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難以估計的破壞。這不僅是經濟上面的損失,同時還有人類精神文明的損壞。一場轟動全世界的戰爭,就這樣拉響了。但是在二戰期間,同盟國和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之間的較量,此消彼長。
在歐洲戰場上面,德國兩線戰爭。一方面西線戰場與英美等國進行開戰,一方面在東線戰場上面與蘇聯進行開戰。就拿東線戰場上面德國在1941年入侵蘇聯的進度以及勝利成果來看,三個月消滅蘇聯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兩線作戰畢竟還有自身的條件限制。那麼,在二戰期間,蘇聯如果沒有英美的幫助,蘇聯能不能打贏德國呢?本文帶領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一、戰爭的背景早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在莫斯科簽訂了一項秘密協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在條約的框架裏面,劃分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但是隨着戰爭的進行,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面撕毀條約,集結了550萬人,利用閃電戰,從北方、中央、南方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蘇聯衞國戰爭全面爆發。
由於戰爭開始得過於突然,蘇聯在最初階段,幾乎毫無防備迎戰。以至於在戰爭剛開始的階段連續受挫。一直到1942年6月爆發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瓦解了德軍的圍攻,雙方在烏克蘭陷入了膠着狀態。
但是戰爭打的是人力和物資消耗,雖然蘇聯有着強大的工業基礎,但是戰爭期間的損壞程度遠遠超出了蘇聯的生產能力。在1941年10月1號,英美兩國和蘇聯簽訂了《莫斯科協定》。由美國、加拿大、英國向蘇聯提供物資援助,以便於抵抗德國的進攻。
蘇聯的領導人赫魯曉夫曾經説過一句話:“如果沒有美國的SPAM罐頭,我們真的不知道用什麼去養活蘇聯紅軍。”可見當時由於戰爭局勢的惡化,蘇聯物資奇缺。
整個二戰期間,同盟國向蘇聯提供了62萬多鐵軌。同時在其它有色金屬上面也是大量供應,這也保證了蘇聯可以正常對飛機和坦克的應用。不僅如此,英美兩國向蘇聯提供的飛機總計18865架,其中戰鬥機就有17000架。在坦克和裝甲車方面共計1.3萬輛,這大大緩解了蘇聯在二戰期間物資缺乏的困境。儘管蘇聯的人數眾多,可戰爭的後備力量將決定戰爭的勝負。
二、英美的援助是錦上添花蘇聯在二戰期間的工業生產一直在持續進行,雖然同盟國也在不間斷地提供物資援助。人口眾多的蘇聯,在後面全面使用人海戰術。由於戰爭前期的不適應,導致蘇軍在戰場上面節節敗退。朱可夫上任之後,利用大規模集團軍的優勢,成功了拖住了德軍進攻的腳步。擅長以閃電戰聞名的德軍,深深受到蘇軍戰術的影響。
眾所周知,蘇聯的國土面積過於龐大,這對於閃擊戰的德軍來説,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加上當年的西伯利亞的冬天來得過早,直接影響了德軍進攻的步伐。坦克以及物資裝備都不能很好地配合戰爭的進行,這也就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
雖然德軍在歐洲戰場佔領了大面積的區域,可是所有的機動化裝備都少不了一個重要物資,那就是石油。儘管德軍在佔領羅馬尼亞之後,有了石油的供給,可是這遠遠不夠。在外圍海上,英美等國對德國進行了全方面的封殺。這使得德國在資源供給這方面,有點捉襟見肘。長期是石油供給的,而這顯然是德國所不能承受的。
東線戰場如火如荼地進行,西線戰場也同樣沒有歇着。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以及英美等國沒日沒夜對德國的轟炸,同樣對德國的工業生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在英美的牽制下,第二戰場的成功開闢,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蘇聯一方的軍事壓力。
結語在英美等同盟國的軍事援助下,的確是幫助蘇聯進行補充戰爭所需要的物資。但是這些物資都是在蘇聯已經成功將德軍拖住的情況下,戰略物資陸陸續續來到了蘇聯境內。再加上當時蘇聯的環境氣候的因素,早些來到戰場上的德軍士兵,甚至連過冬保暖的冬裝沒有。然而蘇聯紅軍不同,他們是土生土長的蘇聯人,他們更容易懂得怎麼在嚴寒的氣候下活下去。
蘇聯的工業化能力,並沒有在二戰期間整個全部摧毀。反而到了戰爭後期,配套的蘇聯工業生產,源源不斷地向戰場上面士兵提供供給。戰爭所要消耗的物資自然是不必可少的,但是蘇聯紅軍頑強的戰鬥意志以及大戰略縱深,幫助蘇聯抵擋住了德軍的腳步。當然同盟國軍用物資的援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蘇聯進行反攻,但絕不是英美等國的援助幫助蘇聯打敗了德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