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智能化時代製造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改革
7月10日,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辦公室指導,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EqualOcean主辦,上海市人工智能學會協辦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峯會·創新人才培養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召開。
在論壇上,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以“AI賦能人才·教育成就未來”為主題,從“智能科學與學習技術”、“AI對教育教學的創新變革”、“培養人工智能時代人才”三大主題出發,對“AI賦能人才培養”展開了多維度、多角度的研討與對話。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主委、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發表了主題為“智能化時代製造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的演講。
以下為錢鋒演講實錄,由億歐精編整理: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個機會,能在今天晚上的論壇上探討人工智能時代製造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話題。今年我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了一些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
首先,我們國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製造大國。我國GDP約佔全球比重16%,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所佔的份額按照2018年統計,佔30%不到,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我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居全球第一,這是製造大國的現狀。其次,我們國家工業門類齊全,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小到服裝、鞋襪,大到航天航空,以及從原料到工業母機,少有的工業產品都有中國製造,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
今年疫情以來,由於我國完善的工業體系,面對全人類大考,中國走出來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和上下游產業配套能力,成為中國抗擊疫情的重要支撐。4月底,聯合國在我國成立了全球人道主義應急樞紐,中國為全球抗擊疫情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我國完備的製造業體系是令人自豪的,同時我國製造業還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那麼我國的製造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呢?製造強國的實施,加速推進了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我國與世界製造強國之間的距離在逐步縮短,但是我們總體還處於中低端的位置,製造強國的挑戰還是十分嚴峻的。目前,中國製造業位居全球第四,雖然我們是製造大國,但還稱不上是製造強國。中國除規模發展的優勢以外,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以及持續發展方面,與世界製造強國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因此,為了實現製造強國,必須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和智能化發展。在這當中,首先要培育適應和引領未來智能製造的工程科技人才。今天我們的話題是“AI賦能人才,教育成就未來”,特別是AI賦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培養這樣的人才支撐製造大國的體系顯得尤為迫切。
二、製造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
首先,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仍然固於傳統的學科和專業。40年高速增長給了我們很好的製造業基礎,但是傳統的學科和專業如何融入新技術進行改造升級,尤其是如何將以人工智能、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進行深度融合,培養未來發展的人才,在這方面我們需要系統性地思考和佈局。這幾年我們發展速度很快,比如今年教育部公佈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其中共有179所高校獲批新增人工智能的本科專業,而去年僅有35所高校。我們沒有嚴格區分智能科學技術和人工智能,最早在2003年北京大學理科學院開始了試點培養,但是今天人工智能的應用非常廣泛,人工智能也可以作為工科來培養,培養工程製造方面的人工智能人才。而在設置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中,很少能夠根據新時代製造業的新要求系統性地更新培養方案,所以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我國跨學科人才培養存在體制機制的障礙。在後工業化時代,尤其需要跨學科、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培養,當前的學科和專業之間壁壘森嚴、相互分割,不利於建立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需求。無論在教學資源,在學科和專業之間缺少流動和共享,在座很多是高校老師,可能深有體會,以學科和專業定歸屬的教師身份制度限制了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如何產生矩陣式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這方面需要考核評價機制,尤其要考核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教師的意見,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最後,我國工科師資隊伍能力素質建設亟待加強。雖然今年國家在招聘老師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不能唯論文論。部分老師要加強對於工程技術的實踐,大部分老師極少關注和有能力解決智能製造背景下工程技術的現實難題,我們的老師尤其是明星老師,有沒有工程背景以及有沒有在企業實踐過也很重要。現有的工科教師自身缺少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和人工智能等知識的運用能力,跨學科教學能力不足,所以培養智能技術與製造業相結合的人才難度很大,需要我們改造現有的模式和培養體系。
三、對策與建議
首先,我們要加快工程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體系再造,這方面當務之急是儘快將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新的思維方式融入工程學科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知識快速增長的時代,我們一定要把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人才培養的體系方案當中,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模式必須改革。從長期目標來講,要建設全新的適應製造業智能化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當務之急要做兩項工作。第一是更新人才培養方案,高度重視製造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固然要培養新專業,更重要的是把原有專業與新知識、新體系進行融合,一定要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和體系,以實現我們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第二是重塑人才培養體系,設置新技術與製造業相結合的課程,編寫新的案例和教材,形成全新的課程體系、教育體系和知識體系。我們的培養體系、課程包括教材還是從傳統的角度出發,但是在智能化時代,我們的教學方案、教材需要進行更新,特別是新的教材,要適應製造強國發展的需求。
其次,我們要探索多元化的製造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由於製造業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創新越來越重要,培養模式也要逐漸多元化。從技術員到工程師再到總工程師,業務員到銷售主管再到區域經理,我們要培養科技型人才和銷售型人才,這點尤為重要,我們要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另外,專業人才方面要加強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我們需要專業人才,而在這個基礎上,更需要培養物流、法律、環保、項目管理等管理方面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所以要多元化地培養人才。
再次,我們要創新制造業工程科技人才跨學科培養方式。現在是製造業後工業化時代,我們要進行多學科交叉結合,才能實現我們國家的技術創新,引領國際發展。我們要打破學科和專業的壁壘,尤其要創新跨學科的培養方式與模式。第一,要組建跨學科的課程和教學團隊,共同開發新技術與製造業相結合的課程並開展教學。還要建立跨學科的導師制度,為研究生配備一名專業導師和一名智能技術領域的導師,共同指導其開展智能製造方向的研究。專業導師很重要,智能技術領域的導師也很重要。尤其是人工智能,一方面要賦能社會發展,另一方面要賦能製造業,變成引領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第二,鼓勵學生跨學科攻讀碩博學位,吸引智能技術領域和製造業領域的本科生跨學科攻讀碩博學位。
最後,我們要大力提升面向製造業的專業師資隊伍的綜合能力。教師要有綜合素質,要有智能化時代的專業面,引導工科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提升面向製造業的專業師資隊伍的綜合能力。第一,要給教師創造條件。組建跨學科的研究平台和項目,鼓勵製造業領域和智能技術領域的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共同攻關,包括共同指導本科生、博士生、碩士生。第二,要對教師能力進行考察。將工科教師在解決製造業工程問題的貢獻作為其績效分配、職務職稱晉升、崗位晉級考核中的重要指標。第三,要提升教師能力。組建由教師領銜組成的企業實踐團,深入一線,幫助企業解決工程問題,在實踐中提高科技素質與能力。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觀點,供大家討論,共同完善提高,謝謝大家。