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平之戰趙國如果沒有換將,廉頗對白起,最後誰會贏呢?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雖然説歷史沒有如果,但是面對每一個歷史事件,不妨提出一些假設,或許能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讓我們這些後人,學到更多的東西呢,俗話説,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嘛!長平之戰,是決定戰國曆史走向的大決戰,眾所周知,趙國失敗的原因是,以趙括替換白起為主帥。

 改變堅守不戰的策略,輕兵冒險出擊,被秦軍圍困,趙軍斷絕糧食四十餘天,趙括突圍戰死,趙軍投降。白起為絕後患,屠殺趙軍降卒,此戰趙軍損失四十五萬人,從此趙國無力與秦國抗衡。那麼,如果趙國沒有換將,依然信任重用廉頗為將,結果會怎麼樣呢?長平之戰的結果會不會改變呢?

上黨爭奪,秦軍初步獲勝

這應該分兩個階段來看,第一個階段是圍繞上黨郡的爭奪,秦軍攻佔韓國野王,韓王懼怕秦國,答應割讓上黨,請求與秦國議和。這本來是兩廂情願的事情,秦國打韓國,韓國割地求和,與趙國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但是韓國上黨的郡守馮亭,這個人對秦國三番五次欺負韓國十分痛恨,不願意輕易把上黨交給秦國。於是想了一條驅虎吞狼的計策,把上黨送給趙國,這樣秦國一定會攻打趙國。

趙國獨自的力量抵抗秦國一定吃力,一定會尋求盟友,那麼就可以加強韓國和趙國的聯盟,這樣韓國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能力了。馮婷就派出使者,前往趙國,請求把上黨交給趙國。趙王一聽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高興得不得了,先問了一下平陽君趙豹的意見,趙豹認為無緣無故接受上黨,必然招致秦軍的攻打,趙國不能被人當槍使。

趙王心裏不痛快了,白白撿了個上黨,怎麼就不行了,我們趙國怎麼能畏懼秦國成這樣了。又轉頭問平原君趙勝,平原君認為可以接受,派出大軍常年累月的作戰,也不一定能拿下十七座城池,現在送上門裏幹嘛不取呢。所以第一階段兩國的核心目標是上黨的歸屬,秦國出兵野王,就是切斷上黨和韓國本土的聯繫,就是為了得到上黨。

但是被趙國給截胡了,趙國派出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上黨,同時派出廉頗駐守長平,防守秦軍。面對趙國截胡的事情,秦王十分生氣,感覺自己被耍了,於是果斷派出王齕率軍攻打上黨。雖然趙國想得到上黨,但是在前期的部署上,也並沒有在上黨投下重兵,應該也是認為必須在合適的地方擊敗秦軍才能得到上黨。所以,王齕帶兵到達上黨,基本沒費什麼勁就拿下了上黨,上黨的百姓向趙國逃走,廉頗率領趙軍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王齕率軍秦軍攻向趙軍,兩軍開始接戰。

鏖戰長平,趙軍先敗,廉頗堅守不出

王齕率領秦軍向駐紮在長平的趙軍發起了進攻,兩軍在初步試探中,秦軍斥候吃了點小虧後。秦國西北大漢的暴脾氣就受不了了,果斷對趙軍發起了進攻,擊敗廉頗,攻破趙軍營寨,擊殺四名趙軍都尉,攻佔趙國的二樟城和光狼城。趙軍敗退後,修築營壘防守,秦軍士氣正盛,對趙軍營壘發起強攻,攻破趙軍西門營壘,再斬殺兩名趙軍都尉,趙軍連敗兩陣。

廉頗設置的第一道防線全部丟失,於是率軍退至第二道防線丹河東岸,修築壁壘,堅守不戰。戰爭進入到長平對決,應該説已經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此時兩軍獲勝的目標其實就有了本質的區別了。對趙軍而言,就是擊退秦軍,這樣前期丟的上黨,就還是趙國的,所以趙國的核心利益是堅守不敗,就是勝利,至於是依靠進攻打退秦軍,還是堅守不出,耗死秦軍,逼迫秦軍退兵,都是戰術的選擇,不影響整體目標。

而對於秦國而言,此時勝利的標準就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了,其目的不再是一個上黨郡了。而是要在長平戰場上,徹底擊敗趙軍,重創趙國,使趙國無力再挑戰秦國獨強的地位,這也是秦國後續一系列手段的目的,小小的上黨已經裝不下秦國的雄心了。從長平交戰後,兩國的作戰目標來看,足以説明兩國君臣上下的戰略眼光,秦國的戰略非常明確,殲滅趙軍,重創趙國,甚至滅亡趙國。

但是趙國就極為搓逼了,滿朝上下基本沒有人看出秦國的戰略目標,平原君、虞卿等人還是有點水平,提出聯合楚國、魏國擊敗秦國。但是掌握朝廷話語權的趙孝成王、趙豹等人,可真就是垃圾中的垃圾了。長平失敗後,四十五萬人被殺,還在嘆息不該接收上黨,孩子醒醒吧,就這水平,四十五萬趙軍不在長平被殺,也要在其他地方被殺,到這會還看不出秦國的目的,也是醉了。秦趙決戰不因上黨而打,也要因為其他而打,遲早是要打的。

趙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個原因,對長平之戰的認識不足,上黨遠離韓國本土,對於韓國是一塊飛地。那麼秦國想要佔領上黨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通過佔領上黨來削弱韓國嗎?恐怕不是吧,別説是已經被秦國修理了無數遍的韓國,就是韓昭侯時代鼎盛的韓國,對秦國也構不成什麼威脅。秦國攻佔上黨,發生在閼與之戰後,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攻打趙國,佔領上黨後,秦國與趙國共有太行山天險,可以直接投入大軍直逼邯鄲,打起來更方便。

而兩國因為上黨的歸屬問題,引發長平之戰,對秦國來説,是提前進行秦趙決戰,雖然速度快了點,但是秦國迅速調整兵力和戰略,投入到長平之戰中,可以説準備還是比較充分的。反觀趙國,雖然戰前平原君提出,以廉頗為將,堅守必然可以獲勝,但是趙王恐怕並沒有把這句話深刻理解了。在內心深處只是將此戰當做了一次平常戰役,戰爭進入僵持後,還想着議和了,完全沒當成一場國運之戰來看待,所以在認識上,趙國就輸了。

第二個原因,在外交上,長平之戰陷入僵持後,虞卿等人建議聯合楚國、魏國,共同對付秦國,以邯鄲之戰為例,這一策略,確實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趙王卻採納了樓昌的建議,向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避免各國聯合,假意答應趙國的求和,並向各國放出已經和解的信號。

這樣想救趙國的魏國、楚國也不願意行動了,以免熱臉貼冷屁股,被秦國反過頭來收拾。第三個原因,趙國國力相較於秦國差距很大,願意承受的代價更加不如秦國。秦國的後勤儲備,可以支撐六十萬大軍常年作戰,另外據説秦國有些糧倉積攢的粟米,到了漢武帝時期都還有,可見秦國戰略儲備之巨大。

而趙國限於版圖狹小,糧食儲備嚴重不足,目前的史料來看,趙王急於換將,除了對廉頗初期接連交戰的失敗,另一個原因還有趙國糧草儲備的告急。因此趙國曾向齊國借糧,齊國心裏還媽賣批的,搞我們的樂毅還在你趙國呢,找我借糧,想得美,你們五個國家,有一個算一個,打死了活該。

但是趙國的糧草真的無法支撐廉頗了嗎?其實未必,公元前260年四月兩軍交戰,廉頗的兵力是二十萬,交戰三月,趙國開始糧草告急。七月趙括率二十五萬援軍趕到長平,此時趙軍兵力達到四十多萬,戰爭進行到九月,趙軍的糧草消耗肯定遠高於廉頗防守時的消耗。

那為什麼廉頗就沒糧了,趙括就有糧了,應該是廉頗的防守策略,守的趙王有點絕望了,他心裏不知道戰爭要打到什麼時候,趙王甚至想以可以接受的失敗,結束戰爭。完全把平原君趙勝的話丟到腦後去了,趙勝的話第二層意思是,趙國沒有可以與秦軍正面野戰的人,只有依靠廉頗的防守才能取勝。所以這一點上,與其説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不如説是趙國願意付出的代價不如秦國。

最後一個原因,趙國作戰的策略,與秦軍相差較大。一方面在於趙軍換帥,讓原本堅不可摧的趙軍防線出現了鬆動,使白起抓住機會偷襲趙軍後方的石長城,斷絕趙軍後路。另一方面,趙軍尋求速勝,明顯在長平戰場很難做到,一方面秦軍集中兵力於此,趙軍進攻的話付出的代價一定也不小。史料只記載了秦軍的一次增兵,就是秦王親自徵調河內青年的援軍,阻斷趙軍後路。

説明王齕當時的秦軍兵力與之後決戰的秦軍兵力相差不大,白起秘密進入長平的時候,秦軍兵力應該已經到了四十多萬了,因為秦軍大舉增兵,趙括不可能毫無察覺,還一頭撞上去,那就是真傻了,趙括可沒有那麼好騙的。可以説,秦趙兩軍真正的勝負關係,並不在於長平前線的正面對決,如果白起沒有偷襲石長城的佈置,想圍殲趙軍恐怕也是難以做到的,最多就是圍殺了趙括親自帶領的突襲前鋒罷了。

趙國不換將,勝算在哪裏呢?

如果趙國不換將,對於趙國來説,基本可以保證立於不敗之地的。還是趙勝那句話,廉頗野戰鐵定比不上白起,但是要説防守,白起拿廉頗也沒啥辦法,這是趙勝敢要上黨的底氣。面對丹河的趙軍壁壘,再加上廉頗防守,別説王齕沒辦法,白起也是一籌莫展的。

秦軍為什麼不敢泄露白起為帥的消息,因為趙括守住丹河壁壘,白起也攻不進去。有人認為,最後秦趙兩國只能在長平拼消耗了,其實不然,因為大家都不願意消耗,都耗不起。廉頗釘死在長平,那麼長平之戰的結果就不在長平戰場了。真正決定勝負的,在趙國的外交和戰略,外交方面,趙國要聯合楚國、魏國,從側面給予秦國打擊,那麼秦國必然要收兵防守,長平之戰結束,趙國防守成功,上黨秦國也不得不放棄。

在戰略層面,趙國還有兩張王牌,一張是名將樂毅,趙王可以分派趙括的二十五萬趙軍的一部分給樂毅,令其襲擊秦國新佔領的河內等地。另一張是尚年輕的李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邊騎獨步天下,可以令李牧率部分邊騎從晉陽襲擊秦軍後方的河東地區,那麼秦軍將不得不撤軍回防。長平之戰也可以基本結束,有可能廉頗還能防守反擊,給趙王意想不到的結果。

如果趙國不換將,秦國的勝算在哪裏呢?

趙國不上當,秦國還可以再施展其他手段,離間趙國君臣關係,當然這些手段效果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如果趙國堅持不上當。那麼秦國除了主動撤軍,尋機再戰外,還可以採取外交政策,來瓦解趙國的防守。比如挑逗燕國偷襲趙國的北方代郡,比如唆使齊國以交出樂毅為名,陳兵趙國邊境,增加趙國的作戰壓力。當然這些手段,只能迫使趙國從長平撤軍,無法取得殲滅趙軍的成果。所以,秦國的最優選擇還是唆使趙國換將,引誘趙軍主動出擊進而圍殲趙國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