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旅遊景點打卡時,很多遊客都喜歡和“標誌性”建築合影。在華盛頓特區,我們可以看到一座聳立的石塔,它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制建築。但這座石塔上有一塊“奇怪”的石碑,寫着清國大臣送給華盛頓的一段話,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白宮的正南方向,就是高聳入雲的的華盛頓紀念塔,這座塔的最高點,也是華盛頓特區的至高點。
1799年,華盛頓在弗農山莊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華盛頓,有人提議想為華盛頓修一座紀念塔,當該提議被提上日程時,立即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1833年,國會通過建案,而修建華盛頓紀念塔的費用將通過募捐獲得,但每人捐款的上線為一美元。
華盛頓紀念塔開始修建後,進度卻有些緩慢。當南北戰爭全面爆發時,已經修建到50米高的紀念塔被迫停工,南北戰爭結束後,紀念塔的修建又被提到日程上,隨着修建的速度不斷提升。在1884年12月16日,紀念塔終於修建完成。
紀念塔內牆中共鑲有188塊捐贈而來的紀念石,有一塊比較“特殊”,它是塔內唯一的一塊漢字石碑,是以清國大臣徐繼畬的名義捐贈的。
清朝的皇帝們閉關鎖國,不屑於瞭解外國發展情況,但為何華盛頓紀念塔中,會出現一塊漢字石碑呢?想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各位讀者還需先了解一個人,他就是徐繼畬。
徐繼畬是清朝晚期的名臣,官至福建巡撫,他的眼光非常長遠,並不侷限於清朝。日常辦公期間,徐繼畬無論多忙,他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學習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並虛心和外國傳教士請教,及時瞭解最新消息。
經過不斷推敲和整理資料後,徐繼畬開始撰寫《瀛寰志略》,這是一本部研究近代世界地理,探索世界歷史、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著作。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徐繼畬極力推崇美國的制度,他認為官員由選舉產生的制度,非常利於國家的發展。
《瀛寰志略》正式發行,便在清朝上下掀起了波瀾,同時,也遭到權貴的反對。當眾多封建勢力聯合後,他們暗中給徐繼畬“穿小鞋”。1851年,徐繼畬被降職為太僕寺少卿,從官名上,我們便知道它是個閒職。當徐繼畬徹底失去皇帝的信任後,大臣們又以徐繼畬辦事不利為由,將其徹底罷官。
徐繼畬雖然被免職,但可喜的是《瀛寰志略》卻得到一羣有志之人的認可,它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
1848年,華盛頓紀念塔修建時,開始向全世界徵集紀念品。傳教士丁韙良得知消息後,找到徐繼畬的好友,兩個人在《瀛寰志略》中提取文字,將其雕刻成碑文,並將石碑不遠千里,漂洋過海地贈送給華盛頓紀念塔。
當這塊碑文被運動到美國時,立即得到重視,並被鑲嵌在紀念塔的內牆中。在石碑的碑文上,這樣寫道: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
清朝是封閉的,大部分官員的雙眼都被矇蔽,而徐繼畬卻成為睜眼看世界的人,很顯然,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兒,如今,《瀛寰志略》石碑仍被鑲嵌在紀念塔的內壁,它是東西方和平交流的一個象徵,如果各位讀者,對其感興趣,可以前去看一看,相信能有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