以前的行為叫抗旨不遵,現在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了。古時候,外軍不奉詔書向京師進軍,這叫謀反,是要誅九族的。
聽到董卓私自進軍,何進趕緊命令種劭前去董卓那,命他回河東防備於夫羅。董卓陽奉陰違,等種劭離開後,一邊繼續前進,一邊上書:士兵們都不願意去河東郡對抗於夫羅,一個個對宦官們咬牙切齒,所以我不得不來洛陽了。
當董卓一路行進至洛陽城西時,何進再次讓種劭去命令董卓退軍。兩人吵了半天后達成一致,董卓向西退軍至洛陽城西30裏的夕陽亭。董卓並不傻,他雖然和袁氏暗中勾結,但知道自己不能再前進了,再前進那就是真的謀反了,自己怎麼處置,這是個天大的難題。對於袁氏來説,董卓屯軍夕陽亭,這個距離不遠也不近,萬一洛陽城中有事,董卓的騎兵可以迅速趕到;而且董卓確實不能再前進了,董卓這個棋子對袁氏來説是個緩招,是將來對付何進用的,不是對付宦官的,用不着現在就趕到洛陽。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最愚蠢的人自然是何進,董卓率外軍進軍洛陽,直接可以定性為謀反,結合當時的情況,何進應該立即對袁氏的袁隗、袁紹、袁術這幫人起疑心,加以防備。可是董卓進軍並屯軍夕陽亭的消息對於洛陽來説,無異於一次地震,一時間流言滿天飛,何太后和宦官們被嚇到了。何太后讓各種中常侍、小黃門都停職出宮,回家待命,只留下與何進關係好的宦官在宮中。而何進的愚蠢就表現在此,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讓妹妹何太后同意殺掉宦官,同時又不和妹妹翻臉。洛陽城中的情況讓他感覺找到了説服妹妹,解決問題的鑰匙,他居然改變了自己不讓董卓東來的初衷,開始裝起好人,跟宦官們説:“天下洶洶,就是因為諸位,如今董卓馬上就要到了,諸位何不早點告老回鄉呢?”
但是,如果事情就這麼解決了,不符合袁氏的初衷,他們的野心大得不得了。袁紹再三勸何進動手殺宦官,何進始終不聽。於是袁紹再次偽造何進命令,下令各州郡捉拿宦官的親屬。何進本來想裝好人,袁紹這一手直接把他推到了和宦官的對立面,於是宦官認為是何進想弄死他們,事情就此激化。
在袁紹的再三忽悠下,何進終於下定決心,進宮面見何太后,勸妹妹誅殺宦官。不料,因為袁紹的挑撥,宦官們也已對何進有了防備,偷聽了何進兄妹的談話後,張讓等人先下手為強,殺掉了何進,並關閉宮門,矯詔命樊陵任司隸校尉,許相任河南尹。
讓何進和宦官自相殘殺,本來就是袁氏的計劃。現在事情發生變化,何進先被宦官殺掉,更讓袁氏大喜過望。
混亂中,先是何進的部曲將領吳匡、張璋和虎賁中郎將袁術聯手強攻南宮門。隨後何進的同父異母弟何苗和袁紹一起率軍進駐朱雀闕下,將沒能進宮的宦官趙忠等人全部殺掉。接着,吳匡等人蠱惑軍心説,何苗與宦官同謀,於是又和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聯合,一起進攻何苗,把他殺掉。至此,袁氏的幕後之手袁隗出現在前台,與袁紹一起矯詔把樊陵、許相騙來殺掉。“德高望重”的袁隗出場後,兵變的指揮權就此集中在袁紹之手。27日,袁紹指揮部隊攻破南宮門,開始大肆誅殺宦官。至28日,南宮的宦官已被殺2000人之多,並繼續攻打北宮。張讓、段珪等人見情勢不妙,遂挾持劉辨、劉協等人從谷門向小平津逃去,被盧植追上,張讓等人痛哭流涕,向劉辨跪拜:“老臣要死了,天下必大亂,請陛下保重!”説完就跳入黃河自盡了。
四、董卓進京
一切看起來似乎塵埃落定,但並沒有結束。8月27日晚,屯軍夕陽亭的董卓“見”洛陽城中火起,知道發生了重大變故,於是率軍向洛陽城趕來。8月28日晨,董卓進至洛陽城西時,又“得知”漢少帝劉辯在城北的北邙山中,於是迅速揮軍北上,搶到了救駕的大功。
當董卓以擎天保駕的大功臣自居,將皇帝帶回洛陽城後,就發生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事。
先是負責洛陽城防的執金吾丁原被自己的手下呂布殺死,而呂布率丁原舊部投靠了董卓。接着,董卓考慮自己兵馬僅3000人,不足震懾京師,於是行詭計,晚上讓部隊出城,白天再大張旗鼓而來,讓人誤以為涼州軍隊大規模趕到。隨後,董卓在顯陽苑被拜為司空,一下子位列三公。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董卓進洛陽僅3天,也就是8月30日,他就在顯陽苑召集羣臣,要廢掉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僅僅3天,就行廢立大事,董卓哪來的膽子,哪來的實力?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八月之變的主謀袁氏,袁紹在與董卓激烈爭論後,居然逃出洛陽。而沒有參加集會的太傅袁隗居然同意了董卓的廢立主張。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9月1日,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劉協為皇帝,即大家都熟悉的漢獻帝。9月3日,董卓毒死何太后,並殺掉何進的繼母舞陽君。
接着,董卓又改任太尉,並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
很快,董卓再次改任,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完全掌握了朝政。
是不是很奇怪,僅3000兵馬進洛陽的董卓,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完全控制了朝政,並且還廢立了皇帝。八月之變的主謀、勝利者,原本應該控制整個洛陽城的袁氏,但在董卓面前不堪一擊,直接落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得從宮廷政變四要素説起。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宮廷政變的成功,有四個要素:
(一)控制住城門。這一點上袁氏有安排,名將朱儁被任命為城門校尉,負責洛陽十二門中除了平城門之外的其他十一個門;侍中楊奇任衞尉,負責洛陽正南的平城門;丁原被任命為執金吾,所部幷州軍代替北軍負責洛陽城的城防。這是一道雙保險,城門和軍隊都在袁紹掌握之中。
(二)控制住武庫。所謂武庫就是兵器庫。不過這一點在這次政變中沒問題。因為參與者都是正規軍,情況和司馬懿後來那次是完全不同的。
(三)控制住宮門。自董卓進軍洛陽嚇到何太后和宦官們後,袁氏趁機忽悠何進,以袁氏的嫡子袁術為虎賁中郎將,率軍代替宦官中持兵器的黃門,負責宮門的防務。
(四)控制住皇帝。當時的皇帝劉辯還是小孩,不同於成年皇帝,因此控制住宮門和城門後,皇帝已經插翅難飛,更何況他還安排了尚書盧植在宮中。
從宮廷政變的角度來説,袁紹的謀劃已經萬無一失了。
可是這次宮廷政變,袁紹雖然獲勝,但其實是失敗了,因為皇帝劉辯跑出城去了,逃到了北邙山。皇帝都跑出去了,這個政變還成功什麼呀。政變的核心就是要控制住皇帝,但是他居然讓皇帝跑了。
這裏面到底有什麼故事?
五、黃雀在後
董卓能夠迅速上位,關鍵原因就在於他搶到了擎天保駕的大功,他在北邙山接到了皇帝,將其帶回了洛陽。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但是皇帝怎麼會跑出去的?遠在三十里外的董卓,怎麼會知道皇帝在北邙山的?
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所有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首先來看皇帝是怎麼跑出去的。史籍記載得很清楚,皇帝是從洛陽的北門——谷門跑出去的。谷門是誰負責的?朱儁。他不放行,皇帝絕對出不去。有人要説了,皇帝的命令他敢不聽?都敢政變了,還會在乎你一個小皇帝的所謂命令?
皇帝從北宮逃出,一直到谷門還有一段距離,這個區域是誰負責的?丁原。
那麼事情就開始明朗了,朱儁、丁原和董卓同謀?
先不要急。
8月27日晚,董卓率軍向洛陽趕去,在城西突然“得知”皇帝在北邙山,於是轉為北上,接到了皇帝。情報之準確,幾乎達到了現代的通信水平。董卓怎麼會知道皇帝在北邙山的?當然是有人告訴他的。那麼這個人是誰?
董卓在洛陽城中是有內應的,一個是袁紹,董卓本來就是袁紹計劃中的一部分,是袁紹私下招來的;還有一個自然是他的弟弟董旻。但是這兩個人都不可能告訴董卓皇帝在北邙山。袁紹不會告訴,而且他也不知道,而董旻是因為不知道(此處指27日晚劉辯剛剛逃出去的那個時間節點)。在當時亂軍之中,能夠第一時間掌握皇帝在北邙山的只有一個人,城門校尉朱儁。他是掌握第一手信息的人,他知道皇帝從谷門出去了,而洛陽城北就是北邙山,這是很容易判斷的。
八月之變是從25日開始的,城裏早就殺來殺去亂糟糟了,可是董卓一直按兵不動,直到27日,他“看到”洛陽火起。而實際上,25日時洛陽就已經火光沖天了。但是董卓一直沒有行動,而且27日晚開始行動時,董卓也是向着洛陽而去,並不是向北邙山。28日晨,董卓進至洛陽城西,馬上得到準確情報,皇帝在北邙山。從時間節點上看,城門校尉朱儁從掌握第一手信息到派出信使再到信使遇到董卓,這個時間正好是吻合的。而董卓正是得到情報後,才轉為北上的。
朱儁和董卓同謀,這是跑不掉的。用現代的話説,只有他有作案條件,其他人就算知道消息,也沒法通知董卓,朱儁不讓人出,別人根本出不去。
那麼丁原是不是同謀?丁原肯定不是,同謀是呂布。丁原雖然是執金吾,但負責具體防務的是手下呂布等一干人。我們繼續來看。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28日,董卓接到皇帝后,送皇帝回洛陽。按照規矩,除了他本人,他的軍隊是不能進城的。可是董卓的軍隊進了洛陽。當然了,既然朱儁是同謀,負責城門的他自然會放行。但是光有他放行是沒有用的,就算進去了,負責城防的幷州軍也不會同意啊。董卓的軍隊能夠安然進洛陽,必須有兩大條件,城門校尉和負責城防的幷州軍團都是自己人,否則根本進不了城。
而丁原必定是28日當天就被呂布所殺,丁原要是沒死,他豈能讓董卓這點人進來?
那麼呂布為什麼會倒戈?當然不是《三國演義》説的那樣。這裏就需要注意了,董卓當時是什麼官啊?幷州牧啊,呂布等人的幷州軍團真正的頂頭上司。你要是董卓,當受封幷州牧後,對於幷州軍團這支天下勁旅,這支本該在自己屬下,現在卻掌握在別人手上的勁旅怎麼處置?當然是積極拉攏收買、往裏面摻沙子嘍。呂布,肯定早就和董卓勾搭上了。所以28日那一天,丁原就很準時地死了,他的死反倒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前面説了,董卓最初只有3000人,所以行詭計,晚上讓部隊出城,白天再大張旗鼓而來,讓人誤以為涼州軍隊大規模趕到。這個計策必須要有城門校尉和洛陽城防部隊的配合。洛陽又不是董卓自己家,你想進就進想出就出?更不要説,洛陽向來有宵禁的規矩。呂布已經殺了丁原投靠董卓,所以負責洛陽城防的幷州軍團不成問題,都是自己人了,不會起衝突。但是城門校尉自己另有軍隊,他跟三公九卿,南軍北軍都沒關係。城門校尉不放行,董卓哪有詭計可使。朱儁同謀,鐵板釘釘。我們的史書都是紀傳體,最大的弊病就是,除了少數定性是壞人的,基本上都是説傳主好話。《朱儁傳》寫得很清楚,董卓當相國後,請他出任副手。當時的董卓是一副拉攏人心禮賢下士的模樣。朱儁雖然説起來是名將,但是當時聲望地位超過他的,大有人在,哪裏輪得到他當什麼副相國。這是酬功!雖然這時的朱儁已經知道自己的理念和董卓不同,沒有接受。但是大錯已經鑄成,無法挽回了。
六、釜底抽薪
搞明白了誰是董卓的同謀,我們才會知道為什麼進城僅3天的董卓就有了控制洛陽城的能力,以及敢於廢立皇帝的膽量。涼州軍團、幷州軍團,加上投靠董卓的何進舊部,董卓的實力已經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無人能夠撼動。但是,董卓能夠進洛陽,併成為司空,完全在於他有擎天保駕的“大功”,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什麼要廢掉自己“保駕”的漢少帝劉辯呢?這不是在否定自己的功勞,廢掉自己權力基礎嗎?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還是最開始的那個核心問題。何進的權力地位來自於妹妹何皇后,按照漢朝的規矩,他成了外戚大將軍。劉宏死後,何進的權力基礎已經動搖了,保住自己權力地位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外甥劉辯順利即位。劉協即位,那會有新的外戚來威脅取代他的地位。所以這一回合獲勝後,何進立馬弄死了太皇太后董氏的侄子驃騎將軍董重,因為劉協的母親王美人是何太后弄死的,由董氏撫養長大,如果劉協即位,董重的地位就不一樣了。
在這個回合中,袁氏是何進最重要的盟友,因此袁隗得以出任太傅,錄尚書事。這就是説,在站隊上,袁氏站在了劉辯這一邊,這已經無法更改。事主不忠,這是政治污點,袁氏不能改了。
八月之變,何進、袁紹等人其實是打着“清君側”的旗號,不會改變他們這幫人擁戴的皇帝是劉辯這一本質。事變成功,首功自然是何進。可是何進死了,首功自然是袁氏。
董卓雖然也有擎天保駕的“大功”,但只要袁氏存在,他就必須屈居其下。董卓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要改變目前的形勢,就必須把袁氏手上捧着的碗砸了。那麼袁氏手上捧的是什麼碗啊?劉辯。
那就把劉辯廢了,袁氏的一切基礎就不復存在,這個就叫釜底抽薪。而且,就算袁氏採取了吃眼前虧的辦法,同意董卓的提議。那麼,皇帝這隻碗也轉移到了董卓手上,新皇帝劉協是董卓擁立的,他才是首功。佔據這個制高點,將來再對付舊皇帝的“忠臣”袁氏,也不是什麼難事。劉協年紀雖然小,但母親王美人怎麼死的,祖母董太后怎麼死的,舅舅董重怎麼死的,他不是不知道。元兇何進雖然死了,但謀主袁氏還活得滋潤得很。
要辦這樣的大事,對董卓來説,絕對不能泄露風聲,留給袁氏商議討論想辦法的時間。而不泄露風聲的最好辦法就是當機立斷,直接行動。8月底的時候,董卓在洛陽佔據了絕對優勢的地位,這是因為他手中掌握的軍隊,以及大亂之後還一片混亂的秩序。隨着時間的推移,當朝廷恢復正常的秩序,不管涼州軍團還是幷州軍團,都得老老實實從哪來回哪去。而董卓就會成為正常秩序下和軍權無關的司空。
對於這一點,董卓看得也非常清楚,不能等,必須馬上行動。所以董卓在8月30日,僅僅進城的第3天就召集大臣討論廢掉皇帝劉辯。董卓的這一招殺得袁氏手忙腳亂,根本就沒時間去應對並做出反應。袁紹心裏知道這是董卓在公然翻臉,要砸掉袁氏手中的碗,可是措手不及之下,袁紹除了會和董卓吵架之外,拿不出任何辦法。吵完架之後,袁紹知道不妙,必須趕緊跑路,再不跑,董卓隨時可以弄死他,於是一跑了之。
隨後,董卓假惺惺地把羣臣討論的結果“通知”了原本該彙報的老師袁隗,袁紹都跑了,袁隗還能怎麼樣,只能表示非常贊同。
至此,董卓大獲全勝,原本角色安排中只是跑龍套的董卓反而成了真正的主角,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但是跑路的袁紹也悟出了一個人生至理:想當草頭王,自己手上沒有兵,依靠別人,那是萬萬不行的。
一次失敗且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最精彩的時代,三國亂世,就此到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78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次充滿謎團的宮廷政變,卻開啓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時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