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它一向都是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合一最遍的研究主題。的確,我們只要仔細觀察流行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難由其中清楚地刻劃出人類心理的真象來。
我們就舉最近的例子來説吧!自從夏天以來,年輕人之間突然颳起一陣“熱帶風”的流行風尚,不論食物、或者是服飾,只要沾點熱帶氣息的,無不大為流行。
年輕人都以穿着熱帶風味的服飾,蜂湧到海邊去,聽着熱帶情調的音樂,吃着熱帶式的食物,喝着熱帶飲料為最大心願。
這個現象的本身雖可稱為“流行”,但嚴格説起來,它們所呈現的是種異樣的相貌。以往,流行風多半自巴黎、紐約吹來 這是製造流行者以及追隨流行者雙方都有的共識。
但這一陣子的“熱帶風”發源地卻是加勒比海,一些文明先進國家的人們,無不趨之若鶩地追求不如説是“全盤接受”那呈現着加勒比海沿岸居民的傳統色彩的服裝款式、音樂弦律以及富於特殊風味的食物等等。
這種方式完全推翻了以往流行的產生模式,它是近數年來極引人注目的流行模式。換言之,現在的流行導向並不是發源自文明發達的國家或人民,説它是一種逆向的流行。
就以日本來説,日本人了關於的髮型或服裝款式一向都是年輕女職員們爭相效尤的對象。最近這種風尚卻已大有改變之勢。有一個現象顯示了這個徵兆,那就是一向領導流行的銀座的地位已逐漸被新宿取代了,新宿可以説是平民化的繁華區,它沒有銀座那般的高格調流行品味,但也沒有銀座那樣的矯飾氣息。現在的流行風可以説是從下向上吹。
流行的相貌因時代變遷而有巨大的變化。但是追隨流行者的心理卻是不變的。凡是人莫不有以下的心理:一旦覺得自己對某事物的想法並無自信時,就想要通過趕時髦來稍微恢復一下自信。追趕頂尖流行的人,就強烈地具有這種心理傾向。
我有一位朋友,他擔任着某公司的營業經理。有一次,他率領了三、四名部屬一起去拜訪某教育機具的製造工廠,訪問過後,大家一起外出午餐。一行人在街上走的時候,這位朋友突然注意到一件事,這三、四名部屬的走路姿勢由挺胸以至手足擺動的模樣一-如出一轍。
後來,我和這位朋友也一起出去用餐,走在路上,我發覺他的走路姿勢和剛才與我擦肩而過的那位部屬居然一模二樣這一來,我終於恍然大悟了。
我想起該公司的總經理曾對我説:“我們公司的營業部,以營業經理為中心,是一個向心力極強的單位。”我想該公司的營業部,不論上下一定都極喜歡、並且尊敬他們的經理。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有下意識地模仿他們所尊敬者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説,會在不知不覺間採取與之相同的動作、言語、想法,甚至嗜好等等。心理學上稱此為“認同”現象。
譬如在前述的例子中,營業部的職員就是要認同於他們的經理。在團體之中,不僅有指導者對成員的單向認同,同時也有成員對成員的雙向認同,所以營業部的職員之間也會發生模仿的現象。
黨派的領袖與黨員之間有相似的現象,而夫婦之間也有相似的情形,人們常説的“夫妻臉”即是。譬如夫婦共同生活日久,深愛丈夫的妻子會不知不自覺地仿效丈夫的習慣或姿態,做出和丈夫一模一樣的表情或舉止這些現象皆因“認同”的心理法則才產生的。
而且,在團體中,內部的向心力越強,這種現象越顯著。二次大戰前,希特勒所以能令德國的數千萬人團結在他的獨裁統治之下即由於當時的德國具備着這樣的心理背景。當然,“認同”的心理法則不僅存在於成人的世界,其實在兒童的世界中,更常見這樣的心理,其表現也更強烈。
兒童常喜歡模仿成人的言行舉止,他們這樣做絕非有意的。這是下意識的模擬行為。常言道:“兒女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就是這個道理,父母負有教養兒女之責,,豈可不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呢!
某公司的董事長和我可以算是至交,我知道他每天都不斷地埋頭苦幹,總盼望能一舉成功,造出人人歡迎的產品來。後來,皇天不負苦心人,在不斷的摸索、改進之後,他終於成功地推出人人矚目的產品,公司也隨之壯大起來。
他常向公司的職員談到公司的成長秘密和自己的信念,其中最常提到的一句話就是:“要向他人宣揚自己的目標”。他的意思是説,縱使被人譏為吹牛也沒有關係,要儘量向他人宣揚自己在何時要達到什麼目標。
一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話説出口即無退路,為了避免被人譏為吹牛,只好勇往直前,埋頭苦幹了。就這樣,原來似乎不可企及的目標,不知不覺間竟不可思議被我們達成了。
我想,這可以説是為求達成目標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可以將它運用在日常生活的種種之上。只要在精神上把生活的目標樹立起來,不論自己的力量是多麼地薄弱,人都會傾其全力,出乎意料之外去完成它。所謂“宣稱”,即指不僅要把目標放在自己心中,説得誇張些,就是要向天下人宣揚。當然,在未能達成之前,人與目標之間乃經常保持着緊張的關係。
心理學上認為,此等“宣稱與認定的效果”不僅能改變自己,更是改變他人的最有效手段。我們由學者羅真·梭爾的著名實驗中就可以得到證明。他讓學校的老師在五名學生中選出一人來,並向五名學生宣稱這名學生的成績已有進步,而老師本身也極力相信此言。不久,被宣稱進步的學生果如所言進步多了。
另外,又有報告指出,學校又對學生做了一個據稱是可以預測學生將來的成績測驗。更由測驗之結果選出數名“成績好”的學生,而老師也一直相信他們是好學生,,結果,這數名學生的表現都不負所望。
羅真·梭爾稱這個現象為“匹克瑪隆效果”。它取材自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王匹克瑪隆的故事,在故事中匹克瑪隆愛上了一尊美女雕像,他把所有的愛情都傾注在這尊雕像之上、最後由於他真誠的感化,這尊雕像竟變成真的活生生的美女,投入他的懷抱。
不過,這“匹克瑪良效果”也有可怕的一面。萬一它被一羣居心不良的人利用了,在這些人的處心積慮之下,人們豈不是要任其擺佈而無可奈何了嗎?
如所周知,移居到外國的人之中,年紀越小的孩子越能及早學會當地的語言。究其原因,大概是此時分學習語言的時期正好重疊吧!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年紀越小,越不懂得害羞,儘管大膽地講,説錯了也不怕人笑話,而且,沒有母語先人為主的作祟,也可使孩子更無牽絆地專心去學外國語。
反之,我倒常聽説,一些專門教授外語的老師,平時少有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當他們有機會去外國旅行而須用到自己所專長的外國語時,竟都閉口不敢説了。
俗話説:“不知者心不煩”、“初生牛犢不畏虎”,人在面對一無所知的事物時,往往能充分發揮潛能去克服它,而創造出最高的效果來。我們對包圍在周圍的環境,或視為對象的事物都是熟悉的,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分化的持續進行。
認知的分化進行過度的話,人對直接目的以外的因素也會加以關心,這對目標的完成反而是個阻礙。有一些藝術家,年輕時衝勁十足,發表了不少去陳腔濫調的清新之作,得到甚高的評價。
中晚年之後,卻只能發表一些平庸的作品,令人有江郎才盡之嘆,我想,這也許和他竭澤而漁,不能適度揮灑才能有關吧!武學上有不讓招式用老的忌諱,用意即在為自己預留一個求新求變的契機,所以,讓自己保持一顆清新的心,為自己預留一個可以發展的空間,是非常重要的。
話雖如此,俗語又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麼它和“不知者心不煩”這句話豈不是互相矛盾嗎?其實並不矛盾,因為兩者都排除認知分化的半途而廢,也就是説,它們都揚棄“半瓶醋”的心態。
不能知己知彼的話,就得一無所知,否則半吊子的教養終究會成為行事為人的絆腳石。我們看電視上的名人訪談。主持人對受訪者的事前準備工作有兩極端的方式。一是在事前對受訪者毫無所知,訪談時即刻將面對面所獲的印象與新鮮的感動之情傳給觀眾。
二是事前詳讀受訪者的著作,然後胸有成竹地導引對方進行訪談。不論那一種方式,都排除以一知半解的去進行訪談。唯其如此,訪談的節目才會生動活潑,深具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